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來自世界屋脊的慈悲呼喚
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慈母,是撐起蒼穹的脊梁。聯合國的報告中,尊稱她們為世界的「水塔」(water towers),因為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命,無論身在何處,都仰賴著山脈所孕育、儲存並釋放的潔淨水源。山不僅是地理的高點,更是生命的源頭,是慈悲的具體展現。
然而,這位慈母正在我們眼前受苦,世界的根基正浮現裂痕。一份來自聯合國的警示,如暮鼓晨鐘般敲響:「我們從山脈獲得的水資源,實際上正在我們眼前融化消失。」這句話語,是冰川的淚水,是春泉遺忘歌聲後的沉寂,道盡了當前的絕望與危機。
但絕望之處,也正是希望生起的地方。在這份紀錄中,我將為你講述三個來自山中的真實故事,它們是種在消融凍土上的智慧種子,是從峰頂迴盪的堅韌之歌。我們將橫跨亞洲的屋脊到南美的安地斯山脈,看見人們如何在看似無解的困境中,用創新、恢復與守護的行動,點亮希望的火炬。這些故事不僅僅是關於水,更是關於人的韌性、集體的合作,以及為下一代爭取環境正義的勇氣。

--------------------------------------------------------------------------------
1. 案例一:冰佛塔的智慧——用寒冰創造希望的溪流(印度,拉達克)
我將為你講述的第一個故事,來自印度北部的拉達克(Ladakh)。在那片高海拔的荒漠中,古老的冰川與人們的約定,正被一個變暖的世界所打破。
1.1 困境:消失的春水
在拉達克,生命的存在完全仰賴冰川的恩賜。數千年來,冰川在春天緩慢融化,如同信守承諾般,準時為農作物播種、發芽的關鍵時期提供灌溉水源。然而,氣候的變遷正在悄悄改寫這古老的節律。如今,冰川融化的模式改變了,導致農作物最需要水的春季,反而面臨著嚴峻的季節性缺水。賴以為生的溪流,在最關鍵的時刻乾涸了,土地與農民的心一同陷入焦渴。
1.2 靈感:向冰川學習的「冰佛塔」
面對這場失約的危機,拉達克的村民們沒有選擇放棄。他們將目光投向了那既是問題來源、也是靈感源泉的冰川本身。「冰佛塔」(ice stupas)的絕妙巧思,便是在這份順應自然的謙卑中誕生的。它的智慧在於優雅地模仿冰川自身的節律:在寒冷的秋冬季節,當水源豐沛但農田無需灌溉時,人們用管道將高處的溪水引導至村莊附近;接著,將水霧噴灑到零度以下的空氣中,水滴瞬間凝結、層層堆積,形成一座座如同佛教佛塔般的宏偉冰錐——這是一座座矗立在村莊旁的人造冰川。當春天來臨,陽光回暖,冰佛塔便會緩慢而可預期地融化,釋放出生命之水,精準地在新作物最乾渴的時刻,滋潤一方焦土。
1.3 收穫與反思:希望的種子
冰佛塔的出現,為拉達克的土地帶來了肉眼可見的生機。它所創造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 實質效益:增加了灌溉的頻率與穩定性顯著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改善了土壤的濕度,讓土地更有生命力融化的水也滲入地下,補充了寶貴的地下水資源
- 挑戰與反思: 然而,這份來自山區的智慧也教會我們謙卑與審思。報告同時提出了幾個關鍵問題,提醒我們解決方案並非一勞永逸:冰佛塔作為一個長期的適應策略,其可行性到底有多高?它的運作完全依賴於冬季的徑流和穩定的凍融循環,而這兩者本身就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建造與維護所需的財務成本和勞動力,也是社群需要持續面對的挑戰。
拉達克的智慧,是順應自然的精妙巧思,能滋潤一方焦渴的土地。然而,當氣候變遷的衝擊是整個山脈的哀鳴,而非單一溪谷的乾涸時,局部的創新便顯得力不從心。我們需要一種更宏大的力量——千萬雙手共同療癒大地傷痕的集體行動。
--------------------------------------------------------------------------------
2. 案例二:安地斯行動——用雙手種回失落的森林(南美洲,安地斯山脈)
2.1 傷痕:僅存的古老森林
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high Andes)高處,曾經覆蓋著廣闊的原生森林。這些森林如同巨大的海綿,涵養水源、穩定土壤,是無數獨特物種的家園,更是當地原住民文化與精神的搖籃。然而,數百年的砍伐,已讓這片古老的森林僅剩下其原始範圍的 3-10%。這片大地身上的傷痕,不僅威脅著下游數百萬人的水源安全,也讓安地斯神鷹和眼鏡熊等珍稀動物瀕臨絕境,更讓與森林共生數千年的原住民文化失去了根。
