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財年第一季,微軟(Microsoft)的總營收高達 777 億美元,其中,由 Azure、Microsoft 365 等服務組成的雲端(Microsoft Cloud)營收更是突破 491 億美元,年增 26%。 核心的 Azure 雲端服務營收成長率達到了驚人的 40%。
然而,在這些看似無可挑剔的數字背後,一個更值得深思的現象浮出水面:AI 需求已經龐大到微軟這家科技巨頭都坦承「產能吃緊」。這不僅是一個甜蜜的煩惱,更說明當前 AI 基礎設施競賽的激烈程度,以及微軟如何在這場競賽中做出策略取捨。
微軟 FY26 Q1 財報亮點:數字會說話
雲端與 AI 雙引擎,營收再創新高
本季財報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微軟雲端業務的強勁表現。單季 491 億美元的雲端營收,相當於每天為微軟賺進超過 5 億美元。 這背後的核心驅動力,正是來自全球企業對 AI 應用的爆炸性需求。從大型企業到新創公司,都在積極將其業務遷移至雲端,並利用 Azure AI 服務來建構自己的 AI 應用。Azure 本季 40% 的營收成長,證實了這股趨勢不僅沒有趨緩,反而還在加速。史上最強訂單,未來的錢包已經塞滿
如果說營收是當下的成績,那麼「剩餘履約義務」(RPO)就是未來的營收保證。本季微軟的商業 RPO 高達近 4000 億美元,年增超過 50%。這個數字代表客戶已經簽約、但尚未支付的未來服務費用。更關鍵的是,這些合約的加權平均履約期間僅有兩年,這意味著客戶簽下的是短期內就會實際使用並消耗的服務,而非遙遠的空頭支票。其中,與 OpenAI 新簽訂的合作案,更為 Azure 帶來了高達 2500 億美元的增額服務合約。
Copilot 全面滲透,從企業到個人
微軟的 AI 策略不僅僅是提供底層的基礎設施,更透過「Copilot」系列產品,將 AI 直接送到每一位使用者手中。財報揭露,微軟產品中的 AI 功能月活躍用戶已達 9 億人,而 Copilot 家族(包含 M365、GitHub、Security 等)的月活躍用戶也突破了 1.5 億。
其中,企業端的 Microsoft 365 Copilot 採用速度超過了微軟歷史上任何一款 M365 套件,財星 500 大企業中有超過 90% 正在使用它。而在開發者社群,GitHub Copilot 已成為最受歡迎的 AI 程式設計工具,擁有超過 2600 萬用戶。這些數據顯示,微軟正成功地將 AI 從一個抽象概念,轉化為提升生產力的日常工具。
巨額資本支出:打造行星級 AI 工廠
為了滿足這股史無前例的 AI 需求,微軟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投資基礎設施。執行長 Satya Nadella 將此形容為建立一座「行星級的雲端與 AI 工廠」。本季的資本支出高達 349 億美元,並計畫在未來兩年內,將其全球資料中心的總面積擴增將近一倍。 這項龐大的投資計畫,不僅是為了服務客戶,更是為了支撐微軟自家 Copilot 產品以及內部研發所需的大量算力。
財報電話會議的弦外之音:五大關鍵訊號解讀
訊號一:AI 需求遠超供給,甜蜜的煩惱成真
財務長 Amy Hood 在會議中坦承,即使微軟正加速擴充產能,但目前的需求仍然「遠遠超過可用的供給」。她預計,這種產能受限的狀況,至少會持續到本財年結束。這意味著,Azure 本季 40% 的高成長,是在「踩著煞車」的情況下取得的。這個現象證實了市場對 AI 算力的渴求是真實且巨大的。
訊號二:與 OpenAI 的新篇章,不只是投資
微軟宣布與 OpenAI 達成新的最終協議,除了 OpenAI 承諾增購 2500 億美元的 Azure 服務外,微軟也將其獨家的 IP 權利與 API 獨佔權延長至 2030 年。這份協議不僅是財務上的合作,更是技術與戰略上的深度綁定,確保了微軟在未來多年內,都能在最頂尖的 AI 模型發展中,持續佔據核心地位。
微軟 OpenAI 合作關係大重組:全新公益公司結構,揭示 AI 霸權的下一步
