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Facial Reconstruction_面部重建
—依頭骨重建五官輪廓。

圖片來源:截圖自《Intro to Forensic Science-A survey of general forensics》講師: Dr. Adrienne Brundage 本圖用於非商業性學習分享,輔助說明文章主題。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需求背景
- 法醫人類學數據 + 雕塑或數位建模技巧
- 屬於科學與藝術的跨領域結合
依據數據
- 軟組織厚度標記:不同年齡、性別、族群都有平均值資料。
額頭:較薄
臉頰:較厚
下巴:薄 - 頭骨特徵:
鼻孔大小與鼻棘 → 鼻子高度與角度
眼眶形狀 → 眼裂大小與眼型
顴骨外張度 → 臉部寬度與立體感
- 軟組織厚度標記:不同年齡、性別、族群都有平均值資料。
流程概述
- 在頭骨上放置軟組織深度標記(約 20–35 個定位點)。
- 依據厚度數據,逐層堆疊肌肉與皮膚。
- 參考鼻腔、眼眶與顴骨的結構修飾臉部輪廓。
- 完成後加入可能的髮型、膚色、眼睛顏色等「藝術詮釋」元素。
應用案例
- 無名屍鑑定:將無名遺骸重建出臉孔,供家屬或公眾辨識。
- 歷史人物復原:如巴赫 (Bach) 的頭骨重建,結果與肖像高度吻合。

圖片來源:截圖自《Intro to Forensic Science-A survey of general forensics》講師: Dr. Adrienne Brundage 本圖用於非商業性學習分享,輔助說明文章主題。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 博物館展示:戰爭或考古遺骸重建面貌後展示於館中。
- 年齡模擬:將孩童頭骨模擬成成年樣貌,或將成人還原成青少年時期。
法醫提示
- 顏面重建結果屬於 「可能樣貌」,非絕對辨識。
- 須與 DNA、牙科紀錄、生活史證據等其他鑑定方法交叉比對。
- 雕塑師或建模師的主觀詮釋(髮型、膚色、眉毛等)會影響最後呈現。
7️⃣ 創傷分析
—區分生前/死後損傷對判斷死因至關重要。
可推斷凶器種類、力道方向與暴力模式
分類與特徵

圖片來源:截圖自《Intro to Forensic Science-A survey of general forensics》講師: Dr. Adrienne Brundage 本圖用於非商業性學習分享,輔助說明文章主題。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 生前創傷 (Perimortem):骨折邊緣光滑,伴隨彎曲或壓縮變形。
- 死後創傷 (Postmortem):斷裂邊緣乾脆,常呈白色或粉碎狀。
- 熱損傷 (Thermal Trauma):火災或高溫暴露 → 骨頭出現變形、裂紋、炭化。
常見案例
- 槍傷 (Gunshot Wounds):
入口孔:邊緣銳利,內縮。
出口孔:邊緣不規則,向外爆裂。 - 刀傷 (Sharp Force Trauma):
骨表面出現切痕、V 形或 U 形痕跡。 - 鈍力傷 (Blunt Force Trauma):
骨裂縱橫、伴隨放射狀裂縫。
- 槍傷 (Gunshot Wou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