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中庸其實是一種超強的思維與技能,在很多情況下比極端更有效。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10月份明天就是最後一天了,準備倒數剩下兩個月,結束2025年。我覺得今年其實有蠻多有趣的點,不管是在工作上的轉變,或者新的發展,甚至在文字創作方面,也都有一些新的突破與嘗試。我覺得這些經驗都蠻特別的。不管是寫部落格或是寫書,雖然籌備的時間超乎我的想像,但我仍感到非常感恩,因為這過程中獲得了很多不同的經歷與體驗。

另外,我自己也把在Podcast上的一些創作轉移到了Blog。我覺得這個過程也蠻特別的。當然,如果持續用原本的方式進行Podcast創作也是沒問題的,畢竟只要找到一個安靜的空間,拿起手機就可以開始錄製。如果未來有一些訪談性計畫,我覺得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透過這個過程,我可以持續提升自己。如果有流量,自然很好;即使沒有流量,也沒關係,因為在創作的過程中累積自己的影響力,本身就是很有價值的體驗。

所以,不管是聲音上的創作、文字上的創作,或者未來可能的影像創作,不論是短視頻,還是有機會再重啟YouTube頻道,都值得思考。當然,其實YouTube頻道當初因為一些細節沒有留意,導致頻道被停權。後來又開了2.0版本,但現階段其實沒有太多心力在這上面做內容創作。我覺得更好的一點是,文字創作給我帶來很多體悟與成長。我個人覺得非常好,而且文字本身是最簡單的工具,用文字呈現想法對我而言非常直覺且容易操作。

最近,我也一直在和別人分享一個概念——所謂的負利效益。負利效益的概念是:每月三千元,一年十二個月,持續四十年,這個金額的累積會超乎想像地龐大。我講的負利效益,是指利率15%以上的利滾利效應。舉例來說,如果你的資產有一億台幣,假設其中一千萬投入15%收益的資產,那就會有一百五十萬的收益,這已經非常可觀了。更進一步,如果能藉由現有資源創造更大的生意或事業體,成長潛力會更高。

所以我認為,人生中仍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與機會。而要讓自己的資產與財富變得更多,關鍵就在於你如何分配時間與注意力。

所以,假設你的時間與注意力放在玩樂上,那當然就比較難有具體的生產力。因此,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分配時間,以及如何有效地帶來更好的結果。我覺得這都是蠻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刻其實是我們自己與自己溝通的時刻。溝通清楚我要專注什麼、我要做什麼事情、我的生產力核心是什麼,以及我到底想創造什麼樣的人生與結果。這些都是必須與自己溝通清楚的重要部分。

當你與自己溝通清楚之後,就會更加明白自己想要得到什麼樣的人生結果,想要創造什麼樣的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創造更大的價值才是核心。回歸本質,一切還是圍繞在價值上,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觀點。

昨天,或者說今天,在和我老婆相處的過程中,我問她一個問題:假設四十年後你獲得一億台幣以上,你會有什麼感覺?

在互動過程中,她其實沒有太大感覺。她希望可以更早賺到這筆錢,在更短的時間內賺到更多的財富。當然,這其實會有一定難度。

除了有上班收入之外,如果你還有一個事業,而這個事業運作得非常好,有機會達到大規模與高營業額,這就涉及到不同的元素,事情就不再簡單。

當然,這並不是說完全不可能,因為我們要記得一件事:萬事萬物皆有可能。

我記得沒錯的話,應該是大谷祥平吧。當我看到他的書籍時,雖然我並不是棒球迷,但我對閱讀本身很感興趣,而閱讀給了我很多能量。

大谷祥平在書中其實刻劃得很清楚:他幾歲要達到什麼結果,不只是三年或五年的目標,而是每個年齡階段他要達到的具體成果。舉例來說,假設25歲拿到世界冠軍(我只是舉例,畢竟我不是棒球迷)、30歲成家立業並拿到最有價值球員、32歲打破某項紀錄……這些都是他清楚規劃的時間軸與成果。