訊號三:面對 AGI 焦慮,微軟的答案是「系統」而非「模型」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點出一個市場的矛盾現象:微軟業績連續兩季遠超預期,商業訂單成長 111% 更是驚人,然而股價表現卻落後於大盤。這背後反映了市場對於「通用人工智慧」(AGI)可能帶來顛覆的深層焦慮。
對此,Satya Nadella 提出「鋸齒狀智慧 (Jagged Intelligence)」概念。他認為,即使 AI 模型的能力以指數級增長,其表現也永遠不會是平滑的,而是在某些任務上極度出色,在其他方面卻可能不行,呈現出「鋸齒狀」或「尖刺狀」的分佈。
因此,微軟真正的護城河,不是單純擁有最強的模型,而是建立能夠「撫平」這些鋸齒的「系統」。他強調,無論是 M365 Copilot 還是 GitHub Agent HQ,都不應被視為單一產品,而是一個「代理人組織層」(Organizing layers for agents)。這個系統能確保 AI 在執行任務時,能始終「在軌道上」(stay on rails),不會失控。
訊號四:我們不是什麼生意都做!Satya Nadella 的策略定力
當高盛分析師直接點出「房間裡的大象」,市場傳言有競爭對手搶走了本應屬於微軟的大型 AI 訂單時,Satya Nadella 的回答更清晰地展現了微軟的策略定力。
他強調,微軟的核心原則是建立一個全球化、可靈活調度的「可替換機隊」,這個機隊必須能均衡地服務第三方客戶、微軟自家的第一方產品,以及內部的研發。因此,微軟會主動拒絕那些不符合此目標的生意。例如,某些訂單的需求「過於集中」,或只要求單一資源(如只要 GPU)。Satya Nadella 認為,承接這種訂單不符合微軟作為一個「平台公司」的長期高利潤商業模型。他甚至自信地表示:「在某些情況下,每當我們說不之後,隔天我反而感覺更好。」
訊號五:41億美元的OpenAI投資虧損為一筆必要的「策略性成本」
本季財報一個讓外界高度關注的數字,是在「其他收入」項目中,因投資 OpenAI 而產生了高達 41 億美元的虧損。然而這不僅不是壞事,反而是微軟 AI 戰略成功的體現。
- 虧損的本質:這筆虧損並非微軟的現金損失,而是基於會計處理。由於 OpenAI 本身尚未盈利,微軟作為投資方,必須按比例認列其營運虧損。這反映的是 OpenAI 為追求技術突破而進行的巨額研發投入。
- 戰略上的巨大成功:Satya Nadella 明確表示,這項投資是「我們行業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合作夥伴關係和投資之一」,並且微軟的投資回報「已經放大了大約 10 倍」。
- 劃算的交易:簡單來說,微軟用一筆 41 億美元的「會計成本」,換來了 AI 領域的絕對領先地位、數千億美元的 Azure 雲端合約、以及整個產品生態系的 AI 賦能,這是一筆在戰略層面上極其划算的交易。
TN科技筆記的觀點
本次財報最核心的亮點,並非單純的營收數字,而是 Satya Nadella 提出的「行星級 AI 工廠」與「可替換機隊」概念。這揭示了微軟的護城河不僅僅是與 OpenAI 的合作,更在於其全球資料中心的營運哲學。他們不是在蓋一座座孤立的算力孤島,而是建立一個全球連動、軟硬體持續優化、能夠高效分配資源的智慧網路。這種極致的營運效率與策略性的客戶選擇,才是微軟能夠在 AI 競賽中保持領先的真正底氣。
另外,高達數百億美元的季度資本支出是一場賭注,微軟必須確保其 AI 產品的變現能力能夠跟上基礎設施的折舊速度,才能維持健康的利潤結構。如何在這場規模與利潤的競賽中取得完美平衡,將是微軟未來幾季最大的考驗。
支持TN科技筆記,與科技共同前行
我是TN科技筆記,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點選愛心、轉發給我支持鼓勵~~~也歡迎每個月請我喝杯咖啡,鼓勵我撰寫更多科技文章,一起跟著科技浪潮前進!!>>>>> 請我喝一杯咖啡
在此也感謝每個月持續請我喝杯咖啡的讀者們,讓我更加有動力為各位帶來科技新知!
以下是我的 threads 也歡迎追蹤、回覆、轉發喔!
>>>>> TN科技筆記(TechNo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