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日科技頭條
1. 印度 AI 客服新創企業想要殲滅客服人類工作
關鍵字: AI 客服、LimeChat、印度外包產業、自動化、人力替代
新聞摘要:
印度新創公司 LimeChat 大膽宣稱要讓客服人員的人類工作幾乎絕跡,目前其生成式 AI 客服服務已可減少 80% 客服人員需求,每月處理 1 萬件客服詢問。LimeChat 表示只要僱用該公司的 AI 客服,就不用再僱用任何客服人員,這對印度規模龐大的客服產業是宣戰等級的挑釁。印度承包了全球大量客服外包需求,是其總值 2,830 億美元 IT 產業的一大支柱。LimeChat 已在全印度為客戶自動化 5,000 個職位,目前 AI 機器人處理 70% 客訴,預計一年內提高到 90-95%。以每月 10 萬盧比(約 3 人薪資)就能取代 15 人的工作。該公司營收從 2022 年的 7.9 萬美元跳增至 2024 年的 150 萬美元。信實集團旗下的 Haptik 也提供類似服務,2024 年營收暴增至 1,800 萬美元。
印度客服與資料處理業總計僱用達 165 萬人,近年因自動化整合,僱用人數增速大幅放緩。印度總理莫迪主張工作不會因科技消失,而是本質會改變,新型態工作會誕生。AI 客服的最大優勢不只是便宜,更容易規模化部署,且不會有情緒問題。調查顯示,雖然 78% 印度人偏好人類客服,但 62% 會受 AI 建議影響消費傾向。
2. 現金流做後盾?黃仁勳:AI 沒泡沫十年建設才開始
關鍵字: NVIDIA、黃仁勳、AI 泡沫、市值、資本支出
新聞摘要: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在韓國 APEC 峰會表示,他不認為 AI 概念股已出現泡沫。隨著 NVIDIA 市值短暫突破 5 兆美元,黃仁勳強調從健康照護到製造的每個產業都因 AI 改頭換面,顯示 AI 榮景是由真實需求驅動,而非投機熱潮。
黃仁勳表示:「我們得花十年打造一個全新的運算平台、把方法汰舊換新,現在一切才剛開始。」他堅稱 AI 不再僅是製造引起好奇心的應用程式,對消費者、企業都非常有用,企業現在已能從 AI 獲利,這就是投資增加的原因。
NVIDIA 市值曾在 10 月 29 日達到 5.041 兆美元,首度突破 5 兆美元關卡,但 10 月 31 日又回落至 4.93 兆美元。FactSet 資料顯示,NVIDIA 當前本益比為 45 倍。瑞銀研究報告指出,Alphabet、Meta、微軟及蘋果四大科技巨擘,在扣除龐大資本支出後,2025 年的自由現金流量仍將超過 2,000 億美元,顯示這些 AI 投資都有強勁的營運現金流做後盾。
3. 人機協作不是夢!Agility Robotics 家 Digit 上工一年,目標是走入家庭
關鍵字: 人形機器人、Agility Robotics、Digit、倉儲物流、安全標準
新聞摘要:
美國機器人獨角獸 Agility Robotics 的人形機器人 Digit 已在 GXO 物流倉庫工作超過一年,累積超過 2,000 工時,搬運 30 多萬個庫存單位。這是全球首款商業部署的人形機器人,已進入亞馬遜倉儲和舍弗勒工廠。
共同創辦人赫斯特表示,最寶貴的經驗是:安全性是規模化商業應用的最大門檻。「沒有一套完整的功能安全性策略,就無法部署機器人。」Digit 目前重量超過 60 公斤,未來將超過 100 公斤,若摔倒壓在人身上或手臂撞到人臉都相當危險。
預計 2026 年推出的第五代 Digit,將成為首個安全性足以與人類密切合作的人形機器人,裝配一系列感測器以準確偵測人類。當人類靠近時,機器人會停止、坐下進入低能量模式。Agility Robotics 與波士頓動力等公司共同制定 ISO 25785-1 安全標準。
赫斯特估計,光是倉庫物流塑膠箱搬運市場就有數千台出貨潛力。NVIDIA 9 月宣布投資 Agility Robotics,Digit 也是新機器人電腦 Jetson Thor 的早期使用者。赫斯特預期到 2050 年,機器人將能與人類在共有空間一起工作生活。
4. 睡眠追蹤迎來重大升級?Apple Watch 將透過 AI 具備醫療級睡眠評估功能
關鍵字: Apple Watch、BIDSleep、睡眠追蹤、AI、醫療級監測