我們可以從這個概念轉化成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把它應用到自己的時間軸上。也就是說,你在每個年齡階段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越明確越好。而且最好是能常常看到、回顧,並且有清楚的畫面感,這樣對目標的實現會更有幫助。

所以,我記得沒錯的,那時候我其實在自己的Google Sheets裡面,記錄了相關的時間軸以及我想要得到的各階段結果。

我再快速回顧一下當時寫下的內容。因為檔案資料比較多,需要稍微找一下,但這個過程其實蠻有趣的。我現在快速整合,就是將不同年齡階段想要達到的結果做整理。當然,這些內容未來也可能會做一些新的調整或改變。

我再快速透過文字把時間軸記錄如下。如果時間軸有些過長,我會先直接整理並稍微轉換一下表述:

  • 38歲:在我的業務型事業達到規模化,團隊人數達到300人,同時達到最高位階。
  • 39歲:沒有特別記錄。
  • 40歲:業務團隊規模達到500人,透過這個事業累積收入超過100萬美金,同時出版了第一本書。
  • 41歲:開始投資股票。
  • 42歲:透過業務型事業累積收入超過500萬美金,出版了第二本書,並投入餐飲產業。
  • 43歲:累積事業收入達到1000萬美金,同時開始投資房地產。
  • 44歲:出版了第三本書。
  • 45歲:透過業務型事業累積收入超過2000萬美金。
  • 46歲:出版了第四本書。
  • 48歲:出版了第五本書。
  • 50歲:出版了第六本書。

這是我在2023年11月5日寫下的規劃。我覺得這個目標真的非常特別,也很誇張。事實上,有些事情已經開始進行了。

  • 寫書:這件事我想了很久,《搞砸了沒關係,再來過》就是我從2024年7月開始著手寫作的。提前完成之後,書籍的影響力慢慢發酵。
  • 投入餐飲產業:我太太經營早餐生意,原本從員工做起,後來自己當老闆開店,我覺得這過程非常特別。
  • 業務型事業規模化:團隊從300人到500人,累積收入一步步前進。雖然和原本的預期有些落差,但我仍然非常感恩,因為這過程中收穫了意想不到的成長、體悟與體驗。

所以,我覺得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人生軌跡圖。雖然叫「軌跡圖」可能不太準確,它更像是你自己的人生時間軸目標圖。這個圖可以是表格、圖像化呈現,或者是文字化呈現。不管是哪種方式,重點是你自己清楚知道,在每個年齡階段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我覺得這個點非常特別。

而且,很多事情已經開始進行,也在前進。舉例來說,寫這本書《搞砸了沒關係,再來過》,我花了很多時間在電子排版與編輯。完成電子書後,接下來是實體書,實體書排版還需要做調整。我已經印了兩本樣品書,一本給我老婆,一本給我媽媽。

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非常特別。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不覺得寫作很難,反而覺得寫作是最簡單、最快速累積自己作品與影響力的方式之一。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寶貴的體驗。

而且,當我閱讀了很多書、並培養起閱讀習慣之後,我發現寫書其實人人都可以做。

甚至,我開始思考:怎麼樣有機會幫我媽媽出一本書?怎麼樣可以和我老婆一起合力出一本書? 我開始有了這樣的想法。因為我覺得寫書本身不難,但前提是我自己先把它完成。

目前的過程包括:

  • 電子書排版與上架:只要想辦法把它處理好,就能完成。
  • 實體書排版與上架:完成電子書後,下一步就是實體書,按照相關流程進行排版與製作。

當然,一切都不是簡單的事情,但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只要想辦法解決問題、突破困難,整個流程其實大致上就是這個邏輯。

