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是那個女孩--舒淇《女孩》裡的母親與自我回望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女孩/𝙶𝚒𝚛𝚕/舒淇/𝟸𝟶𝟸𝟻/台灣 《女孩》的故事在舒淇心中「潛伏」了十四年。當年,侯孝賢導演問了她要不要做導演,聽到的她嚇了一跳,認為怎麼可能?然而,做導演的夢便悄然埋下,在兩年前這顆種子成長開花。當威尼斯影展迎來第八十屆,邀她擔任評審時,她忽然明白──如果現在不寫劇本,可能一輩子再也不會完成了。 作為首部劇情長片,新導演通常會將自己的經歷當成養分,舒淇亦是。以自編自導,半自傳的拍攝,幾近將自己全然刻進電影裡,感受到角色的距離與她緊密貼近,直到視線模糊,不見「全貌」才罷休。換言之,所有人都只有一種面向,然後,隨著輪廓往下走,看到被一個點被無限放大,直至最終,我們也難以全然理解。 即便無法想像舒淇童年的模樣,也能從片中對恐懼的描繪略窺一二。是什麼讓林小麗如此畏懼家庭?為何她只能在衣櫥裡睡得安穩?母親的怒氣、父親的醉意、家中的叫罵與失序,都像空氣一樣瀰漫擴散。她沒有犯錯,但悲劇仍降臨於身。 成為女人之前,每個人都曾是女孩。在稚嫩懵懂、不諳世事的生命中,回頭才恍然發現自己長大了。當小麗爬進學校草叢裡的樹洞,像是好奇又摸索著,也像回到過去--遠遠端倪,她「看見」了母親的童年,還同樣是學生的女孩,拿著被塞進手的便當。母親的母親,或許也如此撐過一生,大家都在一個模糊的未來裡長大。穿越了「時光之門」,也像爬回母親的子宮,遇見那還未孕有孩子的母親--至很久、很久以後才意識到,母親也曾經像我。只是,這是沒有溫度的一種聯繫,當只停留在表面的感知,心理仍無法真正地感同身受--作為母親的難處究竟是什麼?於是乎,我們相互映照,霧中行走,仍不懂對方的心意。 女孩與母親間疏遠,她們不曾走在同一條平行線上。也許,母親的愛是變相的謾罵,罵越重,愛越深。當母親說著:「你這種型的沒人要!」更是對外貌的攻擊,是自我懲罰的現形鏡,看著你,也像是我身體厭惡的一部分;那些咒詛,似乎合理化一切,證明我曾深深愛過。 然而,我在電影裡只感受到恨的鮮明--那恨變為習慣,麻木至結痂,連痛都不再清晰,連自我的感受都被蒸發。那愛的真諦為何,似乎只存於「女人不懂如何成為母親」的想像;似乎為母天性,就會愛自己身上曾經的一塊肉。 離得太近,容易失真。隨著故事片段一個個被切割與重組,影像有時卻只停留在「當下的情況」,沒有延伸。此時,舒淇反而像遠處的第三人:以記憶投射,冷靜觀察那個失能的家庭,即便知道它不會擁有美好結局。劇本設置化繁為簡,注重氛圍、情緒與張力的展示,試圖喚醒每位不同時空背景下的女孩,告訴我們--你並不孤單。 但那終究是舒淇的人生,不是將紅氣球、洋娃娃、口紅放進一部電影裡,就完全能代表一個女孩成長的需求。或許,過重的苦,需用「甜」來稀釋;這一點,正如轉學生林莉莉的出現意義相同,讓小麗黯淡的生命重新燃起了一抹絢爛。甜美活潑的莉莉,與她形成對比,但那不是使人灼傷的太陽,反倒在朝夕相處下,取暖彼此。而建立「我們一起去做某件事」的友誼,是我們相似,於是我們相遇。 當然,單純的陪伴能暫時撫平小麗那「笑起來也很苦」的生活,然而,莉莉的存在可能是一種幻想的假象,是小麗自我療癒而虛構出的救贖者。細想其設定令人不安,一個憑空出現的女孩,最後又莫名消失,難免有些功利主義,方便推動劇情;於是,莉莉淪為後半段撐起故事的符號性道具,成了被借來成就他人的對照。不過,電影裡仍保有單純、美好的情誼,只是莉莉所奔向的世界,更接近現實中的舒淇。年少時,不想回家,她就去飆車,把自己撞得頭破血流,彷彿只要成為大人的那刻,就能讓痛苦暫時停止。 於是,林小麗這具靈魂喪失的軀體繼續向前行走。她不怎麼哭,只是一味忍著。我們始終未曾真正走進她的世界,也不忍碰觸那敏感、纖細的內裡。而那神出鬼沒、若有似無的父親,卻早已說明了一切。不具體琢磨受傷的過程,是舒淇給出的溫柔,隨觀者任憑想像,也是最殘忍。 男人在電影裡只會喝酒、買醉,沒有一絲柔情,父親的責任在他身上不見蹤影,卻意外讓我感到無比真實;因為陷在泥沼裡的人不願改變,就永遠都是這樣。過往臺灣電影的普世價值總替失責的人尋找「解套」,使人信服他們的不得已,而在這裡,這個毫無優點的男人最終自食惡果,卻仍有女人替他收拾殘局。那句他說過的話:「妳們都是我的。」順著血緣的命脈,彷彿流到那雙緊掐小麗脖子的手,讓人更加不寒而慄。這個不說破的痛楚卻使整部作品在克制與失控之間,形成一種割裂但真實的平衡。 所以,母親只能在被簡化過的閃回與記憶裡不斷逃跑,彷彿唯有奔逃,還讓心中殘存那對自由的渴求不算太遠。