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有錢了,我就去捐款。」
「等我有時間了,我就去做志工。」
「等我退休了,我就去環遊世界。」我們是不是都超愛說這句「等我...」開頭的話?
老實說,這真的是我這輩子聽過、也對自己說過,最常見,也最沒用的一句「藉口」。
為什麼說是藉口?因為它暗示著,有一個「完美」的未來在等著我們。但真相是,那個「完美」的時刻,永遠不會到來。
回想我還是個單親媽媽,手頭緊得不得了的時候,我心裡其實一直都很想幫助別人。
看到流浪動物的影片,我很想捐錢;看到弱勢婦女的新聞,我也很想盡一份力。但我內心的第一個聲音總是:「唉,嫚嫚,妳自己都快顧不好了,妳拿什麼去幫別人?」
於是,「行善」這件事,就被我放進了那個遙遙無期的「等我以後有錢了」的未來清單裡。
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受不了了。我問自己:「我到底在等什麼?」
我到底要多有錢,才算「有錢」?是戶頭裡有一百萬?還是一千萬?
我突然發現,如果我現在拿不出500塊,我憑什麼覺得,我未來在有了一千萬之後,就會突然變得慷慨?
我不會。我只會把標準提高,變成「等我有一個億的時候」。
因為,「匱乏」是一種習慣,不是一個數字。
那天,我做了個決定。我不要再等了。
我算了一下,我一個月,只要少吃一頓慶祝的大餐,或者少買一件快時尚的衣服,我就能擠出500塊、甚至1000塊。
我立刻上網,找到了我關心的婦女團體和流浪動物之家,設定了「每月自動扣款」。
一個捐300,一個捐500。
當我按下確認鍵的那一刻,我整個人,通體舒暢。那份滿足感,遠遠超過吃一頓大餐。
我才恍然大悟:這整件事,跟「投資理財」的道理,根本一模一樣!
十幾年這樣過去了,我其實不記得現在固定捐款的有幾個團體,只有在信用卡到期無法扣款,或團體年底寄來感謝信,我才會想起,一個月就算只捐50塊,一年不過600塊,一頓飯店吃到飽都不夠。
我們是不是都聽過「定期定額」投資的威力?
你不需要等到自己存到一百萬,才開始投資。你只需要,現在,就從你每個月的薪水中,拿出一千塊、三千塊,設定自動扣款,然後忘了它。
二十年後,這筆小錢,會因為「複利效應」,滾成一筆你想像不到的大錢。
而我們的「善良」與「慈悲」,就是我們靈魂的「定期定額」。
你不需要等到自己「非常富足」,才開始「給予」。
你反而是要透過「開始給予」,來「創造」你的富足。
當你每個月,固定地,把一份愛送出去時,你是在做兩件極其強大的事:
第一,你是在為你的「豐盛肌肉」,做最核心的重訓。
你正在訓練你的大腦和神經系統,讓它們從「我好匱乏」的生存頻道,切換到「我有能力給予」的豐盛頻道。
第二,你是在向宇宙,下達一個最強而有力的訂單。
你不是在說「我好缺錢,請給我錢」,你是在說:「我知道我很有錢,多到可以分享出去,請帶給我更多。」
這就是「感恩」與「付出」的顯化力量。
所以,別再等了。
不要再用「等我有錢」當藉S口,去拖延你的善良。你的善良,是這個世界現在、立刻、馬上就需要的光。
你的力量,遠比你想像的還大。
你少喝的那杯咖啡、少吃的那頓大餐,省下來的200塊、500塊,對於那個收到的人來說,可能是全世界。
更重要的是,那個「開始行動」、那個「有能力給予」的你,將會是你自己這輩子,收到最棒、也最豐盛的禮物。
行善,和投資一樣,最好的時機,永遠是現在。
你是否也有過「想做,卻還在等」的事情呢?
在留言區告訴我,你決定從今天開始的、那個小小的「定期定額」行動是什麼吧!
同時,也幫我的格友小小宣傳一下,他是個重度身障者,每個月的支出及期待能購入的設備,還在等著你們的愛心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