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豪賭AI未來!Meta、微軟資本支出飆升,Fed降息也擋不住的創新浪潮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raw-image

新聞:科技巨擘財報報喜,AI 資本支出持續飆升

數家大型科技公司(如 Meta、Microsoft、Alphabet)發布季度財報,盈利表現優於市場預期,顯示強勁的商業變現能力。(資本配置)儘管面臨宏觀經濟不確定性,這些公司仍宣布或重申將大幅增加 2026 年的 AI 相關資本支出 (Capex),特別是針對算力、數據中心和模型開發。一個真正理解「技術革命」的觀察者,不會被短期市場的情緒所左右。在大多數人還在討論「通脹是高是低」時,新經濟的巨頭們已將數千億的資金投向了未來五到十年。這份財報的意義,遠超過數字本身,它是對「指數級增長」信念的再次確認。

投資筆記:在「燒錢」的表象下看見「鑄幣」的潛力

從顛覆性創新與長線視野的視角分析:

  1. 資本開支的「宣示」意義: 傳統的製造業或舊經濟企業,其資本支出是為了維持現有產能。而這些新經濟領航者的 AI 資本支出,則是一種「自我顛覆」的宣示。他們投資的不是存量市場,而是全新的潛在市場,其目標是將 AI 深度整合到從雲端運算到終端應用的每一個環節。
  2. 短期成本與長線價值: 市場或許會因這些巨額資本支出而擔憂短期利潤率的稀釋,但這是「短視」的看法。對於處於「指數增長初期」的技術而言,「速度」與「規模」才是關鍵的護城河。今日的資本投入,是為了在 AI 驅動的未來,取得壟斷性的地位,從而鎖定未來十年近乎無限的「超額利潤」。
  3. 技術的「非線性」回報: 這種對 AI 基礎設施的投入,其回報不是線性的,而是非線性的、指數級的。一旦 AI 技術突破臨界點,這些公司就能以極低的邊際成本,向數十億用戶提供服務。這種商業模式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的特性,正是其長線價值所在。

「當別人恐懼時貪婪,當別人貪婪時恐懼」這句話,許多人都懂,但實踐者寥寥。當市場因財報中的「巨額 Capex」而猶豫時,正是我們深入思考其長期影響的最佳時機。

  • 技術迭代的緊迫性: 這些巨頭不惜重金,反映出他們對「技術迭代速度」的深刻理解。今天的技術優勢,可能在明天就會被新的模型或新的晶片架構所取代。因此,持續、激進的再投資,不是可選的策略,而是生存的必要條件。
  • 將風險視為機會: 許多投資人對高估值和高支出感到不安,但這恰恰忽略了「顛覆性技術」的本質:它總是從「看似昂貴」的早期階段,過渡到「統治世界」的爆發階段。我們尋找的不是「便宜貨」,而是「能夠在未來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將股東權益複合增長」的公司。

因此,這些科技巨擘對 AI 基礎設施的「豪賭」,正是長線投資者最應關注的訊號。它表明,資金正在流向那些最有可能定義下一個經濟時代的領域。


新聞二 :聯準會降息,但主席警告未來降息非定局

聯準會宣布降息 25 個基點,試圖應對就業市場放緩。聯準會主席隨後發出審慎警示,指出未來是否繼續降息「遠非定局」,導致市場對流動性寬鬆的預期降溫。貨幣政策的調整,總是能牽動市場的短期神經。但對於「創新組合」的投資者而言,央行的「一舉一動」,不過是技術進步洪流中的一塊小石頭。

投資筆記:利率是「過去」的價格,創新是「未來」的驅動力

從技術趨勢與長線視野的視角分析:

  1. 宏觀雜訊與微觀突破: 利率高低、降息與否,影響的是所有企業的資金成本,是宏觀層面的摩擦力。然而,我們投資的顛覆性企業,其核心價值來自於微觀層面的技術突破。當一家公司能夠將其產品或服務的成本降低十倍甚至百倍時,區區幾十個基點的利率波動,根本不足掛齒。
  2. 資金的天然流向: 儘管主席語氣審慎,但全球資本對「高增長、高回報」的渴求是天然的。在傳統產業回報率平庸、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任何降息或維持寬鬆的訊號,最終都將加速資金向那些具備「指數級增長潛力」的創新領域集中。
  3. 「技術性通縮」的力量: 央行憂心通脹,但我們更應關注「技術性通縮」的力量。AI、基因測序、儲能技術等,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降低商品與服務的真實成本。長遠來看,技術所創造的效率,將遠超央行印鈔所帶來的通脹。我們應當投資於這種**「效率的創造者」,而非「效率的破壞者」。

市場為主席的「審慎」表態感到失望,反映了多數投資者對「流動性」的依賴。他們渴望低廉的資金,來為他們缺乏增長動力的資產抬價。

  • 穿越短期迷霧: 我們必須看穿這種短期對「貨幣寬鬆」的依賴。真正偉大的公司,其增長動力來自於客戶的實際需求和產品的獨特性,而非央行印鈔機的隆隆聲。
  • 專注於「技術 S 曲線」: 投資者應當將注意力從「利率曲線」轉移到「技術 S 曲線」。我們應該問:這項技術正處於 S 曲線的哪個位置? 如果它正處於爆發前的「斜率上升期」,那麼無論利率是 3% 還是 5%,其股東回報率都將是驚人的。

我們不要讓對「短期資金成本」的擔憂,掩蓋了對「長期技術潛力」的信仰。 央行代表了舊世界試圖控制經濟的嘗試;而創新企業,則代表了新世界掙脫舊框架的決心。


新聞三:科技領域 M&A 交易加速,聚焦 AI 整合與基礎設施

數據顯示,科技領域的併購(M&A,Mergers and Acquisitions)活動在 2025 年下半年顯著加速,交易總額和數量均有所上升。(併購驅動)主要驅動因素是AI 基礎設施的收購(如數據中心、算力)以及「人才併購」(Acqui-hire),尤其是在網絡安全、雲端運算和生成式 AI 應用領域。併購活動的興盛,是產業資源再分配的號角。當我們看到資本加速流向技術整合與基礎設施時,這正是「大趨勢正在加速成熟」的訊號。這不是傳統產業的單純「橫向收購」,而是一場為「佔領未來技術制高點」而展開的新時代「圈地運動」。

投資筆記:看「魚」在何處聚集,跟隨資金的河流

從顛覆性創新與新範式的視角分析:

  1. 「堆棧」的形成與鞏固: 這些併購活動的核心目標,是在 AI 時代形成完整的技術堆棧(Technology Stack)。巨頭們正透過收購小型、具備專有技術的公司,來填補自身的技術盲區,從而在整個 AI 生態鏈中建立從晶片、模型、雲端到應用的垂直壁壘。
  2. 從「應用」到「基礎」的投資轉移: 併購對象從早期的單純應用,轉向核心的基礎設施和算力資產(如數據中心、專用 AI 晶片技術),表明整個產業正從「概念驗證」階段轉向「大規模商業化部署」階段。這意味著,對「基礎資源」擁有強大控制力的公司,將是未來的最大贏家。
  3. 創新者的風險與回報: M&A 提供了小型創新公司一個理想的退出途徑,但更重要的是,它讓資本回流到創新生態系統,為下一波的顛覆性技術浪潮提供燃料。我們應當關注那些被巨頭積極收購的領域,因為那預示著資金流向與技術的熱點所在。

併購是企業對「未來價值」進行最誠實投票的方式。當一家公司願意付出巨額溢價來收購另一家公司時,它所衡量的,絕非當前的盈利,而是該技術在未來十年可能創造的壟斷價值。

  • 技術收斂的訊號: 這些交易表明,AI 革命正在從分散的技術點,收斂成少數幾個關鍵的商業模式。 投資者應當關注那些能夠從產業整合中受益的公司,無論是作為被收購方的供應商,還是作為收購方本身。
  • 避免中間環節: 在這種「圈地運動」中,價值最終將集中在「技術的最頂端」(模型和應用)和「技術的最底層」(算力和基礎設施)。那些夾在中間、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中間件」公司,最容易在併購浪潮中被邊緣化或賤賣。