最後,我覺得應該這麼說:不要小看自己,保持正向思維、保持感恩,同時讓自己有持續的動力與前進的力量。

同時,也不要小看「少」其實是多」的力量。舉例來說,每個月只存三千塊,這對大多數人來說其實不困難;但是,假設年化15%的複利效應,持續四十年累積下來,最終資產將超過一億台幣。這個效果真的非常驚人。

所以,我自己認為,凡事發生都是好事,重點在於我們如何思考,如何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與結果。這個觀點對我來說非常特別,也很有啟發性。

回顧過去,我記得大約在2023到2024年這段時間,我聽了非常多的interview訪談,很多來自國外,例如Tony Robbins、Gary Vaynerchuk,以及其他優秀的創業家與創意家的訪談。我對這些學習機會感到非常感恩。

反而現在,我是真的比較少聽一些訪談,但我覺得有些Podcast還蠻不錯的。如果是這樣,我認為仍然需要持續接觸好的訪談,吸收能量。閱讀習慣也應該持續保持,因為閱讀本身就是給我們能量的一種方式。

舉例來說,最近我和一些工作夥伴聊到一本書,叫做《一整年不用錢》。當我看到這本書時,其實覺得蠻震撼的。為什麼呢?大多數人談理財時會強調記帳、財務規劃、備用金、區分需要與想要。

