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序言:一念感恩,看見世界如琉璃光
我溫柔地想問,親愛的朋友,當我們談論「感恩」時,心中浮現的是什麼呢?它是否僅僅是一句禮貌的「謝謝」,或是在特定節日裡的儀式?在我看來,感恩是一份更深邃的心靈品質,一種能轉化我們觀看世界方式的內在光明。
古人說,「千江有水千江月」。感恩之心,就像那亙古不變的天邊明月;而我們生活的土地,就是那千萬條映照月影的江河。在台灣這座美麗的島嶼上,因著不同的風土、歷史與人情,這份共同的感恩之心,也映現出千萬種不同的溫潤光彩,每一道光影,都是一條通往寧靜的蹊徑。
這將是一趟溫柔的行旅。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條路,從北到南,由西至東,去探訪那些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感恩之心。我們將看見,它如何在北部的都會叢林中,化為一種無聲的秩序;如何在台灣中部的煙火人間裡,凝聚成一股行走的熱情;如何在南國溫暖的陽光下,烹調成一席分享的盛宴;又如何在東部壯闊的山海之間,沉澱為一種萬物共生的寧靜。

--------------------------------------------------------------------------------
2.0 北部之心:秩序的溫柔,現代都會的無聲契約
每日,當超過兩百萬人次的腳步在台北捷運系統中流動,一個小小的奇蹟正在發生。在這座亞洲最乾淨的大眾運輸系統之一的車廂裡,我們看見了一種現代都會獨有的、理性的感恩——我稱之為「秩序的感恩」。
這份世界級的潔淨與有序,並非憑空而來。它是「制度管理」與「乘客自律」溫柔交織的成果。起初,「黃線內禁止飲食」的規定,或許只是一項外部的約束;在我看來,這項嚴格的規定,就像是一種現代都會的「戒律」(precepts)。然而,當每一位乘客都親身體驗到那份沒有食物殘渣、沒有傾倒飲料的清爽品質時,遵守規定便從一種義務,悄然內化為一份共同守護的榮譽感,一紙無形的社會契約。這份集體的自律,便昇華為一種無需言語的「共修」(group practice)。
在這份契約背後,更有著許多人無聲的付出:
- 隨車清潔:當列車駛抵終點,清潔人員在短短幾分鐘的折返時間內,如風一般迅速地整理車廂,讓下一批乘客彷彿踏入全新的空間。
- 深夜地毯式清潔:在城市沉睡之後,他們更進行著地毯式的深度清潔,不放過任何一個通風口或軌道縫隙。
在我眼中,台北捷運不僅是交通工具,更像是一座「流動的淨土」(Flowing Pure Land)。它之所以成為淨土,正是因為現代的「戒律」與公民的「共修」在此交會。它向我們證明,即使在最繁忙、最疏離的都會生活中,當每一個人都願意為共同的福祉付出一點點自律與珍惜時,我們便能共同創造出一片清淨、莊嚴的公共空間。北部的感恩,正體現在這份對集體協作所創造出的高效、潔淨與有序的深刻體認與珍惜之中。
如果說,北部的感恩,是將月光映照在一片平靜無波的人造都會水庫上,映現出清澈、冷靜而規整的圖樣;那麼,中部的感恩,則是將同一輪明月,映照在一條由眾人願力匯成的、溫暖而強大的河流之上。
--------------------------------------------------------------------------------
3.0 中部之心:行願的熱忱,眾人一步一腳印的無私奉獻
每年初春,台灣中部都會上演一場撼動人心的盛事——大甲媽祖遶境。這是一場將內心信仰轉化為具體行動的旅程,一種充滿動能的、我稱之為「行走的感恩」。
請想像這樣的場景:
- 一場艱苦的行旅:在長達九天八夜、超過三百公里的徒步路程中,數十萬信眾不分男女老幼,用雙腳丈量著對信仰的虔誠。
- 一場無私的布施:沿途的居民與店家,自發地在自家門口擺起攤位,為素不相識的香客們提供免費的食物、飲水、點心,甚至是臨時的住宿與按摩服務。
在此刻,一個暫時而神奇的世界於焉誕生——我稱之為「恩典經濟圈」(Grace Economy Circle)。這是一個不以金錢,而以恩典運作的經濟體;此處的貨幣是信仰,交易是無私的服務,而利潤是共享的喜悅。這正是經濟學家所說的「暖互惠」(warm reciprocity),一種不為回報,而出於純粹感恩之心的付出。人們的「布施」(dāna),不是為了求得任何物質回報,而是出於對媽祖庇佑的感恩,以及為他人服務的純粹發心。這份付出的本身,就是回報。
中部的感恩,是一種將內心信念付諸行動的巨大願力。它不是一種靜態的情感,而是透過身體的勞苦與無私的布施,由眾人一步一腳印,共同創造出的一個短暫卻無比真實的「移動人間淨土」。
這股由眾人願力匯成的暖流,將月光映照成一道溫暖、躍動、在人間川流不息的 shimmering light。當這條熱情的長河繼續向南,我們將看見月光如何灑落在一片更為深厚、承載著記憶的土地之上。
--------------------------------------------------------------------------------
4.0 南部之心:土地的豐饒,盛宴與記憶中的溫暖人情
