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大家眼中的那個「好人」?
朋友情緒低落時,第一個想到的,總是找你傾訴;同事遇到棘手的難題,也總習慣性地,來尋求你的幫助。你善於傾聽、懂得共情,總能為別人著想,在團體中,你永遠是那個最先妥協、最先說「沒關係」的人。
你的善良與善解人意,為你贏得了好人緣。但你是否在夜深人靜時,誠實地問過自己:「為什麼,在我的親密關係、友誼、甚至職場中,我常常是那個,感覺最『委屈』的人?」
為什麼你的付出,常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為什麼你總是吸引來,那些需要你不斷照顧、卻很少滋養你的人?這不是你的錯,更不是什麼壞運氣。這背後,有著深刻的心理學與能量學原理。
你的「共情力」,是一把雙面刃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高度善解人意的人,往往擁有一套極其敏銳的「情緒雷達」。你總能輕易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與脆弱。這份天賦,讓你成為一個絕佳的傾聽者與支持者。
然而,如果沒有設立健康的界線,這份天賦,很快就會變成一個負擔。你就像一座24小時不打烊的「情緒急診室」,會不自覺地,吸引來所有那些,不願意為自己情緒負責的「病人」。他們在你這裡,找到了宣洩的出口、溫暖的庇護所,而你,卻在不知不覺中,耗盡了自己的能量。
更關鍵的是,你的內在導航系統(RAS),也被設定成了「拯救者模式」。你的雷達,被訓練去精準地搜尋那些「需要我幫助」的人,而不是那些「能與我平等交換能量」的人。
從能量學看「委屈」的顯化
在顯化的世界裡,有一個最根本的法則:你發送出去的頻率,決定了你會接收到的現實。
每一次,當你為了照顧別人的情緒,而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時;
每一次,當你為了維持表面的和諧,而吞下自己的委屈時;
每一次,當你明明已經很累,卻還是對別人的請求說「好」時;
你都在向宇宙,發送一個清晰無比的信號:
「我的需求,沒有那麼重要。」
「我的感受,可以被忽略。」
「我的界線,是可以被跨越的。」
這不是在責怪你。這是在溫柔地,邀請你看見一個真相:是你,親手教會了別人,可以如何對待你。你用你的善解人意,為自己顯化了一個,需要你不斷「受委屈」的現實。
我的故事
現在回頭去看過去的自己,我深刻了解到,我不只是討好型人格,而且還是嚴重的那個。朋友說要去逛街,即使我精神不好,身體疲憊,還是會不自主的回答:「好。」;吃飯只要點菜時,避開我不敢吃的食材,我都以別人的選擇為主;好朋友自己補腦我和他男友的互動,過份擔心(她男友有不良記錄)而說重話疏遠我,我傷心到酒後做了不良示範(鄭重說明:他男友我完全不可能愛上),這些都是20幾歲時的我,你覺得,是不是太過頭了呢?
但我無法控制自己,直到年復一年,我努力了解自己,改變自己,成長自己,我得實話實說,即使現在,偶爾我還是會配合別人的需求,但我絕對不再是過去的那個我。
這當中的練習以及發生的所有人生經歷,都是靠著學習,不斷地掙扎,強迫自己改變,才讓自己能夠在人際關係,以及自己的需求中,找到平衡。
而我希望,你不需要像我一樣花費20年來練習。
療癒的起點:從「向外共情」到「向內覺察」
那麼,該怎麼辦?難道要我們收起善良,變成一個自私冷漠的人嗎?
當然不是。療癒的關鍵,從來都不是要你丟棄你的天賦,而是要你學會,將這份珍貴的「共情力」,首先,用在自己身上。
【一個你可以立刻開始的「暫停與探問」練習】
下一次,當你又面臨一個,讓你感覺到些許為難、但又習慣性想答應的請求時,請先不要急著開口。
在說出「好啊,沒關係」之前,請先在心中,為自己按下「暫停鍵」。然後,問內在的自己一個問題:
「親愛的,關於這件事,你的真心,感覺如何?」
這個練習的重點,甚至不在於你最終是否會答應。而在於,你開始**「詢問」**你自己了。
這個微小的「暫停與探問」,是你收回能量主權的第一步。你不再是一個自動化的「好人」,而是一個開始有意識地,尊重自己感受的「完整的人」。
最近發生的一個實例,我跟同是遊牧的朋友Lily約了見面(她是一位優秀的Podcaster),車子開過去,她開門跟我說,有一位剛認識的後輩可否一起午餐,我當然說好,在旅行中,認識來自各地的新朋友,絕對是樂趣及收穫之一,只是一頓午餐下來,我感受到與這位新朋友的頻率對不上,也可能是因為他使用了,「幫助他靈修的『食物』」,他的說話方式非常跳躍,速度很快,讓我穩定的情緒,感受受到很大的衝擊,於是,吃完飯上車後,在新朋友上車之前,我便告訴Lily我的感受,最後我們兩個自己,找了一間景觀很好的咖啡聊聊彼此的近況。
其實,在我說出感受之前,我都還是一直有著,要不要再忍耐一下的心情,因為我可以看得出來這位新朋友,是一個生活經歷也很多,有著有趣靈魂的人,但是最後我還是決定停止配合他人,因為,我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你的感受,才是你最準確的顯化羅盤
你的善解人意,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但這份禮物,應該首先,贈予你自己。
當你開始練習,將自己的感受,放在與別人同等重要的位置時,你的能量頻率,就會開始改變。你會從一個「情緒回收站」,慢慢轉變為一座充滿光與能量的「燈塔」。
燈塔,不需要去追逐船隻。它只是安靜地,在自己的位置上,發光。而那些真正尋求光、懂得欣賞光的船隻,自然會被你吸引而來。
從「覺察」到「療癒」:下一步是什麼?
這篇文章,幫助我們「看見」了這個「好人有好報,卻總受委屈」的模式。而「暫停與探問」這個練習,是我們開始轉變的第一步。
但你可能會問:
- 「當我問完自己,發現我真的不想,但我還是不敢說『不』,該怎麼辦?」
- 「拒絕別人時,那股巨大的罪惡感,該如何面對?」
- 「這個不斷討好、害怕衝突的模式,背後更深的匱乏感與童年劇本,該如何從根源上療癒?」
這些,正是需要更深度、更系統化的陪伴與練習,才能真正轉化的核心。
這也將是我們在即將於秋天推出的付費專案**《嫚嫚陪你顯化每一天》**中,將會深入探討與療癒的核心議題之一。
在這個專案裡,我們將深入探討如**「討好者」面具背後的心理機制,並提供具體的、強而有力的療癒方法,例如「設立界線的四步驟腳本」、「慈心冥想」**等,幫助你從根本上,改寫你的人際關係劇本。
這個專案的重點,從來就不只是幫你「得到」你想要的。它真正的目的,是陪你一起,透過顯化這個過程,去發掘自己的問題、改善自己的狀態,最終,成為一個打從心底相信自己『值得』、也因此能吸引任何美好事物的、那個『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準備好,不只滿足於表層的行為調整,而是想從根本上,改寫你的人-際關係與豐盛劇本,敬請期待秋天的正式上線。
❤️如果喜歡我的創作,請不吝給我愛心,也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你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謝謝你的閱讀。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為原創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複製、抄襲或商業使用。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