當有人提到「需要與想要」時,我用一個相對衝擊的觀念來看:其實所有的「需要」在某個角度上,都可能是一種「想要」。這其實取決於你用哪個角度去看事情。

在與工作夥伴交流時,我也認為還有一個重要點:保持中庸之道。不偏左、不偏右,中庸其實是一種超強的思維與技能,在很多情況下比極端更有效。

總結來說,這些經驗都非常有趣。我認為只要帶著感恩的心,生命中會有許多不同的禮物等待著我們。同時,保持開心、健康與高能量,以幽默態度回應生活,生活自然會更快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字創作怪獸|Allen Peng
17會員
158內容數
10 年職業軍人,退伍後走入職場,現為斜槓創業者。骨子裡住著一位喜劇人,喜歡發掘生活中的幽默感。經營 Podcast《不離職創業 Allen Peng Podcast》,並持續透過文字創作,分享個人成長、創業歷程與人生體悟。首本書《搞砸了沒關係再來過》籌備出版中。
2025/10/30
電子書的進度目前停滯了大約兩到三天。原本以為在 Google Play Books 上架會相當順利,但觀察後發現,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順利。因此,我們需要再進一步了解目前的狀況。今天也有收到 Google Play Books 的 Feedback Message,需要確認目前到底是什麼情況。 另外,
2025/10/30
電子書的進度目前停滯了大約兩到三天。原本以為在 Google Play Books 上架會相當順利,但觀察後發現,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順利。因此,我們需要再進一步了解目前的狀況。今天也有收到 Google Play Books 的 Feedback Message,需要確認目前到底是什麼情況。 另外,
2025/10/30
有一本書,英文說明是 “成長十倍比成長兩倍來得更容易”。基本上,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在講商業,也就是事業如何成長。它探討的是:你怎麼樣讓自己的事業規模化十倍,而不是僅僅成長兩倍。乍看之下,兩倍似乎比十倍容易,但書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十倍比兩倍更容易。 我覺得這個概念非常酷,非常非常酷。因為
2025/10/30
有一本書,英文說明是 “成長十倍比成長兩倍來得更容易”。基本上,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在講商業,也就是事業如何成長。它探討的是:你怎麼樣讓自己的事業規模化十倍,而不是僅僅成長兩倍。乍看之下,兩倍似乎比十倍容易,但書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十倍比兩倍更容易。 我覺得這個概念非常酷,非常非常酷。因為
2025/10/29
10 月份快過完了,時間真的過得超級無敵快。再過不久就要邁向 2026 年,只剩下 11 月和 12 月,大約 60 多天的時間。真的會讓人感嘆,時間過得實在太快了。 我覺得在不同的時間節點,都可以重新設定自己的目標。包括 明年的目標是什麼,以及 今年剩下兩個月要完成的目標是什麼。透過時間軸去釐清
2025/10/29
10 月份快過完了,時間真的過得超級無敵快。再過不久就要邁向 2026 年,只剩下 11 月和 12 月,大約 60 多天的時間。真的會讓人感嘆,時間過得實在太快了。 我覺得在不同的時間節點,都可以重新設定自己的目標。包括 明年的目標是什麼,以及 今年剩下兩個月要完成的目標是什麼。透過時間軸去釐清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第十二週回覆心得與感謝文
Thumbnail
【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第十二週回覆心得與感謝文
Thumbnail
百日百字計畫 #10 一百天一百字的紀錄,練習覺察的百日紀錄。
Thumbnail
百日百字計畫 #10 一百天一百字的紀錄,練習覺察的百日紀錄。
Thumbnail
這篇文,照進度應該是幾個星期前,甚至2023年末那幾天就要產出的。 年底歲末,總是讓人禁不住的開始回想,開始計畫。 今年都做了哪些事?目標達到了?有什麼還沒做? 巴拉巴啦.....
Thumbnail
這篇文,照進度應該是幾個星期前,甚至2023年末那幾天就要產出的。 年底歲末,總是讓人禁不住的開始回想,開始計畫。 今年都做了哪些事?目標達到了?有什麼還沒做? 巴拉巴啦.....
Thumbnail
時間過得不慢,透過寫日記的方式讓我能即時檢視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沒想到從去年九月開始,這件事成為了每天的自然,對於急性子的我來說,停下來寫篇日記有點不可思議,但我似乎也有找到與它共處的方式,也感謝與我互動的你們。 上週回顧:2023年的最後一個禮拜,用一個懲罰遊戲結束 |1/1 (一)
Thumbnail
時間過得不慢,透過寫日記的方式讓我能即時檢視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沒想到從去年九月開始,這件事成為了每天的自然,對於急性子的我來說,停下來寫篇日記有點不可思議,但我似乎也有找到與它共處的方式,也感謝與我互動的你們。 上週回顧:2023年的最後一個禮拜,用一個懲罰遊戲結束 |1/1 (一)
Thumbnail
因為人生沒有意義,更要自由地活下去。 準備著手寫12月小記的時候,突然想到這個月已是2023年的結尾,每月覆盤這件事,默默也寫了超過一年,2023年的我超越2022年的我了嗎? 今年做了很多的突破,不論是接觸新平台接案、寫文章、開啟IG、結婚、備孕等等,痛痛快快地做了許多想做的事,
Thumbnail
因為人生沒有意義,更要自由地活下去。 準備著手寫12月小記的時候,突然想到這個月已是2023年的結尾,每月覆盤這件事,默默也寫了超過一年,2023年的我超越2022年的我了嗎? 今年做了很多的突破,不論是接觸新平台接案、寫文章、開啟IG、結婚、備孕等等,痛痛快快地做了許多想做的事,
Thumbnail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間2023馬上就要結束了。這一年中寫了不少文章(好像也沒有很多?) ,正好在今年快結束時來分享一下這段時間的創作心得。
Thumbnail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間2023馬上就要結束了。這一年中寫了不少文章(好像也沒有很多?) ,正好在今年快結束時來分享一下這段時間的創作心得。
Thumbnail
|新年給自己的目標便是隔兩週寫一篇週記,如果效率可以提升就變成週記| 一年完結,似乎睜隻眼閉隻眼日子應該也還能過得去。 除非,找事情作。就像我在寫週記一樣。
Thumbnail
|新年給自己的目標便是隔兩週寫一篇週記,如果效率可以提升就變成週記| 一年完結,似乎睜隻眼閉隻眼日子應該也還能過得去。 除非,找事情作。就像我在寫週記一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