曾經看過希望,因此難以離開;但唯有讓女兒逃離火坑,才成為她最後也是唯一能給出的愛。因此,穿越黑暗後,並不會看見陽光。留下的陰影無法治癒,母女之間也沒有真正的原諒與放下;多年後的小麗仍心有介懷,她或許渴望從母親口中聽見一句「對不起」,但那句話始終沒有出現。母親變了,變得熱情、關切;但也沒變,她仍是那個從不把愛說出口的人。至於過得好不好,反倒成了無關緊要的事,因為那段共同的傷口,早已成為她們之間的連結。 舒淇的《女孩》讓我看得難受,甚至不想看明白。在那些破碎之間,我又看見自己的影子。那從鑰匙孔裡傳出的開門聲,也是我心頭不願承認的逃避,這份不舒服的感覺讓人恍惚,因為我始終與電影裡的人離得很遠。我想起舒淇曾說過的一段話:「在聶隱娘那個角色裡,她會覺得自己沒有同類;但對舒淇來講,我更覺得每個人都是這樣子。誰不是呢?夜深人靜時,躺在床上你覺得你有同類嗎?」而正是電影裡的假,我更從舒淇身上感受到她的真;於是,我也跟著一同難受、流淚,因為這一步也不容易--得將曾經的自己攤開在觀眾面前。 誠然,《女孩》離成熟還有幾步之遙。開頭零碎卻帶詩意的剪輯,也難免流於迎合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但那些關於多年前,女性們的堅忍與壓抑,仍在值得被深思的凝視下逐漸浮現。傳遞本身就是一種勇氣,或許,舒淇只是單純地想把這個故事拍出來——那樣的話,《女孩》已不負自己,那便足矣。 後記: 最後,想謝謝舒淇,在片中放了張國榮的身影,也想起兩人在《色情男女》裡的交集,讓那份遙遠的記憶得以被重新喚起。此外,片中也藏著許多八十年代的文化與流行痕跡,其中,侯導的電影海報更是格外醒目,也算是一種致敬的意味吧。因為沒有侯導,也沒有《女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戀舊於影|Myra的沙龍
19會員
46內容數
2025/10/28
《風林火山》從2017年拍攝到後製結束,一直被傳為神秘的「都市神話」。歷時八年,終於在今年坎城影展「午夜展映」單元現身,如今也在台正式上映,好讓觀眾得以在大銀幕一窺傳
Thumbnail
2025/10/28
《風林火山》從2017年拍攝到後製結束,一直被傳為神秘的「都市神話」。歷時八年,終於在今年坎城影展「午夜展映」單元現身,如今也在台正式上映,好讓觀眾得以在大銀幕一窺傳
Thumbnail
2025/10/05
《暗花》開頭便單刀直入說明澳門的兩方幫派大佬火拼,互爭八個月令所有生意一落千丈,導致幕後老闆洪先生有所不滿,欲要求兩人離開澳門。旁白簡單梳理了來龍去脈,故事的主角卻不是佐治跟基哥這對勢不兩立的仇敵;預知了前頭,可是過程卻猜不著,這正是《暗花》潛藏在一切「合情合理」的順勢下,為我們次次「叛變」轉身
Thumbnail
2025/10/05
《暗花》開頭便單刀直入說明澳門的兩方幫派大佬火拼,互爭八個月令所有生意一落千丈,導致幕後老闆洪先生有所不滿,欲要求兩人離開澳門。旁白簡單梳理了來龍去脈,故事的主角卻不是佐治跟基哥這對勢不兩立的仇敵;預知了前頭,可是過程卻猜不著,這正是《暗花》潛藏在一切「合情合理」的順勢下,為我們次次「叛變」轉身
Thumbnail
2025/10/01
坦白說,初次看《PTU》時 ,我沒有太大的感覺,同時,覺得本片跟杜琪峯其他作品比起來,實在過於平淡無味,直到重新在大銀幕看完,才「恍然大悟」其中靜態裡的瘋狂張力。 《PTU》本質上講述了屬於香港式的團結精神,也是杜琪峯一再強調的「Blue Curtain」(沉默藍牆),只要彼此之間穿上制服
Thumbnail
2025/10/01
坦白說,初次看《PTU》時 ,我沒有太大的感覺,同時,覺得本片跟杜琪峯其他作品比起來,實在過於平淡無味,直到重新在大銀幕看完,才「恍然大悟」其中靜態裡的瘋狂張力。 《PTU》本質上講述了屬於香港式的團結精神,也是杜琪峯一再強調的「Blue Curtain」(沉默藍牆),只要彼此之間穿上制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嶄新的台灣獨立調香師品牌Sunkronizo ,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同步」的意思。讓香氛不單純只是氣味調製,更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與靈魂意志延伸的一種溝通語言。 很適合接下來年底聖誕佳節送禮的試香組,以一星期中的日子來為全系列香氛產品命名, 是品牌創立後首個推出全系列概念作品...