今日的 M&A 浪潮是新技術範式確立的鐵證。我們可以將目光投向那些正在通過併購積極構建未來「技術帝國」的公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凱因斯的投資筆記
31會員
134內容數
Finance log
2025/10/28
美股創歷史新高,受Fed降息預期與美中貿易緩和推動,但市場呈現三重矛盾:Fed寬鬆政策推升資產泡沫,亞馬遜裁員3萬人顯示科技業轉向AI效率優先,台積電被視為全球AI命運關鍵凸顯地緣政治風險。投資人應警惕「名義增長」幻象,聚焦具定價權的「特許權資產」,並建構能抵禦系統性風險的投資組合。
Thumbnail
2025/10/28
美股創歷史新高,受Fed降息預期與美中貿易緩和推動,但市場呈現三重矛盾:Fed寬鬆政策推升資產泡沫,亞馬遜裁員3萬人顯示科技業轉向AI效率優先,台積電被視為全球AI命運關鍵凸顯地緣政治風險。投資人應警惕「名義增長」幻象,聚焦具定價權的「特許權資產」,並建構能抵禦系統性風險的投資組合。
Thumbnail
2025/10/27
市場正處於關鍵轉折點:美國通脹降溫引發Fed降息狂熱,但3%通脹率仍侵蝕購買力;美中貿易談判現進展,但地緣競爭本質未變;IMF警告資產估值過高,主權債券與影子銀行風險累積。投資人應區分「短期交易機會」與「長期核心價值」,建構「反脆弱」投資組合,聚焦真實資產價值與現金流,避免在市場狂歡中迷失方向。
Thumbnail
2025/10/27
市場正處於關鍵轉折點:美國通脹降溫引發Fed降息狂熱,但3%通脹率仍侵蝕購買力;美中貿易談判現進展,但地緣競爭本質未變;IMF警告資產估值過高,主權債券與影子銀行風險累積。投資人應區分「短期交易機會」與「長期核心價值」,建構「反脆弱」投資組合,聚焦真實資產價值與現金流,避免在市場狂歡中迷失方向。
Thumbnail
2025/10/26
全球正面臨三大結構性風險:美中科技競爭升級,半導體供應鏈武器化加速全球技術分裂;OPEC+強化油價操控,人為抬高原油價格底部加劇通膨壓力;歐洲銀行壓力測試雖顯示韌性,但隱藏商業地產與主權債務風險。這些趨勢共同指向「效率讓位於安全」的新範式,投資應聚焦供應鏈韌性的全球經濟格局。
Thumbnail
2025/10/26
全球正面臨三大結構性風險:美中科技競爭升級,半導體供應鏈武器化加速全球技術分裂;OPEC+強化油價操控,人為抬高原油價格底部加劇通膨壓力;歐洲銀行壓力測試雖顯示韌性,但隱藏商業地產與主權債務風險。這些趨勢共同指向「效率讓位於安全」的新範式,投資應聚焦供應鏈韌性的全球經濟格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社群網路巨頭 META,於上周正式發表了今年 2024 第二季的財報,繳出了相當好的成績單,無論是營收或者是獲利都超過了華爾街的共識預期。在隔天的美國科技股大修正中,META 的股價是少數能維持在上漲的,顯見市場對於本份財報是相當滿意......
Thumbnail
社群網路巨頭 META,於上周正式發表了今年 2024 第二季的財報,繳出了相當好的成績單,無論是營收或者是獲利都超過了華爾街的共識預期。在隔天的美國科技股大修正中,META 的股價是少數能維持在上漲的,顯見市場對於本份財報是相當滿意......
Thumbnail
微軟 Q2財報市場看到了什麼問題?Azure 雲端成長放緩是泡沫要爆了?你可能想得太多
Thumbnail
微軟 Q2財報市場看到了什麼問題?Azure 雲端成長放緩是泡沫要爆了?你可能想得太多
Thumbnail
