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以日本岡山、倉敷與尾道地區的現地速寫為核心案例,探討當代速寫創作在媒材、筆觸、與文化語境上的轉向。
在此次旅行速寫創作中,我嘗試由傳統鋼筆與水彩的細描方式,轉為以 粗頭麥克筆搭配局部上色 的表現形式,藉由強烈輪廓與簡化結構,重構速寫的造形語言。此風格同時導入本次同行學生的現地創作教學中,獲得良好返饋,顯示此一風格在教學與實踐上皆具有效性與延展性。再進一步對照歐洲當代速寫家的黑白筆觸實驗,探討此種語言轉向如何成為連結藝術、設計與文化的中介形式。
一、媒材的轉換:從鋼筆書寫到麥克筆構線
長期以來,我以鋼筆搭配水彩作為主要速寫工具。鋼筆的精細筆觸能忠實捕捉建築結構與明暗層次,畫面具有清晰的理性秩序。
然而在此次岡山之行中,我受到日本街頭常見的插畫與漫畫視覺語言啟發——那些以粗線條構成結構、以局部色塊強調情緒的圖像形式,無論是浮世繪、漫畫封面,抑或果凍包裝與餐廳菜單,都展現出鮮明的日式筆觸精神。
因此我改以粗頭麥克筆取代鋼筆作為主要書寫工具。
這種轉換讓線條由「記錄」轉為「構成」:筆觸的粗細使得細節被自然捨棄,畫面被迫進行簡約化與節奏化。這樣的筆勢不再是再現形體的精準工具,而是一種造形的行動語言。它加快了速寫作構思的速度,縮短了現場作畫時間,同時也釋放了筆者對細節的執念,使畫面更具力量與整體感。
二、線條的語意:從動態反應到靜觀筆記
線條的粗獷化,讓我重新理解筆觸的「時間性」。粗線條的運筆不容猶豫,壓迫創作者在極短時間內做出構圖決定。
筆跡的節奏與停頓,轉化為身體在空間中的行動痕跡。這樣的筆法接近東亞繪畫「書畫同源」的概念,筆線不僅表現形,更呈現「氣」。速寫因而從動態的反應行為,轉為靜觀的筆記過程。我在現場的狀態,不再是捕捉,而是對話——線條成為心境的延伸,筆觸成為觀看的語法。
這種創作的「節制性」與「即興性」並存的狀態,是我此次創作最顯著的心靈轉折。
三、構圖與文化:浮世繪式的轉譯
岡山、倉敷、尾道的城市風貌與建築結構,在我以新筆法重新速寫後,產生了意料之外的文化對應性。粗黑線與局部色塊,讓畫面自然而然地呈現出浮世繪式的平面感與張力。建築不再僅是空間結構的再現,而成為筆線之間的韻律構成。
這樣的轉譯同時回應了日本美學中的「陰翳」與「留白」精神。
筆觸的濃淡對比,形成一種文化上的親近感,讓速寫作品在形式上更貼近東亞視覺傳統,卻又具備當代插畫的節奏性與即時性。因此,這次的風格調整不僅是個人創作的技術革新,更是一種文化感知的再定位。
四、教學實踐:速寫語言在教育現場的導入
我將此次的風格實驗同時導入學生於岡山現地創作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嘗試以麥克筆取代鋼筆,透過粗線條構圖、簡約化造形、局部上色等手法,進行旅行書寫。
學生的反應相當正向——他們普遍認為這樣的風格不僅加速了現場創作時間,也使畫面更具結構感與整體節奏。在創作過程中,學生不再執著於細部刻畫,而能更專注於整體畫面的「節奏與感覺」。
這樣的教學結果顯示,速寫風格的「簡化與節奏化」不僅有助於創作效率的提升,更能培養學生對現場氛圍的敏感度與即興掌握能力。這也使速寫從單純的個人藝術實踐,轉化為可被共享與教學化的創作方法。
五、國際觀察:歐洲速寫語言的對照與引介
今年六月於法國參加藝術書寫活動時,我曾與一位歐洲藝術家交流,他的創作亦以黑白輪廓與強烈線條為主要語言,透過筆的結構與留白,營造出強烈的視覺節奏。這樣的創作方向,與我此次在岡山實驗的風格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在台灣,目前尚未見此類速寫語言的普及或系統化研究。
因此,我期望能成為這種風格的本地引介者,讓速寫不僅作為藝術創作的一環,更成為連結國際視覺文化與本地教育的橋樑。透過簡化的工具、壓縮的時間與開放的筆觸,讓速寫成為一種更自由、可延伸的文化實踐方式。
結論
此次岡山之行,不僅是一場旅行的速寫,更是一場語言的轉換。從鋼筆到麥克筆,從細描到提煉,我在旅行中重新檢視「速寫」的本質:它不只是再現,而是一種觀看的行動與文化的翻譯。
筆觸的粗獷讓畫面更具力量,留白讓氣息得以流動;速寫的時間被壓縮,卻使觀察的深度得以延展。這樣的實驗證明——速寫不僅屬於藝術創作的範疇,更是一種生活設計的語言,一種文化再現的媒介。透過筆尖的轉變,我重新定義了「旅行速寫」的意義:那是用最簡單的線條,去捕捉世界的複雜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