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在寫文章時,總會以如何投資賺到錢的角度來切入,卻很少從「花錢心理學」的角度來切入。
而我在看了《The Diary Of A CEO》訪問《致富心態》的作者 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他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叫《花錢的藝術》(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整部片的內容,顛覆了我對花錢有不一樣的觀點,想要分享給讀者。
我們平常都在聊怎麼賺錢、怎麼投資,但Morgan提出一個超猛的觀點:我們是怎麼「花錢」的,才真正暴露了我們是誰。
我整理出以下7個影片重點:
1. 「被動收入」根本是個騙局:
影片一開頭Morgan就語出驚人,說我們一天到晚在講的被動收入,基本上是個騙局。
他認為,一個人要變有錢,說穿了只有兩條路:
「犧牲更多」,就是更爆肝地工作;或者「渴望更少」,降低你的慾望。
他覺得根本沒有躺著賺這回事,那些所謂的被動收入,像是房子出租,你還不是要去修馬桶、處理房客,根本超主動。
2. 你花錢,是在抓「心理的癢」:
他說,花錢根本不是數學問題,而是 100% 的心理學問題。
我們常常覺得,要是我有更多錢、換台好車、住大房子,我就會快樂了,他說這根本是我們在騙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花錢只是為了緩解內心的某種焦慮或空虛,像是在「抓癢」。
他提出一個「荒島測驗」,如果你一個人在荒島上,完全沒有人可以看到你,你還會想買一台藍寶堅尼嗎?你大概不會,你可能會想要一台很實用的皮卡車。
這就證明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消費,根本不是為了「實用」,而是為了「地位訊號」,白話文就是,買給別人看的。
3. 別再演了,根本沒人在看你:
我們花這麼多錢買「地位」,但殘酷的事實是,根本沒有人像你想像中那麼在乎你。
我們以為開好車、背名牌包,大家都會羨慕,但事實是,大家滿腦子都只在想自己的事情。而且,這種比較是個無底洞。
影片提到一個超扯的統計,如果你中了樂透,你的鄰居破產的機率會提高!為什麼?因為你拉高了整條街的快樂標準,你的鄰居為了跟上你,就開始做出瘋狂的財務決定。
4. 你是「儲蓄成癮」還是「創傷後貧窮」?
Morgan 說,金錢心理有兩種極端,都超危險:
-創傷後貧窮症候群 :
有些人小時候窮怕了,長大後就算變超有錢,內心還是極度恐懼回到過去。這會導致兩種極端:
一是瘋狂揮霍,像要證明自己再也不窮了;二是變成病態的守財奴,一毛錢都不敢花。
-儲蓄成癮:
還有一種人,他明明已經存夠退休金了,但他就是不敢花錢。因為他已經上癮了,他上癮的不是錢本身,而是我是一個很會存錢的人的那個身分。
他說,這兩種人,不管你是花到破產還是存到不敢花,本質上都是「被金錢控制了」,你根本不是金錢的主人。
我看到這部分時是相當有感的,因為小時候家裡負債的關係,確實有「創傷後貧窮症候群」,以及「儲蓄成癮」的狀態。
5. 真正富足人生的公式:獨立 + 目的
那到底該怎麼辦?
Morgan 提出一個超棒的公式,他說:
美好的人生 = 「獨立」+「目的」。
-獨立:就是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在你想的時間、跟你想的人在一起。
-目的:就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事,像是家庭、事業、信仰之類的。
6. 存錢的真正意義,是在購買獨立:
Morgan 說,我們都搞錯「儲蓄」的意思了。儲蓄,不是在存錢,你是在「購買獨立性」。這很重要,你不需要存到幾千萬才算「獨立」,「獨立」是一個光譜。
你銀行裡有10萬元,你就比銀行裡只有1萬的人更「獨立」。因為當你老闆亂罵你時,你敢拍桌子說老子不幹了,你多了選擇權。
他建議大家至少要存到 6 個月的生活費。這筆錢的意義不是讓你變有錢,而是讓你在出事,像失業的時候,有時間和餘裕去找到一份你真正喜歡的工作,而不是被迫隨便找個爛工作餬口。這才是錢最大的價值。
7.你希望你的墓誌銘上寫什麼?
最後,他分享了一個「反向訃聞」練習:
你想像一下,在你掛掉的那天,你希望你的墓誌銘上寫什麼?
Morgan 說,他希望上面寫的是「他是個好爸爸、好丈夫、好朋友」。他敢肯定,上面絕對不會 寫「他收入超高」或「他開的車馬力超大」。
這點再次點醒醒我,我們每天拼死拼活追求的那些東西,在人生的終點來看,根本一點都不重要。
這個部分,我發覺很多很有成就的企業家都會做反向訃聞這件事,之前讀過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與成功有約》都有提過這個概念。
最終這部影片的核心概念,其實是教你提高「自我覺察」。搞清楚你到底是「真的想要」,還是只是「社會告訴你應該要」。
藉由以上7點,讀者可以思考一下,金錢在你的人生旅程中,究竟扮演何等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