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隨之而衍生的網絡犯罪亦日趨多元及猖獗。而在韓國,網絡文化被指有不斷走向極端的現象出現。在2000年代開始流行社交媒體或網上論壇起,韓國就已出現引起全球關注的網絡欺凌事件,至今在網上仍能找到五花八門的極端網絡文化,甚至部份已成為風土病。
▶每10名學生就有接近2名曾遭受過網絡欺凌,青少年之間於網上能輕易挑起紛爭
在韓劇或電影中不時出現同學之間以言語或身體進行欺凌的情節,均反映不少學校出現校園暴力的常態,但至今已超越了本身的身體暴力,並適應了數碼時代下進化,由於沒有證據導致受害者連舉報亦變得困難的「網絡暴力」正在增加成為了最鮮明之例。
據韓國「綠樹財團」以全國6,400名中小學生為對象實施的《2022全國校園暴力、網絡暴力實態調查》顯示,網絡暴力經驗率比2020年的16.3%增加了2倍,達到31.6%。緊隨其後的是語言暴力(19.2%)、身體暴力(11.9%)、排擠(11.8%)等。據統計,網絡暴力受害類型依次為網絡語言暴力28.4%、網絡排擠15.4%、網絡損害名譽14.3%。與此同時,同一團體的在2023年9月發表的同一項調查中,學校暴力的類型中網絡暴力的受害比重為25.8%,仍然保持著較高的水平。在2022年廣播通訊委員會調查的網絡暴力實態調查中,青少年經歷的網絡暴力受害和加害及目擊的比率比去年(2021年)全部增加。
從上述數據可反映出,網絡上對他人進行欺凌的暴力行為已成為了新型校園暴力或青年之間暴力的一種。有律師指出,加害者們會通過在社交平台散佈對受害者的負面傳聞或將其排除在群體之外的方式進行孤立。青少年網絡暴力加害學生的加害動機依次為「對方先挑起是非、報復」、「不知道是暴力」、「沒有特別的理由」、「其他孩子也做就跟著做」、「只是開玩笑」等。教育部持續實施的校園暴力實態調查中,校園暴力經驗率在小學最高,因此反覆確認了校園暴力的低齡化趨勢,因此應該考慮到在學校現場可能會同時出現多種類型的校園暴力和網絡暴力。▶普通人及藝人皆受罪的「惡評文化」於韓國仍然猖獗
除了普羅大眾外,作為公眾人物的韓國藝人亦經常遭受網絡公審或暴力的折磨,小至指責輿論,大至惡意的人身攻擊均不罕見。尤其每當有藝人因不堪負面攻擊的壓力而離開人世時,對藝人的過度惡意留言等問題再次引起關注,並出現追悼及自省的聲音,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對於藝人的指責再次變得猖獗,令悲劇反覆上演。
據警察廳透露,以2019年末為準,警方受理的網絡名譽毀損、侮辱事件達16,633宗,與2014年的8,880宗相比,增加了近2倍。而眾多於韓流文化中曾經廣為人知的藝人突傳出悲劇時,大部份均與職業承受過大負面評論壓力有關,如女演員雪莉、金賽綸等。
2023年,曾出演電影《上流寄生族》等著名作品的演員李善均因被指涉嫌吸毒接受警方調查時輕生離世,當時,與李善均的嫌疑事實相關的各種事實被無差別地報道,網絡上接連出現了人格侮辱。在此之前,2019年雪莉和具荷拉接連去世,前者為每次於社交平台上載一張照片或影片時,都會受到網民的惡意留言。後者也被前戀人偷拍下威脅,在持續漫長的法庭攻防戰的過程中,被網民性騷擾的留言所困擾,生前對此控訴了心理上的痛苦。
首爾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郭錦珠 (音譯) 於媒體訪問中分析指,進行惡意留言進行人身攻擊的人將藝人視為培養自我感情的窗口,當被大眾所熟知或人氣旺盛的人出現失誤時,會從公審及抨擊中得到安慰,也會感受到惡意回帖者之間的歸屬感,但沒想過自己的一言一句會對對方造成巨大的暴力。
▶從選舉及一宗引起全球廣泛報導的網絡公審事件引起政府注視及立法
2002年舉行的總統大選成為了催生「網絡實名制」相關法例的契機之一。當時為網絡逐漸廣泛使用的時代,無論候選人還是選民均有積極利用網絡進行選舉宣傳或組成同好會,但隨之而來的就是不同陣營透過網絡散播針對不支持的候選人的謠言,或進行惡意中傷。2003年2月28日大國家黨首先首次提出引入實名制,並從3月11日開始在黨網站上引入實名會員制。2005年亦修訂了《公職人員選舉法》,規定任何選舉相關的網絡言論,必須以實名制為基礎。