AMD財報與上調財測,以AI、PC與伺服器晶片帶動收入表現落後補漲、財測維持增速,微軟整體部門包括雲端與AI業務保持正增長,與Google表現差距不大,整體AI題材已失去先行者優勢,競爭者後來居上,三星受益於AI對記憶體需求激勵財報表現。昨日市場維持相對強勢、產業分歧,關注財報後是否出現產業輪動。
Thumbnail
AMD財報與上調財測,以AI、PC與伺服器晶片帶動收入表現落後補漲、財測維持增速,微軟整體部門包括雲端與AI業務保持正增長,與Google表現差距不大,整體AI題材已失去先行者優勢,競爭者後來居上,三星受益於AI對記憶體需求激勵財報表現。昨日市場維持相對強勢、產業分歧,關注財報後是否出現產業輪動。
Thumbnail
自去年FED利率政策轉向開始,自去年10月下旬以來,美股整體市值上漲12兆美元,主要在經濟維持強勁而通膨有所抑制,美國經濟朝軟著陸發展,市場投資人押注Fed最快今年進入降息循環,而AI話題不斷吸引資金投入,AI晶片龍頭Nvidia獨力推升S&P500上漲了約25%...
Thumbnail
自去年FED利率政策轉向開始,自去年10月下旬以來,美股整體市值上漲12兆美元,主要在經濟維持強勁而通膨有所抑制,美國經濟朝軟著陸發展,市場投資人押注Fed最快今年進入降息循環,而AI話題不斷吸引資金投入,AI晶片龍頭Nvidia獨力推升S&P500上漲了約25%...
Thumbnail
社群網路巨頭 Meta,正式發表了 2024 第一季的財報,雖然營收與獲利都超越了華爾街分析師的共識預期,但市場顯然有更高的期望 - 在宣布 Meta 將會拉高今後的資本支出,投資在 AI 相關的計畫後,Meta 的股價在財報後出現了一波下跌。究竟,本季 Meta 的財報,是否需要憂心呢?
Thumbnail
社群網路巨頭 Meta,正式發表了 2024 第一季的財報,雖然營收與獲利都超越了華爾街分析師的共識預期,但市場顯然有更高的期望 - 在宣布 Meta 將會拉高今後的資本支出,投資在 AI 相關的計畫後,Meta 的股價在財報後出現了一波下跌。究竟,本季 Meta 的財報,是否需要憂心呢?
Thumbnail
沒有AI直接變現商業模式的 Meta 對於 AI 基建的投資胃口沒有縮小,繼續擴大。
Thumbnail
沒有AI直接變現商業模式的 Meta 對於 AI 基建的投資胃口沒有縮小,繼續擴大。
Thumbnail
科技巨頭陸續公布財報,META與IBM顯示AI支出未有更多細節指引,且尚未能帶動大規模爆發性收入增長,市場將關注週五巨頭微軟與Google財報,短線半導體轉向車用半導體,符合對自AI轉向預期,金融、必須消費、公用事業等具有穩定收入產業續吸引資金,市場關注反彈、位階支撐與突破,並關注中期支撐與壓力。
Thumbnail
科技巨頭陸續公布財報,META與IBM顯示AI支出未有更多細節指引,且尚未能帶動大規模爆發性收入增長,市場將關注週五巨頭微軟與Google財報,短線半導體轉向車用半導體,符合對自AI轉向預期,金融、必須消費、公用事業等具有穩定收入產業續吸引資金,市場關注反彈、位階支撐與突破,並關注中期支撐與壓力。
Thumbnail
【0322盤前重點新聞】 *市場樂見Fed降息預測 三大指數續創輝煌 *Nike財報優預期 2025H1營收看跌 盤後挫逾6% *電價全面上漲...平均調升11% *超微 AI PC 處理器出貨了 *鴻海躍升為新 AI 股領頭羊
Thumbnail
【0322盤前重點新聞】 *市場樂見Fed降息預測 三大指數續創輝煌 *Nike財報優預期 2025H1營收看跌 盤後挫逾6% *電價全面上漲...平均調升11% *超微 AI PC 處理器出貨了 *鴻海躍升為新 AI 股領頭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