新聞摘要:
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研究團隊開發名為 BIDSleep 的新系統,結合 Apple Watch 心率感測器與 AI 模型,讓睡眠監測準確度更接近臨床標準。研究成果已發表於《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BIDSleep 透過 Apple Watch 的光體積描記法感測器即時收集心率數據,由 AI 模型分析心率變化以區分深層睡眠、REM 睡眠等不同階段。研究顯示,BIDSleep 平均睡眠階段分類準確率達 71%,優於其他常見方法,特別在辨識深層睡眠方面表現優異,可幫助用戶在前往醫院之前發現潛在健康問題。
第一作者 Tzu-An Song 指出,BIDSleep 在睡眠效率、入睡潛伏期、總睡眠時間等臨床指標預測表現出色,有助於長期追蹤睡眠品質。目前 Apple Watch 本身已內建睡眠追蹤與「睡眠分數」功能,可監測心率、手腕溫度、血氧、呼吸率等。Apple 驗證研究顯示,Apple Watch 辨識深層睡眠準確率約 62%。
需要注意的是,BIDSleep 目前主要供研究人員使用,尚未整合至 Apple Watch 內建系統,而是由 UMass Amherst 團隊開發的獨立 AI 研究應用。
5. OpenAI 結盟戲碼再一齣!宣布與 AWS 達成 380 億美元雲端算力提供協議
關鍵字: OpenAI、AWS、雲端運算、算力採購、多元化合作
新聞摘要:
目前市值達 5,000 億美元的 OpenAI 宣布與 AWS 簽署價值高達 380 億美元的重大算力採購協議。OpenAI 將立即開始透過 AWS 提供的算力與基礎設施進行工作,使用位於美國的數十萬個 NVIDIA GPU。
長期以來 OpenAI 一直與微軟保持獨家雲端運算合作關係,微軟自 2019 年來已累計投資超過 130 億美元。2025 年初,微軟不再是 OpenAI 的獨家雲端運算供應商。上週微軟的優先地位正式期滿,使 OpenAI 能更廣泛與其他超大規模雲端服務供應商合作。
這項基礎設施合作計畫將支持 OpenAI 兩大核心需求:為 ChatGPT 用戶提供即時回應的推理作業,以及訓練下一代先進模型所需的龐大算力。協議明確指出將使用 NVIDIA 包括兩種流行的 Blackwell 架構晶片。
消息傳出後,亞馬遜股價上漲約 5%。值得注意的是,Amazon 同時也是 OpenAI 主要競爭對手 Anthropic 的親密合作夥伴。OpenAI 上週重申承諾,將增購 2,500 億美元的 Azure 雲端服務。執行長 Sam Altman 指出,鑑於資本需求,進行 IPO 將是最有可能的路徑。
6. 「AI 主導權轉向記憶體!」HBM 之父大膽猜測:NVIDIA 可能買記憶體公司,SanDisk、美光都在名單內
關鍵字: HBM、記憶體瓶頸、NVIDIA、AI 推論、KV 快取
新聞摘要: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睽違 15 年訪韓,與三星電子董事長李在鎔和現代汽車集團董事長鄭義宣會面,加深在記憶體和 AI 超級工廠的合作。韓國 KAIST 教授、HBM 之父 Kim Jung-Ho 直言:「AI 時代的主導權,正從 GPU 轉向記憶體!」他大膽猜測 NVIDIA 可能併購記憶體公司,如美光或 SanDisk。
Kim Jung-Ho 表示,由於記憶體對 AI 領域重要性不斷提升,為確保領導地位,NVIDIA 很可能併購記憶體公司。SanDisk 在五天內上漲 4.3% 至 199.33 美元。記憶體瓶頸是未來 AI 推論時代急需解決的問題。
記憶體需求主要分成 HBM(儲存實時記憶數據,容量約 10GB-百 GB 級)、DRAM(短期記憶數據,容量約百 GB-TB 級)與 SSD(長期記憶數據,容量約 TB-PB 級)。在 AI 推論階段,會用到「KV 快取」機制,將先前的重要資訊儲存在記憶體中,免去每次重新計算的成本,從而將 Token 處理與生成速度提升數個數量級。
KV 快取是「AI 模型的短期記憶」,讓模型記住之前處理過的內容,每次用戶重啟討論或提出新問題時,就不必從頭開始重新計算,AI 也能隨時了解用戶說過的內容,並提供更快、更縝密的答案。