2005年接連發生多宗網絡公審及欺凌事件引起了社會關注,其中更有美國等外媒進行報導,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狗屎女」事件。同年某一天一名年輕女學生帶著寵物搭乘地鐵時,因拒絕清理小狗在車廂中的便溺,並與其他乘客有爭執,被其他乘客錄影後於網上公審,引來不少網民的爭論及攻擊。在網友迅速展開人肉式搜索下,該女學生的姓名、地址、電話及就讀學校等個人資訊很快被全部「起底」,並於網上被完全公開。網友不但持續於網上發表該女的「目擊情報」,甚至打電話到當事人家裡責罵家長「教育失敗」。事件繼續延燒之下,女學生在公開道歉後退學,她的手足被迫換工作,家人也因此搬家。
除了網絡倫理意識的爭議外,韓國政府當時認為,「狗屎女」等事件為匿名發生的隱秘暴力事件,因而逐步從政策上入手推動網絡實名制。2007年,韓國正式將「網絡實名制」納入《情報通信網利用促進暨情報保護關聯法》(以下簡稱《情報通信網法》),並於7月27日開始實施。
▶被判定違憲後,至今以實名制管控網上言論的規定處於灰色地帶
2010年,有市民團體及媒體等就上述「網絡實名制」提出違憲審議訴訟。結果,2012年8月23日憲法法院一致對在用戶數超過一定水平的網絡社區上發文時必須實名認證的制度作出了違憲判決。憲法法院指出該條款違反了過度禁止原則,侵害了網絡留言板使用者的表達自由和個人資料自我決定權、運營網絡留言板的信息通訊服務提供者的言論自由,屬違反憲法。另外亦指,言論自由是民主主義的基礎及重要的憲法價值,為了事先限制這一價值,公益效果必須明確,但是很難認為通過網絡實名制已經達到了目的,反而因為擔心資料外洩而放棄表達的可能性很高。
法院作出上述判決後,網絡實名制不再是強制規定。但在韓國,不同網絡社區為了方便管理會員及防範違法行為,仍維持通過手機、公認認證書等進行真人身份認證的制度,除了國際社交平台如Instagram、YouTube等之外,本土的網站如NAVER等亦需要進行認證才能使用及發表帖文。
據「綠樹財團」2025年進行的校園及網絡暴力現況進行的實態調查結果顯示,81.4%的網絡暴力加害者回答指在網上平台即使留下惡性留言亦沒有什麼事發生,反映出不僅是受害者,對加害者的制裁未能正常進行的現實成為了法律的灰色地帶。國民權益委員會就最近成匿名應用程式使用現狀和副作用收集了國民的意見,結果顯示,10名受訪者中有9名以上(93.3%)認為惡性回帖、辱罵、散佈虛假事實問題非常嚴重。另外,曾使用過匿名應用程式的受訪者 (62.9%,1,861人) 中,有四分之一曾遭受過直接的網絡暴力,受害類型中「憤怒和憎惡心」(25.1%)、「憂鬱感和無力感」(16.6%)等嚴重的精神衝擊佔據了較高的比重。
▶在被判定違憲的實名制以外,須有根本對策應對網絡欺凌
據韓國媒體振興財團於2023年9月3日發佈的「對淨化門戶網站新聞留言空間政策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對於2012年被判違憲的網絡遊實名制,1,000名20-60多歲受訪者中62.4%表達贊成意見,對於「雖然有違憲判決,但應該引入留言實名制,讓有意對自己的文章承擔所有法律、倫理責任的人寫回帖」的意見高出24.8%。
以上多個調查結果反映出,韓國社會對於惡意留言、網絡欺凌等存在負面認知,認為有必要進行制止。不過,政府、網民及網絡平台之間在網絡道德倫理及會否抵觸言論自由的問題上應取得平衡,除了急需建立迅速、有效的受害者保護系統之外,亦應加強對網上進行惡意行為的處罰阻嚇性,同時加強倫埋教育等多方面的根本對策亦為必要。
文獻參考:
- 月間中央 [정밀취재] 학교폭력 피해자들의 끊이지 않는 눈물
- SBS 악플 · 자극적 보도에 멍드는 스타들…비극의 고리 끊으려면
- 首爾新聞 [사설] 사회적 성찰 필요한 ‘개똥녀’ 파문
- 文化日報 헌재 “인터넷 실명제 위헌” 전원일치 판결
- 韓國經濟 연예인 이어 일반인도 노린다…'악플민국'의 민낯, 사이버 명예훼손 5년새 2배 급증
- NEWSIS 권익위, '익명 앱 사용' 설문조사…이용자 4명 중 1명 사이버 폭력 경험
- Edaily 가짜뉴스 때문?…댓글실명제 공감 64%, 신중 37.6%
- Eroun [이로운주목] "삭제도 제재도 없는 사이버폭력"… 푸른나무재단, 실태 공개하고 대선 정책 제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