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藏在日常風景裡的溫柔答案
親愛的朋友,您是否也曾不經意地,對眼前的風景下過太快的註解?譬如,初嚐府城的小吃,是否曾覺得那份甜膩有些不合時宜?又或者,在台北匆忙的步履中,是否曾感到一絲人情的冷漠?
我們時常輕率地評判,卻忘了溫柔地探問。這種不經意的「勸善」,或許根源於一種良善的本意,卻也可能是一種「規訓的邏輯」,試圖用我們心中的一把尺,去度量一個我們未曾親歷的世界。然而,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台灣日常,背後都藏著深刻的慈悲與智慧,正溫柔地邀請我們,從「規訓」轉向「臨在」,從輕率的「勸」,走向深刻的「願」。
這篇文章,想邀請您一同踏上一段從南到東的心靈旅程。這趟旅程,將從最親密的舌尖啟程,行至最遼闊的山林,重新凝望四個隱藏在生活細節中的溫柔故事。我們將會發現,原來通往人間淨土的答案,不在遠方,而是謙卑地藏在每一次溫柔的理解與同願之中。
第一件心事:台南的甜,是歷史溫柔的款待
來到台南,我們的味蕾總會被那無所不在的「甜」所浸潤。當我們下意識地蹙眉,在心中為那甜蜜貼上「不健康」的標籤時,是否也同時拂去了那段封存在糖蜜之中,關於款待與尊嚴的溫柔往事?
這份甜,是一頁厚重的歷史。在過去,台南曾是台灣的製糖重鎮,糖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是如同黃金般珍貴的奢侈品。對於當時的主人家而言,在菜餚中加糖,並非只是調味,而是傾其所有,用最珍貴的善意來款待賓客的最高敬意。那一口甜,承載的便是主人家最樸實也最隆重的款待之心,是在清苦歲月裡,所能捧出的最豐盛的善。
然而,這份甜蜜的「苦」,不僅存於過往。當我們將目光移至鄰近的高雄,看見那片長期承擔台灣重工業發展、承受不成比例環境污染的土地,便會對南台灣的命運,生出更深一層的體會。那是一種國家發展下的「結構性暴力」,是另一種更為沉重的苦。於是,台南的甜,不僅是對歷史的回味,更像是在這份工業的苦澀中,頑強守護著的一份屬於南國的人情溫潤與溫柔。
若不理解其背後那段關於糖業的經濟史,以及在匱乏年代以珍貴之物待客的文化之「苦」,便可能輕率地對這種飲食習慣進行「勸善」。這種勸告,雖出於健康考量,卻可能在無意中構成一種對在地歷史善意的誤解與文化冒犯。
第二件心事:台北捷運的潔淨,是無聲的集體修行
每日承載著超過兩百萬人次的流動,台北的捷運系統卻能維持著世界級的潔淨與秩序,宛如一座現代都市的奇蹟。然而,這份近乎莊嚴的潔淨,僅僅是規章與罰款的產物嗎?抑或是在這鋼鐵的脈動之中,一座城市正進行著一場無聲而深刻的集體修行?
這份成就,無疑是「制度管理」與「乘客自律」溫柔合奏的樂章。嚴格的「黃線內禁止飲食」規定,從最初引發民怨,到如今,已悄然內化為市民共同守護的榮譽感,一份無形的社會契約。
我們可以將台北捷運,視為一座「流動的淨土」。但這份外在的清淨,也映照著一則更為深刻的現代心事。在這潔淨的車廂中,承載著無數個獨立的「現象場」——那是心理學家所言,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內心世界。物理上我們彼此靠近,心靈上卻可能相隔萬里,形成一片現代性的「孤獨森林」,經歷著都會生活深刻的「異化」之苦。於是,這份集體守護的潔淨,更像是一種溫柔的慈悲:我們共同維護一個清淨安穩的公共空間,作為一個神聖的容器,安放著彼此互不打擾的孤獨。
第三件心事:大甲媽祖遶境,一場人間最盛大的溫柔布施
每年初春,大甲媽祖遶境的隊伍行經中台灣,數十萬信眾徒步跟隨,形成一條綿延數公里的信仰長河。而沿途最動人的風景,是居民們自發地擺出無數攤位,提供免費的食物、飲水,甚至為疲憊的香客提供休息的床鋪與按摩。
在一個凡事講求交易與回報的現代社會,是什麼力量,驅動了如此大規模、非交易性的無私奉獻?這是一場奇蹟,一場資本主義邏輯被全然懸置的奇蹟。
這是一場「恩典的經濟學」最盛大的展演。在這個由信仰所構成的「恩典經濟圈」裡,市場的邏輯被溫柔地放下,取而代之的是基於感恩與無私奉獻的「暖互惠」。居民的付出,不是為了交換,而是對媽祖庇佑的感恩迴向。整場遶境,是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所言「無條件積極關懷」的終極社會展演。它深刻地向我們示現,一個慈悲的社會,其基礎並非建立在嘈雜的道德說教之上,而是奠基於無條件的支持與臨在。
一個真正和諧的大同世界,其經濟基礎必然是一種「恩典的經濟學」,它始於對生命本身這份無償禮物的深刻體認,並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轉化為對這份初始恩典的、喜樂的、不斷傳遞的回應。
第四件心事:東台灣的山林,藏著療癒未來的古老答案
東台灣壯闊的山海與豐厚的原住民文化,是許多人心中的一方淨土。然而,這片淨土也始終面臨著現代發展與環境保育的兩難。當現代法律出於「善意」的保育,與原住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智慧發生衝突時,我們又該如何溫柔地思考?
這正是兩種世界觀的相遇。現代法律,往往根植於一種由外而內的「規訓的邏輯」,它依賴抽象的數據與普世的法條來管理自然。而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智慧,如泰雅族的「Gaya」,則是一套由內而生的「臨在的邏輯」。它並非寫在紙上,而是世世代代與自然深刻互動後,凝鍊於血液中的誡律,其基礎是對山林萬物運行規律的謙卑諦聽。
原住民的智慧,並非僅是需要被保存的過去遺產,它更是應對當代全球生態危機的未來解方。它教導我們,真正的永續,必須建立在對萬物眾生深層的、謙卑的諦聽之上,將我們的關懷,從人類擴展至每一棵樹、每一條溪流。近年來的花東縱谷大地藝術季,就像是一種慈悲的「善巧方便」,它繞過了語言的爭辯,用藝術搭起一座橋樑,引導我們重新彎下腰,諦聽土地無言的申訴與恆久的歌唱。
結語:將溫柔的心事,化為前行的微光
從南台灣的一杯全糖,到北台灣的一節車廂;從中台灣的遶境人龍,到東台灣的一片山林。這趟心靈的旅程,讓我們看見,原來從「規訓」走向「臨在」的道路,早已鋪展在我們腳下。
台南的甜,教導我們溫柔地與歷史臨在;台北捷運的潔淨,教導我們慈悲地與公民社會臨在;大甲媽祖的遶境,教導我們虔誠地與靈性臨在;而東台灣的山林,則教導我們謙卑地與生態萬物臨在。
慈悲與智慧,並非什麼深奧難解的道理,它就像陽光與空氣,溫柔地蘊藏在我們周遭最平凡的人事物之中,等待的,只是我們一次溫柔的回眸。
親愛的朋友,在您的日常步履中,又藏著哪些閃閃發光,只待您溫柔凝視的感恩與慈悲呢?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