7. 機器人需求超預期、Fanuc 上修財測 股價飆 4 年高
關鍵字: Fanuc、機器人、財測上修、訂單成長、工業自動化
新聞摘要:
機器人大廠 Fanuc 因需求超乎預期上修今年度財測預估,純益有望呈現增長,優於市場預期。Fanuc 股價聞訊飆漲 8.49% 至 5,326 日圓,創 2021 年 9 月以來新高紀錄。
Fanuc 指出,因以機器人為中心需求成長超乎預期,今年度合併營收目標上修至 8,188 億日圓(年增 2.7%)、合併營益目標上修至 1,759 億日圓(年增 10.7%)、合併純益目標上修至 1,573 億日圓(年增 6.6%)。分析師平均預估今年度純益為 1,551 億日圓,Fanuc 修正後數值優於市場預期。
上季財報顯示,因機器人訂單大增,合併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 9.5% 至 2,112 億日圓。整體訂單金額較去年同期增加 10.6% 至 2,053 億日圓,季度別訂單額連續第四季高於 2,000 億日圓。其中機器人部門訂單額暴增 38.5% 至 918 億日圓。
區域別方面,中國市場營收大增 26.3% 至 550 億日圓,訂單額增加 9.5% 至 507 億日圓,占整體訂單額比重達 24.7%。美洲市場營收大增 18.3%,訂單額大增 24.4%。日本機器人工業會數據顯示,亞洲、北美需求暴增,帶動上季日本機器人訂單額大增 25.9%,連續第五季呈現增長。
8. 奧特曼強硬回應 OpenAI 投資力質疑:我們雖是冒險下注,但絕對會獲利
關鍵字: Sam Altman、OpenAI、投資承諾、微軟合作、IPO
新聞摘要: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最近上 Podcast 節目,強力回應公司為何能承諾數年內投資超過 1.4 兆美元。名投資人 Brad Gerstner 質疑 OpenAI 年收入才約 130 億美元,卻承諾巨額投資。Altman 簡單有力回答:「夠了。」
Altman 強調,OpenAI 已大量投資基礎設施和算力,並與最大戰略夥伴微軟簽署數十億美元合作協議,微軟 Azure 雲端提供計算資源和大量 NVIDIA 晶片,推動人工智慧開發。Altman 提到公司押注多領域,包括 ChatGPT、企業 API 服務、雲端業務及科學自動化。
Altman 對市場負面評論表示不屑,許多擔心公司未來的人都很想買 OpenAI 股票。OpenAI 完成重組計劃並與微軟簽署新協議後,市場 IPO 傳聞不斷出現。最近報導,OpenAI 欲以約 1 兆美元估值 IPO。
微軟執行長 Satya Nadella 也贊同 Altman,稱讚 OpenAI 商業執行能力「難以置信」。Altman 最後重申,雖然他們是在冒險,但對公司營利增長充滿信心。
9. 進入暫停觀望階段,調查:企業 AI 採用已放慢腳步
關鍵字: AI 採用、企業支出、投資回報率、過渡期、預算緊縮
新聞摘要:
科技巨頭不斷砸錢投資 AI,但需求面似乎正在放緩。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分析師指出,企業採用 AI 的步伐可能會暫停。2025 年秋季企業支出報告顯示,美國企業為 AI 服務付費的比例從 2023 年 1 月的 5% 成長到今年 8 月的 44.5%,但 9 月下降到 43.8%,這是自 2023 年以來首次出現可衡量的回落。
報告揭露幾個潛在原因:第一,許多企業尚未實現 AI 承諾的生產力提升,主要因工作流程各環節缺乏協調一致的改進。第二,一些公司因期望過高、對資料管理和隱私的擔憂,暫停 AI 實驗計畫。第三,殺手級應用有限,雖然寫程式、客服和行銷等用例已被證明有價值,但醫療保健和供應鏈等行業尚未看到變革性結果。
史丹佛大學《2025 年人工智慧指數報告》指出,雖然 AI 相關出版物和專利數量持續增長,但實際企業應用卻遇到可擴展性難題,促使企業採取更謹慎態度。隨著全球經濟逆風持續,企業預算日益緊縮。麥肯錫報告指出,企業越來越注重在擴大規模之前證明投資回報率。
