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Investigation report - D|🩸法醫血清學
(請善用目錄)
📊summary
血液不只「是誰的」,還能「說出發生了什麼」 現場的血跡除了可告訴我們:
- 血型(血球抗原/抗體反應)
- DNA 身分(白血球核 DNA)
之外,
還能幫助我們重建案發過程(Reconstruction of events)。

1️⃣ 血跡形態分析能回答的問題
— 從血滴形狀可判定出血方向、高度、速度、姿勢與行動軌跡。

2️⃣ 血滴為什麼長這樣?
—內在條件(凝聚力、表面張力)+外在因素(高度、角度、材質)如何共同塑造血滴外觀。


🔍 從物理延伸到鑑識 — 詳細解讀血滴行為
- 終端速度(Terminal Velocity):
血滴自由落體時,當重力與空氣阻力達平衡即達最大速度,約在 2 公尺 高度後不再增加。
👉 因此血滴直徑超過此高度不再變大,推算高度時須考量此物理上限。 - 尖刺/衛星滴(Spikes/Satellites):
當血滴高速撞擊或接觸粗糙面時,表面張力破裂產生尖刺或分離小滴。
👉 若衛星滴分布方向一致,常代表外力造成的濺血,而非靜態滴落。 - 血跡形狀能透露什麼?(從滴形看力道,從角度看方向)
— 由橢圓形血滴比例可推算撞擊角度與血液飛行方向。
👉尾巴指向=血液飛行方向。
❶ 形狀提供的線索 入射角


❷ 角度公式


💡 越「細長」→ 角度越斜
💡 越「圓」→ 角度越垂直
3️⃣ 不同血跡類型代表什麼現象?

🩸 被動型血跡(Passive Bloodstains)
—由重力單純作用所形成,無外力加速。
❶ 被動滴落(Passive Drop)
- 血液垂直(約 90°)下落於表面形成。
- 光滑表面 → 圓形、邊緣整齊。
- 粗糙表面 → 產生衛星滴(satellite)與放射狀尖端(spikes)。
- 例:手指流血、自然滴落。
❷ 滴流(Drip / Flow Pattern)
- 血液沿垂直表面向下流動。
- 流動方向受重力方向改變或外力影響而改變,可據以推測: 是否移動屍體或牆面傾斜。 流動方向異常(例如往上流)代表可能有外力或物體移動。
❤️ 動脈噴濺(Arterial Spurts / Gushes)
- 由動脈破裂造成,血液受心臟收縮壓力噴出。
- 形成有節律的波浪狀血跡:
每次心跳產生一股血流(spurt), 間隔為心臟舒張期(relax)。 - 常見於牆面或天花板。
- 若噴濺高度逐漸下降 → 代表失血造成倒地過程。
💧 濺落血跡(Splash Patterns)
- 由血液滴入液態血中所形成。
- 形成特徵:
中央主滴 + 多個放射狀微小衛星滴。
有時呈「❗」形。 - 代表現場已有濕血,後續又有血滴入。
- 可用以推測受害者或加害者停留位置或活動時間。
✋ 接觸/轉移型血跡(Transfer / Contact Patterns)
—由血液與物體直接接觸或互相摩擦產生。
❶ 刷抹(Swipe Pattern)
- 帶血物體擦過無血表面。
- 可由羽化邊緣判斷移動方向。
- 例:頭髮或衣袖帶血掃過牆面。
❷ 擦拭(Wipe Pattern)
- 無血物體擦過已有血跡的表面。
- 若血跡部分乾、部分濕 → 可推知擦拭時機。
- 例:有人清理血跡、移動屍體時觸碰。
❸ 轉移印痕(Transfer Pattern)
- 血液由一物體完整轉印至另一表面。
- 可能留下可辨識形狀(如鞋印、手印、指紋)。
- 用以確認行動路徑或參與者數量。
🚶 血跡軌跡(Blood Trails)
- 由移動中的流血者或攜血者所形成。
- 類型多樣:
圓形滴跡:緩步移動。
拉長滴跡:加速行走或逃離。
拖痕:屍體或物體被拖行。
動脈噴濺痕跡:伴隨心跳節律。 - 可用於推斷:
受害者/加害者的移動方向。
血源起點與終點位置。
🩸 血液池(Blood Pools)
- 由大量失血且停留不動的受害者形成。
- 若屍體或物品被移動:
可能出現拖曳痕或連接滴跡。 - 大面積、邊緣均勻 → 代表長時間滯留。
- 邊緣乾燥程度差異 → 可判斷血跡形成時間先後。
依血液飛行速度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