Thumbnail
嶄新的台灣獨立調香師品牌Sunkronizo ,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同步」的意思。讓香氛不單純只是氣味調製,更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與靈魂意志延伸的一種溝通語言。 很適合接下來年底聖誕佳節送禮的試香組,以一星期中的日子來為全系列香氛產品命名, 是品牌創立後首個推出全系列概念作品...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悲劇發生的原因從來就不是戲劇感興趣的部分,觀眾要看的是角色如何滿負傷痕繼續活著。失去,同時獲得。生命從來沒有真正的微不足道。這是一部女演員的故事。
Thumbnail
悲劇發生的原因從來就不是戲劇感興趣的部分,觀眾要看的是角色如何滿負傷痕繼續活著。失去,同時獲得。生命從來沒有真正的微不足道。這是一部女演員的故事。
Thumbnail
小婉是一位熱情的舞者,在意外中失去了跳舞的機會,轉而決心追求服裝設計,最終成為一位獲得無數讚譽的設計師。文章講述了她堅持追求夢想的故事,傳達出信念和努力的重要性。
Thumbnail
小婉是一位熱情的舞者,在意外中失去了跳舞的機會,轉而決心追求服裝設計,最終成為一位獲得無數讚譽的設計師。文章講述了她堅持追求夢想的故事,傳達出信念和努力的重要性。
Thumbnail
人無法拋棄沒有徹底經歷過的東西。演員這條路,永遠都在開始。
Thumbnail
人無法拋棄沒有徹底經歷過的東西。演員這條路,永遠都在開始。
Thumbnail
電影《莎莉》講述的是一位從小失親的姊姊惠君(劉品言飾),從小努力養雞、做農事,一手養大弟弟(陳柏宏飾),四十歲左右因為尚未結婚,被姪女慫恿後,開始上交友軟體尋找真愛的故事。一位長年奉獻給家庭,沒有自己人生的女性,該怎麼找愛?該怎麼認識自己及未來?
Thumbnail
電影《莎莉》講述的是一位從小失親的姊姊惠君(劉品言飾),從小努力養雞、做農事,一手養大弟弟(陳柏宏飾),四十歲左右因為尚未結婚,被姪女慫恿後,開始上交友軟體尋找真愛的故事。一位長年奉獻給家庭,沒有自己人生的女性,該怎麼找愛?該怎麼認識自己及未來?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女二》小說的文章,描述了女主角黃澄在演員生涯中的成長與奮鬥,以及與姊姊的緊密情感。透過摘錄引句,展現了小說充滿的金句與情感,以及作者鄧九雲的細膩筆觸。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女二》小說的文章,描述了女主角黃澄在演員生涯中的成長與奮鬥,以及與姊姊的緊密情感。透過摘錄引句,展現了小說充滿的金句與情感,以及作者鄧九雲的細膩筆觸。
Thumbnail
「莎莉」是一部相當接地氣的女性成長喜劇,用不同觀點為女性追愛辯駁,異國元素在片中運用相當巧妙。很喜歡 劉品言、林柏宏、楊麗音、李英宏,作為導演練建宏首部電影,也是相當出色。
Thumbnail
「莎莉」是一部相當接地氣的女性成長喜劇,用不同觀點為女性追愛辯駁,異國元素在片中運用相當巧妙。很喜歡 劉品言、林柏宏、楊麗音、李英宏,作為導演練建宏首部電影,也是相當出色。
Thumbnail
黃詠詩在已讀不回裡談蘇美這本《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所有已為人母、快為人母,又或是考慮成為母親的,這裡提供了一種角度,太驚艷。從沒有看到哪本書是把關注點放在新媽媽身上,關注她的疼痛和焦慮、她的孤獨和壓抑、她的改變和成長。這書相當觸動,因為我也曾身在其中。
Thumbnail
黃詠詩在已讀不回裡談蘇美這本《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所有已為人母、快為人母,又或是考慮成為母親的,這裡提供了一種角度,太驚艷。從沒有看到哪本書是把關注點放在新媽媽身上,關注她的疼痛和焦慮、她的孤獨和壓抑、她的改變和成長。這書相當觸動,因為我也曾身在其中。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