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混沌少年時>,從我自己身為觀眾或旁觀者的立場出發,我就不禁延伸思考:在一個殺人事件發生之後,不是事件「當事人」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這邊講的「當事人」,我定義的稍微比較廣,不只是加害者、受害者,也涵蓋加害者的家屬與受害者的家屬。如果我們並非身歷其境,也並非加害者或受害者的家屬,就只是殺人案發生後的觀眾或路過的路人甲乙丙,可能很難體會以上當事人的心境。
可能由於小時候我各種類型的偵探小說看太多,也可能因為過去在大學時期經歷觀護人實習的洗禮,我對於犯罪心理學相關的主題有點興趣。加上我過往也曾經在自費接案過程中接觸過家暴或親密關係暴力的加害人(相對人),對於犯罪者(加害人)與被害人是否可以採行「修復式正義」,或者對於「是否要對犯罪者處以死刑,以緩解被害人與被害人家屬的痛苦」等議題也會好奇。可能奠基於上述的成長歷程、專業訓練與實務工作的背景,我才會想要整理一下我對於「不是當事人、身為一般民眾或路人甲乙丙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這個議題的想法與態度吧。
以下分三段,爬梳一下自己的思路,說明並非當事人的我、身為路人甲乙丙,可能會對加害者的家屬、受害者的家屬怎麼看待或對待,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先說一下這篇文章僅只是個人淺見,若有些想法跟您不同,也請多包涵,我想彼此間不同的觀點無關對錯也並無孰優孰劣,就請您海涵,當作看到另一種不同的觀點,知道「原來還有人這樣想啊!」即可。
(一) 針對加害者的家屬:透過<混沌少年時>這齣劇,有感覺到身為加害者的家屬真的會遭受諸多責難甚至詛咒。看完這齣劇之後,就會覺得:不要隨意指責加害者的家庭,也不用特意給予他們「特別的關注或關心」。何以這樣說呢?因為這些「關注或關心」可能給他們的感覺不是關心,反而可能是壓力。針對殺人犯的父母,我們每個人永遠都無法成為一百分的父母,所以也無須聚焦在「他的父母是怎麼教育他的小孩的?怎麼會養出這樣的殺人犯?」做出殺人行為的是犯罪者(加害人),犯罪者必須為自己的犯罪行為負責,他的父母也無須為了他們的小孩殺了人、犯了罪而連帶承擔責任。我始終相信,一個人會殺人,是綜合了多種情境脈絡與多重因素(包括:個人人格特質、家庭環境、成長歷程、就學歷程、壓力管理、法治概念、衝動控制等)才釀成這樣的悲劇,絕不能單一地去怪罪是他父母的錯。
(二) 針對受害者的家屬:受害者家屬在得知自己的家人受害致死之後,必然會經歷非預期性的失落與悲傷,一方面會有面對家人離世的哀傷,另一方面也會對於加害者以及加害者的家屬有諸多不諒解或憤怒等情緒,甚至可能萌生想殺死加害者的念頭,或者產生「是我沒保護好受害者,才害他被殺死」的愧疚感或自責等情緒。我相信受害者的家屬在面對親人非預期的死亡時,會相對於面對親人一般性的死亡(例如:因年老而自然死亡),還要經歷更長久、更複雜的哀傷失落歷程。我認為他們很需要身邊有人靜靜地陪伴他們經歷哀痛,也需要專業的悲傷輔導,慢慢地面對非預期死亡事件帶來的衝擊與震驚的情緒,並漸漸地消化失落,才可能度過這種複雜的傷痛,並將過程中經歷的痛轉化為新的人生意義。(參見備註)
最後,我也想要分享一下我對於如何阻止劇中男主角傑米犯案的想法。
傑米大部分時候都保持沉默,一回到家就關進房門,對他父母保持沉默,默默地承受著校園的霸凌,但卻什麼都不說,沒有對外求助,讓自己承受的壓力都沒有宣洩的出口,最後引發殺意,我對此現象感到遺憾。
沉默的孩子,往往是我們覺得乖巧的孩子;沉默、不常講自己想法、常配合大家的人,也往往是我們覺得好相處的人。但沉默、不常講自己想法、常配合大家的人,可能是我們最不理解的人,也可能是獨自承受大量壓力、有一天可能就壓力爆表到會做出憾事的人。如果你身邊也存在著這樣沉默的人,不管他是你的朋友、同學還是同事,我們可以多主動關心他每一天過得如何,如果透過我們主動的關心,發現他遭受霸凌、虐待或傷害,我們可以鼓勵他或協助他求助,若他無法鼓起勇氣求助,我們可以私下幫他求助,例如:向學校輔導室或學校師長說明自己觀察到他的什麼狀況,以利師長或專業人員可以進一步處理校園霸凌事件,減少他承受的壓力。
或許,能夠因為身為路人甲乙丙的我們對加害者家屬與受害者家屬有更多理解,讓我們得以支持、陪伴這群人,讓他們的生活好過一點;也或許,當我們可以多關心身邊沉默的朋友、同學或同事,就能讓身邊沉默的人感覺到自己被支持、被關心,降低他壓力爆表、釀成悲劇的可能性,而減少一樁悲劇的發生。
l 備註:若讀者對於「受害者的家屬」的心境感興趣,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延伸閱讀「被害保護,悲傷止步」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