2.2 盟約:百萬公頃的承諾
面對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一個名為 「安地斯行動」(Acción Andina)的宏大計畫應運而生。這不僅是一個植樹計畫,更是一個跨越國界的生態恢復盟約。
它的目標遠大而明確:在橫跨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和委內瑞拉等七個安地斯國家的廣袤山區,保護和恢復 100萬公頃 的高原生林生態系統。這個行動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由上而下的命令,而是由下而上的集體合作,將原住民傳承千年的傳統生態知識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共同為大地療傷。
2.3 復甦的土地:集體合作的力量
「安地斯行動」的成果,是集體力量最動人的證明。千萬雙手共同努力,正讓希望的綠色重新覆蓋安地斯山脈的傷痕:
- 已種植超過 650萬棵 原生樹木。
- 已成功恢復 3,359公頃 的高原生林。
- 另有 11,253公頃 的原生林被納入新的保護區。
- 這些行動不僅增強了整個區域的氣候韌性和水源安全,也改善了安地斯神鷹和眼鏡熊等原生動物的棲息地。
種下樹木是恢復大地的盟約,它讓我們看見集體行動的療癒之力。但若希望的種子種在被強權與貪婪污染的土地上,它將無法發芽。有時,在「恢復」之前,必須先有「守護」——捍衛正義,才能為生命之源贏得喘息的空間。
--------------------------------------------------------------------------------
3. 案例三:帕斯夸-拉瑪的抗爭——為守護冰川而戰(智利)
3.1 威脅:黃金的誘惑與消逝的冰川
在橫跨阿根廷與智利邊境、海拔高達3,800至5,200公尺的安地斯山脈深處,蘊藏著巨大的黃金礦脈。一個名為帕斯夸-拉瑪(Pascua-Lama)的巨型露天金礦計畫應運而生。然而,這黃金的誘惑,卻直接威脅著生命的源頭。礦場的開發計畫,不僅最初打算粗暴地將三座小冰川直接「搬移」,其運作更會對作為當地重要水源的埃斯特雷喬河(Estrecho River)構成致命威脅——無論是過度抽取水源,還是潛在的重金屬污染。
3.2 覺醒:迪亞吉塔族人的聲音
對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迪亞吉塔(Diaguita)原住民社群而言,冰川和河流不僅僅是水資源,更是他們文化、信仰與生存的根基。面對巨大的礦業利益集團,他們選擇了挺身而出。這場抗爭超越了單純的環境保護,它是一場為了捍衛家園、守護文化與爭取生存權利的環境正義之戰。他們控訴礦場過度抽取冰川和河流的水,並持續污染這條由神聖冰川所補給的生命之河。
3.3 正義的判決:冰川的勝利
這場看似力量懸殊的抗爭,最終迎來了屬於正義與冰川的勝利。2020年,智利第一環境法院做出了歷史性的判決,下令 永久關閉 該礦場。
法院的判決理由清晰而有力,為全世界的環境正義運動樹立了典範。判決指出,該礦業公司不僅污染了作為重要水源的河流,並且未能充分評估礦場對安地斯冰川的深遠影響。這項判決宣告,任何經濟利益都不能凌駕於生命的源頭與土地的健康之上。迪亞吉塔族人的勇敢守護,最終為他們神聖的冰川贏得了永恆的安寧。
結語:我們都住在下游
從拉達克的冰佛塔,到安地斯山脈的復林行動,再到智利原住民的英勇抗爭,這三個故事雖然地點不同、方式各異,卻共同譜寫了一曲關於希望、智慧與勇氣的讚歌。它們共同告訴我們,面對看似不可逆轉的環境危機,人類並非無能為力。
案例核心智慧帶給我們的啟示冰佛塔順應自然的 創新人的智慧可以與自然合作,創造出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安地斯行動大規模的 恢復集體的力量可以療癒大地的傷痕,種下未來的希望。帕斯夸-拉瑪勇敢的 守護環境正義需要人們挺身而出,特別是那些與土地有著最深連結的原住民。
當我們聆聽完這些來自山中的迴響,這份報告的最後一句話語,便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句響徹所有山谷與平原的古老真理,一句我們祖先早已知曉的智慧:
「因為山上發生的事,不會只留在山上。無論如何,我們都住在下游。」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