在南台灣,感恩之心常常化為一陣陣飯菜的香氣,一場場熱鬧的盛宴。這裡的「辦桌」文化,不僅僅是一頓飯,它是一種根植於土地與人情的、我稱之為「豐盛的感恩」。
辦桌,是南部人用以凝聚社群、鞏固人際網絡的重要儀式。它不追求餐廳的精緻,卻有著一種樸拙而深厚的誠意。總鋪師們遵循古法「土法煉鋼」,工序極其繁複,例如,一道看似尋常的高湯,可能需要慢火熬煮數小時才能成就其溫潤的底蘊。這份不厭其煩的堅持,不僅是對傳統的敬重,這份心意本身,更是一種對賓客與天地的虔敬「供養」(offering)。
在我看來,每一場辦桌都是一場將感恩三部曲——「知恩」、「感恩」與「報恩」——具象化的溫暖儀式。
- 知恩:首先,人們深刻地了知土地的恩澤,是這片沃土賜予了豐饒的物產。
- 感恩:接著,人們由衷地感謝親友社群的扶持,是這份人情網絡溫暖了歲月。
- 報恩:最後,主人家透過毫不保留的慷慨分享,將這份領受的恩典轉化為一場具體的行動。這場「儀式化的豐盛布施」,是將自己的福氣分享給整個社群,讓喜悅與善意在人與人之間流動。
台灣文學家葉石濤曾說:「沒有土地,哪有文學?」我想,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南部的感恩之心。辦桌的豐盛,正是對鄉土母親最深層的謳歌。南部的感恩,就是那股濃得化不開的「人情味」,是將土地的慷慨賜予,轉化為人與人之間最溫暖、最直接的分享與關懷。
從對人與土地的深情,我們的視角再次擴展,望向東方,那裡的月光,將映照在雄偉的山脈與浩瀚的太平洋之上,顯現出更為廣闊的靈性智慧。
--------------------------------------------------------------------------------
5.0 東部之心:山海的呢喃,萬物共生的寧靜智慧
在台灣的東岸,當雄偉的山脈與浩瀚的太平洋相遇,一種更為原始、更為廣闊的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從東台灣原住民族的智慧中,我們得以體會一種擴及萬物的、我稱之為「生態的感恩」。
這份感恩,源於一種深刻的世界觀——泛靈信仰。在他們眼中,山川、溪流、草木、萬物皆有靈,而維繫部落福祉的祖靈,則受到最深的敬畏。這種世界觀,並非抽象的哲學,而是具體落實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
- 飲食的智慧:以阿美族為例,他們在採集野菜時,有個溫柔的原則——不連根拔起。這不僅是為了讓野菜能繼續生長,更深層的意義在於,這體現了與大自然永續共享、為後代子孫著想的深邃理念。
- 歲時的祭儀:豐年祭等儀式,不僅僅是慶祝豐收的派對。它更是一種週而復始、動態地維護人與神靈、與自然之間和諧關係的神聖過程。人們透過儀式,為過去一年的豐收表達感謝,同時也為來年的福佑虔誠祈禱。
東部的感恩,因此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循環的、關係性的宇宙觀」。它與現代社會中那種事件驅動、線性的「交易式」感恩截然不同。它不是一次性的感謝,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謙卑地與身邊的萬物網絡,持續地保持和諧共振的生命狀態。這份感恩,是對山海、對祖靈、對生命本身,最寧靜而深刻的致敬。
走過島嶼的四方,我們看見了同一輪明月,在千萬條江河上,映現出千萬種光影。這趟旅程即將畫下句點,但心中的感動才正要開始。
--------------------------------------------------------------------------------
6.0 結語:將每一份看見,化為心中的一盞明燈
這趟溫柔的行旅,帶我們看見了感恩的同一輪明月,如何在台灣這片土地的千萬條江河上,以多元而深刻的樣貌綻放。我們見證了:
- 北部的秩序感恩,那是在現代都會中,透過自律與合作所共同守護的公共福祉。
- 中部的社群感恩,那是將內在信仰化為集體行動,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無私奉獻。
- 南部的土地感恩,那是將土地的豐饒化為人間的盛宴,濃得化不開的溫暖人情。
- 東部的生態感恩,那是回歸生命本源,與山海萬物和諧共振的寧靜智慧。
這四種光影,看似殊異,實則彼此交織,相互成就。正是北部以自律維護的秩序,才使得中部大規模的社群行願成為可能;正是南部根植於土地的豐饒,才為這一切人間的匯聚提供了溫飽;而東部源於山海的生態智慧,則溫柔地提醒著我們,這一切恩典的最終源頭。它們共同編織出台灣豐富而動人的文化樣貌。
現在,我溫柔地邀請你,親愛的朋友,將這份旅程中的看見,帶回你自己的生活中。或許,我們也能在日常的秩序裡、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在餐桌的食物上,或是在窗外的一片綠意裡,去尋找、去發現屬於我們自己的那份感恩光影。
願我們都能將每一次的看見,化為心中的一盞明燈,照亮自己,也溫暖世界。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