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雲端巨頭亞馬遜、微軟、Google和Meta,正以巨額資本支出,主導著全球AI基礎建設的發展,依據Trendforce的統計,Google於2025年資本支出(美元)約910~930億、Meta約700~720億、亞馬遜於2026年約1,250億、微軟2026年將高於2025年(約700億),四大雲端業者的資本支出就超過了整體雲端業者資本支出約6,000億的一半。
這一波AI基礎建設資料中心(AI伺服器與相關IT設備)的興建已經讓販售GPU的輝達、製造晶片的台積電、相關零組件的奇鋐與川湖、組裝的鴻海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資料中心興建的同時,這些資料中心的算力終端應用與需求似乎還在早期摸索期,至少殺手級的應用與需求目前還沒有看到,也就說一個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量收益的商業模式還沒有被挖掘出來,雖然AI的發展是個長期趨勢,但也讓人產生一個疑慮,擔心說這些早期投資於AI基礎建設資料中心的現金是否真的能夠在可見的未來內產生現金流收益?而就在這個時間點,臉書(META)與藍貓頭鷹資本管理公司(Blue Owl)透過成立SPV公司,完成了向資本市場籌資取得約30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建設AI資料中心,對於這個AI基礎建設證券化(AIBS)的誕生,我將從底下幾個面向來探討它:
- Meta僅出資 20%,Blue Owl及其機構投資者承擔80%的股權。但由於Meta是懂資料中心建設與後續營運的那一方,因此建設與營運的主導權為Meta。
- Meta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資金去投資建設?這是個關鍵問題,我們也只能盡量去分析
(1) Meta在2025年的營運現金流約是1,023億美元,大於它的資本支出522億美元,看起來是還夠做這個300億美元的投資,如果這筆投資未來能夠產生收益,Meta為什麼不自己做就好?
(2) 猜測幾個可能的原因是,AI發展還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因此殺手級的終端應用與需求目前可能還沒有看到,但是資料中心的建設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蓋好,是要蓋好幾年,如果現在不蓋,以後看到了終端需求再蓋就會比其他競爭對手晚了一步進入市場,因此現在一定要蓋。然而也正因為還在摸索期,Meta也想保留一些自有資本來因應明年可能出現的新技術(譬如:還在研究發展中的CPO技術),因此現在不能夠把子彈打光
(3) 如果說AI應用在未來10年內會發酵,但也可能前面3~5年都還在摸索期,前期產生的收益還不夠大,但是GPU的價值折舊通常在前面3~6年就會折舊完,折舊的速度太快,如果前期收益跟不上,將大大影響Meta短期內的獲利表現。因此藉由AI基礎建設資金證券化,提供資本市場投資人每年6~7%的利息,換來不需於報表折舊的短期壓力,拉長Meta挖掘穩定商業模式的期限
(4) Meta僅出資20%,因此就算極端情境出現,這一座AI基礎建設真的無法於未來產生獲利現金流,Meta也僅僅賠掉60億美元(300億的20%),對於Meta來說其實不痛不癢,完全不傷及其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