不過 RBC 認為,這些是 AI 從實驗階段到生產級部署的過渡階段。預計到 2030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2,293 億美元,企業有機會透過有針對性的措施來提高效率。
10. AI 歌手首度打進告示牌電台榜,簽數百萬美元唱片合約
關鍵字: AI 歌手、Xania Monet、告示牌排行榜、生成式 AI、音樂產業
新聞摘要:
音樂雜誌「告示牌」報導,AI 歌手 Xania Monet 成為「首位登上告示牌電台播放排行榜的已知 AI 藝人」,且已與音樂管理公司簽署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唱片合約。
Xania Monet 今年夏季推出首支歌曲以來,已數次打進告示牌各類排行榜,如《Let Go, Let God》登上熱門福音歌曲排行榜,《How Was I Supposed to Know》名列熱門 R&B 歌曲排行榜。經過告示牌所謂的「競標戰」後,Xania Monet 已與美國音樂管理公司 Hallwood Media 簽署數百萬美元唱片合約。
Xania Monet 在 Instagram 有近 15 萬名粉絲,證明儘管相關產業感覺不快,消費者卻日益能接受這類概念。她是由密西西比州詩人瓊斯設計並為她寫詞,表演得助於 Suno 生成式 AI 音樂創作程式。今年 8 月發行有 24 首歌的專輯《Unfolded》,9 月再推出七首歌的迷你專輯《Pieces Left Behind》。
自稱 Xania Monet 經紀人的墨菲堅稱,他們無意取代人類歌手和作曲家。「AI 不會取代藝人,這絕非我們的目標。這是全新領域,而就像任何會帶來變化的新事物,有些人樂於接受,有些人則憂心忡忡。」告示牌報導,僅過去幾個月,至少就有六個 AI 或 AI 輔助藝人首次打進告示牌各類排行榜。
🔮 未來科技趨勢展望
綜合今日科技新聞,我們可以觀察到以下幾個重要的未來趨勢:
1. AI 正在重塑勞動力結構
從印度客服產業的變革到 AI 歌手進軍主流市場,AI 正在各個領域取代或輔助人類工作。這不僅是技術進步,更是經濟結構的根本性轉變。未來十年,我們將看到更多傳統職業被 AI 重新定義,同時也會誕生全新的工作型態。
2. 實體 AI 時代來臨
人形機器人 Digit 的商業化部署標誌著 AI 從虛擬世界走入實體世界的關鍵時刻。隨著安全標準的建立和技術的成熟,到 2026 年我們將看到更多能與人類密切協作的機器人,這將徹底改變製造業、物流業和服務業的運作方式。
3. AI 基礎設施競爭白熱化
從 OpenAI 的 380 億美元 AWS 協議到 NVIDIA 可能收購記憶體公司,AI 產業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佈局。記憶體瓶頸問題凸顯了 AI 發展的新焦點:不只是運算能力,記憶體架構和資料存取速度將成為下一個競爭戰場。
4. 從狂熱到務實的轉變
企業 AI 採用速度的放緩顯示產業正在經歷從概念驗證到實際應用的陣痛期。這是健康的發展,未來成功的 AI 應用將更注重實際的投資回報率和可擴展性,而非單純追求技術的新穎性。
5. AI 投資的長期主義
儘管短期內出現採用放緩,但黃仁勳的「十年建設才剛開始」和各大科技巨頭持續的巨額投資顯示,AI 革命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那些能夠堅持長期投資、建立完整生態系統的企業,將在未來十年獲得巨大回報。
6. 消費級 AI 應用的突破
從 Apple Watch 的醫療級睡眠監測到 AI 歌手的主流化,AI 正在以更親民、更實用的方式進入消費者日常生活。未來我們將看到更多「不可見的 AI」——那些融入日常體驗、提升生活品質但不會造成使用負擔的應用。
總結: 2025 年將是 AI 產業從「技術驅動」轉向「價值驅動」的關鍵轉折點。技術的成熟、標準的建立、商業模式的驗證,都在為 2026 年後 AI 的大規模普及鋪路。未來屬於那些能夠將 AI 技術轉化為實際價值、解決真實問題的企業和創新者。
📅 日報製作日期:2025年11月04日
🤖 科技追蹤:持續關注 AI、機器人、雲端運算等前沿科技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