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Investigation report - D|🩸法醫血清學
(請善用目錄)
4️⃣ 血跡分析步驟
❶ 觀察血跡形狀
確認是否為圓形或橢圓形,觀察是否有尾巴。
❷ 測量血滴尺寸
- 寬度(Width):血滴最寬的部位。
- 長度(Length):血滴主體的最長部位(不含尾巴)。
- 寬長比可算出撞擊角度(θ = arcsin(寬/長))
❸ 代入公式計算角度
用寬/長的比例取反正弦(arcsin)得出撞擊角度。
- 角度越小 → 越斜;角度越大 → 越垂直
❹ 判斷方向
根據尾巴方向判定血液運動路徑。
- 尾巴方向=血液飛行方向
❺ 血跡匯聚點
透過多個血滴的飛行方向與撞擊角度,可以反推血液來源位置(例如受傷點或打擊點)。
後續步驟會用「角度線延伸」法在平面與立體空間中重建飛濺軌跡。
- 多滴交會點 → 可能的血液來源點(Point of Convergence)

5️⃣ 案例應用:蘇建和案血跡重建動畫
- 🎬 案例背景簡介
1991 年新店發生一家三口遭殺害案件,
三名年輕人(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被判死刑,
歷經多年翻案後全數改判無罪。
本案成為台灣司法史上重要的人權與法醫證據討論案例之一。
- 🧩 本動畫重建重點
透過血跡形態與傷口分析,重建當時的: - 受害者與攻擊者的相對位置
- 血滴飛行方向與撞擊角度
- 濺血範圍與可能動作路徑
以下為我以血跡形態及傷口分析重建的《蘇建和案》犯罪現場動畫:
🎯 案例 —浴室命案現場
情境設定
現場中央,一滴血珠停在濕滑的白色磁磚上,邊緣呈鋸齒狀。
蒸氣尚未散盡,紅色沿著水氣暈開,旁邊幾個細小的血點延伸向浴缸方向——
初看像單純滴血,但仔細一看,這並非那麼簡單。
推估步驟
1.現場觀察
- 血滴主體約 4 公釐直徑,邊緣有放射狀尖端(spikes),周圍散布三至四個微小衛星滴(satellites)。
- 落點表面為光滑瓷磚,但因有一層薄薄水氣,使表面張力減弱,導致血滴撞擊時破裂。
- 血珠尾端朝向門口浴缸,顯示飛行軌跡由門口至浴缸,非垂直滴落。
- 再往前一步,在浴缸外緣與地面交界處,可見拖痕與部分擦拭痕跡,呈不均勻模糊狀,代表有人曾以毛巾或衣物擦拭血跡。
2.物理分析
- 由血滴形狀判斷,入射角約 30°–40°,屬於斜向撞擊。
- 血液在撞擊時速度已達相對高值,推測形成於快速移動或拋射狀態下,而非靜止出血。
- 根據滴落高度與形態推算,此血滴可能源自高於 1.5 公尺的位置,接近站立姿勢下手部的高度。
- 尖刺與衛星滴的出現,顯示表面張力遭破壞,符合外力打擊後血液飛濺的特徵。
- 這種血跡常見於揮打、拋灑或武器擊中時的次生濺血(Secondary Spatter)。
3.現場重建
綜合血滴方向與擦拭痕跡推測:
- 受害者最初應站於浴室門口,頭部或手部受擊後向後跌入浴缸。加害者在浴缸內完成攻擊後,曾以濕布清理地面。
- 由拖痕延伸至排水口的軌跡看出,現場並未完全沖洗乾淨,部分血液在排水孔周圍形成濺落血跡(Splash pattern),顯示清理行為發生於短時間內,血液仍呈濕潤狀態。
4.法醫判定重點
- 血滴形狀與方向性:尾端指向血液飛行方向,顯示由外部力造成飛濺。
- 尖刺與衛星滴:證明撞擊表面時的高動能,屬主動濺血而非被動滴血。
- 擦拭與轉移痕跡:顯示有人試圖清除現場,但因血液尚未乾,導致部分模糊。
- 血跡分布高度:主要集中於 40–60 公分及 150 公分兩個區段,代表受害者跌倒前後皆有出血。
5.結論

👉 此案例顯示
- 血跡分布具明顯方向性與撞擊特徵,證明浴室非單純自傷現場,而為他人攻擊後的二次清理現場。
- 血珠的形態與衛星滴位置,成為重建案發過程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