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太過「樂觀」時,風險就開始變大
2025年的台股一路狂飆,從五月的2萬點出發,市場原以為26000點已是極限,沒想到又接連突破27000、28000。
這樣的氛圍,很容易讓人產生 FOMO(錯失恐懼症),你會覺得「不買就落後」、「不進場就錯過」。
但在這種時刻,最該留意的,不是行情,而是自己的心態。當市場只剩下樂觀,往往就是風險開始累積的時候。
▍我那次「太樂觀」的投資教訓
回想2021年,我也曾犯過同樣的錯。
當時有一檔新發行的ETF,主打「中概股高配息」,發行價15元,廣告文案算年配息率6%到7%,媒體一片唱好,且當時的中國市場看似充滿機會。
我心想:「這麼高的殖利率,加上中國經濟那麼強,應該是很穩。」

碰巧手上有筆閒錢,也知道理論上應該「分批投入」,但還是忍不住在14到16元之間就投入了八成資金。
理由很簡單:
一是我對未來過於樂觀;
二是自以為「14元已經夠低了」。
結果接下來發生的事,連我也不敢相信。中國房地產一路爆雷,政策性干預企業經營,導致股價一路下跌,短短2年,這檔ETF的股價從15元一路跌到11元。
雖然我後續還有持續加碼,但由於前面投入太多,當真正低點出現時,我已經沒有足夠的子彈可以進場。
五年過去,雖然含息總報酬略為正數,但若換算機會成本,同樣的資金若放在台股或美股指數型ETF,如今報酬早已多了幾十%
▍這次投資失誤的3個關鍵
回頭檢討這次投資,問題並不在市場,而在自己。
1.情緒影響決策:
在市場高點時過於樂觀,被FOMO心態驅使,急於投入資金,以為不進場就會錯過。
2.沒有紀律與策略:
雖知道「要分批」,卻沒有具體執行機制。跌了多少該加碼?何時該暫停?全憑感覺。結果一旦市場反轉,就被動到無法行動。
3.忽略外部風險
過度相信中國市場的潛力,卻忽略政治干預、政策導向等系統性風險。投資環境的自由度,往往比短期報酬率更重要。
這3個錯誤讓我深刻體會:
投資不是比誰賺得快,而是比誰能活得久。
▍我學到的事:能長期穩健的,是簡單又紀律的策略
有了那次教訓之後,我重新檢視自己的投資方式,並做了幾項調整:
1.選擇市場機制健全的區域
只投資美國與台灣市場,這二個資本市場透明、制度穩定。
2.集中在市值型與配息型ETF
不追熱門題材、不預測市場,選擇能長期反映經濟成長的指數。
3.設定分批進場機制
採定期定額為基礎,每下跌5%,再分批加碼。這樣能在下跌時有節奏地投入,而不是憑感覺。這可避免短期修正期間,子彈快速打完。
4.市場樂觀時保留現金流
當市場過熱或人人喊多時,我不再追買,而是暫時累積配息、提高現金比例,等修正來臨再投入。
執行這幾個原則後,目前帳面上的報酬如下:
- 市值型ETF:006208 (+78%)、00922 (+17.7%)
- 配息型ETF:00878 (+13.5%)、0056 (+46%)
這些看似「簡單」的策略,其實就是讓自己能在市場高低起伏間,保持彈性與耐心。
▍在市場樂觀時,更要記得慢下來
每當市場一片樂觀、漲勢不停時,最危險的不是價格,而是心態。
我們總認為「現在不買會後悔」,但往往回頭看,真正讓人後悔的,是在低點時沒有資金能夠加碼。
投資最難的,不是選股,而是紀律。發現真正能穩健賺錢的,往往是那些用簡單方法、長期執行、懂得分配與等待的人。
所以,當別人急著追高時,你若能學會慢下來。市場的漲跌,就再也不是你的焦慮來源,而是你的投資機會。
所以,可以試問自己,台股28000點,你的理性還在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