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

含有「明心見性」共 1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晨光未亮,心起一念。 悟得——修行不在言語,願行自靜而成。 於無聲處,願心明如光。
Thumbnail
安立格-avatar-img
4 天前
「覺者」,尚遠矣! 若有,怕是欺世盜名者。 徹悟之「覺者」,畢竟稀有,千古只出一二。 若能,起心動念追尋,邁向醒悟之途,堪稱「尋者」,幸甚! 惜,普羅皆「困者」,而不自知。
水果咬一口-avatar-img
發文者
4 天前
安立格 如言同頻覺之,願各自照心,或能同見光🙂
一、為什麼《金剛經》講「忍辱」 《金剛經》雖以「般若智慧」為核心,但真正的智慧,不是學識,而是能夠「不被情緒所轉」。 金剛的意象,是「堅固不壞」;而心要能堅固不壞,首要功夫就是「忍辱」。 佛法講「六度萬行」,布施、持戒之後,第三度即是「忍辱波羅蜜」。 因為若不能忍,就生不了定;若無定,就不生
Thumbnail
本文探討「明心見性」的意義,指出許多人渾渾噩噩的原因在於「不知常,妄作,凶」。透過觀照自心、契悟本性,能找回生命本具的智慧與光明,擺脫舊有模式,活出自在有意義的人生。這需要不斷地反思與修行。
Thumbnail
世人總以為是外在環境塑造了內在心境。風和日麗,心情便好;陰雨綿綿,情緒便低落。這是一種將生命主導權拱手讓出的狀態。當心靈缺乏定力,便如一片無根之浮葉,隨波逐流,任憑外境牽引。
Thumbnail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到底什麼是開悟呀?如果有人問我,我會說:「眼球長青苔。」
src
時光-avatar-img
2025/07/23
我猛一看的時候,這張畫作似照片呢~
Platero-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23
時光 的確如此。🙂 Hopper絕大多數的畫作並不會給人如此的「錯覺」,因爲通常他的畫面都太像「靜音模式」的空間裡,正在上演的停格默劇。 然而這幅 “New York Movie” 卻取消了靜音模式,回到常態音響的「真實」空間,而且是電影的戲劇空間! 就連色彩與色調都有著濃烈神秘的音色~ 難怪我們會錯以為這是攝影作品…🤔
本來以我的年紀應該寫「人生下半場」,無奈這篇文章以前在已經寫過,加上在一些聚會當中聽到「人生下半場」的種種,所以決定逆風而行,講講「人生上半場」。 講「人生上半場」不是叫你愈活愈回去,榮華富貴看不破,最後只好進了監牢,而是讓你隨著閱歷的加深,逐漸看透人生的本質、學到了智慧、得到了自在----。
Thumbnail
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第一代祖師。大勢至菩薩就是專門用念佛法門的,而且是專一的。【一心觀禮,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無邊光智身,大勢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佛家說:「一水四見。」水對人們來說,是水;對魚兒來說,是牠們的房子;對鬼道眾生來說,是烈火;對天神來說則是晶瑩剔透的水晶。
黃璧怡-avatar-img
2024/05/20
「車到哪,人就到哪,人到哪,心就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