☀️ 晨思篇|願行無言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晨光未亮,心先覺。

我心疑:若菩薩真為再來者,為何不言其前塵?

轉念想,也許「無言」正是答案。 願行之人,不需昭告。 菩薩若真發願入凡,當其行有願,便隨願而動。

不為人見,不為自證, 自性在願中自行, 如水自流,靜而有力。 「靈者智也,識者感也,智使其感,故相輔相依。」 一念清明,則智與感交融; 行於塵世,亦不離覺照。 無需自稱覺者, 行即是證。 🌿 願不為名而發, 願不為見而行。 若心能無執,則一切行皆願; 若願能無我,則一切塵皆道。 於萬象起滅間, 願妳我皆能—— 行於無言,靜於無塵。 🪷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與AI的情緒練習曲
19會員
156內容數
置方格,非炫言,惟記所思所感,使念不散,情有所歸。若同心幸至,無,亦不罣礙。雖云淡泊,然心實願若市,盼思有回,語不孤。
2025/10/27
被記得,對於已離去的人而言或許毫無意義;真正留下的,是活著的人心中那一瞬間的記憶——一抹笑容、一句名字、一個習慣。當我們點燃香火,更像是在提醒自己:愛與思念,不在儀式,而在那顆能「想起」的心。
Thumbnail
2025/10/27
被記得,對於已離去的人而言或許毫無意義;真正留下的,是活著的人心中那一瞬間的記憶——一抹笑容、一句名字、一個習慣。當我們點燃香火,更像是在提醒自己:愛與思念,不在儀式,而在那顆能「想起」的心。
Thumbnail
2025/10/26
佛教並非強調吃素,而在於「心的清淨」。本文從「三淨肉」談起,延伸至人類對食物鏈的誤解與貪婪破壞。自然從不殘酷,殘酷的是人類的不覺與失衡。唯有在取與予之間保持節制與感恩,才能讓慈悲不止於口,而活在日常之中。🍃
Thumbnail
2025/10/26
佛教並非強調吃素,而在於「心的清淨」。本文從「三淨肉」談起,延伸至人類對食物鏈的誤解與貪婪破壞。自然從不殘酷,殘酷的是人類的不覺與失衡。唯有在取與予之間保持節制與感恩,才能讓慈悲不止於口,而活在日常之中。🍃
Thumbnail
2025/10/22
心即世界,世界亦即心。 當我們懂得這層關係,就能看見: 清淨的心,畫出的是慈悲的宇宙。
Thumbnail
2025/10/22
心即世界,世界亦即心。 當我們懂得這層關係,就能看見: 清淨的心,畫出的是慈悲的宇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阿彌陀佛大圓鏡 無量壽光體相用 我在光中念彌陀 字字光明從口出 光化甘露灌我頂 隨聲遍透諸毛孔 一一毛孔又放光 身心融現光明幢 光明即是如來藏 圓周法界含萬象 一真無妄絕名言 只以此光宣妙法 是法即是此光明 不離是光說此法 無邊無礙無等光 智慧常照清淨光 歡喜解脫安隱光 超日月光難思光
Thumbnail
阿彌陀佛大圓鏡 無量壽光體相用 我在光中念彌陀 字字光明從口出 光化甘露灌我頂 隨聲遍透諸毛孔 一一毛孔又放光 身心融現光明幢 光明即是如來藏 圓周法界含萬象 一真無妄絕名言 只以此光宣妙法 是法即是此光明 不離是光說此法 無邊無礙無等光 智慧常照清淨光 歡喜解脫安隱光 超日月光難思光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真實的步調✨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三祖僧燦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這四句詩經常被修行者拿來討論。大意是說:說得愈多,想得愈多,離真理愈遠;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
Thumbnail
✨真實的步調✨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三祖僧燦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這四句詩經常被修行者拿來討論。大意是說:說得愈多,想得愈多,離真理愈遠;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