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演講時常分享說:畫畫最困難的就是第一筆!
很多初學者打開速寫本,看著一整頁的白紙,第一個感覺不是期待,而是恐懼。這種恐懼,我稱之為「空白恐懼」——怕畫錯、怕畫不好、怕浪費這張紙。白紙彷彿是一種審判,要求我們必須馬上交出完美的作品。
我年輕時也曾被這種恐懼困住。當時的我,一直在追求「正確」和「漂亮」,往往結果遲遲無法下筆。直到後來才明白:空白沒有要為難誰,真正為難自己的是「完美主義」。速寫裡,第一筆不需要正確,它只是「開始」。錯誤本來就是作品的一部分,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種完美。當你接受線條的顫抖與偏差,畫面才會有「拙趣」;當你允許不圓滿,你才會看見更真實的自己。
| 下筆的方法 |
很多人以為「下筆」需要靈感,其實更像是一種習慣與方法。以下五個技巧,能幫助你跨越那道最難的門檻:
1. 對主題先有個概略輪廓
正所謂「意在筆先」,落筆之前,先在心裡構想大概的畫面:主角在哪裡?畫面的重心是什麼?只要有了方向,下筆就不再徬徨。
2. 以點代線,先定位位置與比例
不必急著勾勒完整線條,可以先用幾個小點標示物件的高低、寬窄與角度。這些點就像座標,讓畫面有結構依據。
3. 找出主題最吸引你的地方
問自己:此刻最想畫的,是哪一個細節?可能是一扇窗、一個人的背影,或光影交錯的瞬間。先從那裡下筆,其他部分自然會延伸。
4. 重複不畫、不重要的不畫
場景中有很多干擾的元素:重複的窗戶、嘈雜的電線桿、來來往往的行人。這些都可以簡化甚至省略。省略不是偷懶,而是為了凸顯主題。
|「留白」是一種力量 |
別忘了,留白本身也是一種表現方式。東方藝術稱「留白」,西方藝術稱為「抽象表現主義」。即使不上色、單一線條、僅僅帶出明暗——這些都是畫面呼吸的方式。中國畫講究「計白以當黑」,意思是把空白視為實有,把虛無當作畫面的力量。當你不去填滿每個角落,空白反而能與線條互補,讓主體更清晰。
在速寫藝術裡,你可以填滿紙張,也可一筆不畫的留白。但要知道對「留白」而言,「填滿」相對是簡單的!但留白從來不只是「空下來」。它可以是給觀者的想像空間,也可以留給自己去繕寫心得、加上旅途的紀念章、貼一張車票或收據。白不是真的白,它是一種念想,是把此刻的經驗延伸到畫外的自己。
省略不是偷懶,而是一種智慧:不重要的地方不必重複描繪,空白就是最好的交代。正因為有留白,畫面才有呼吸;因為有空白,觀者才會在心中補上自己的故事。
| 結語 |
每一次速寫,其實都是一次「下筆的勇氣」。白紙不會因為你畫錯而責怪你,它只是等待你,用一筆一筆的線條,把此刻的生命經驗記錄下來。所以我常告訴學生:「畫對不重要,畫錯才是最可貴。」因為第一筆畫下去,你才真正開始了與紙張、與世界的對話。而當你明白——空白不是真的空白,錯誤也不是錯誤——那一頁速寫本,就已經是你的作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