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
沿著城市街角出發,在繁華之外無人的落寞處,是異鄉遊子最懷念的家鄉味。
色聲香味觸法,編織成人類的情感記憶,而這些記憶深植在腦海中,伴隨我們高低起伏的一生境遇。我想,人是念舊的,也因為如此,我們在人生中不斷取捨,最終還是捨不得拋下記憶裡家鄉的「味道」——味道,不單指舌尖上的家鄉美食,稍顯凌亂的巷口、低矮的平房、空曠公園上一株株刺人的鬼針草,抑或生長雜草間隨風搖擺的蒲光英,零碎的家鄉記憶堆砌著屬於我們的味道,那便是「根」。
隨著時間荏苒,習以為常的日常逐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最終凝結成回憶——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回憶,追尋「根」的所在。
《超辛奇小熊軟糖》主創者帶領我們一同踏進他的時光隧道,一窺他的故鄉,韓國。一場從布幕馬車的開張展開序幕,具滋昰先生打破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微妙距離,邀請兩名觀眾上台擔任食客,逕直將我們拉進劇場,成為表演的一部份,破除尋常劇場表演中只有觀賞的距離,一同傾聽他的人生。
辛奇(泡菜)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食物,若以詼諧的方式形容,可以說是韓國人的血液流淌著的便是辛奇的鮮紅辛辣醃醬吧!隨著攤車開張營業,嗆辣、濃厚的食物香氣撲鼻而來,讓觀眾一窺韓國的城市街角,這讓我想起《深夜食堂》這一部作品,同樣也是以「飲食」做為開端,勾起眾人的內心話,可以這麼說——品嘗美食時,是人們最脆弱同時也是最容易傾訴的時刻了。與之相異的是,席上的我們彷彿真正參與了演員的生活,而非僅僅是旁觀者。
飲食習慣與地方文化發展息息相關,當劇中提及關於土地被殖民的議題,搭配辛奇的發展起源時,腦海不禁聯想到台灣長達數百年的殖民歷史——殖民,本就意味著外來文化粗暴地入侵,「破壞」原土地的生長空間,挑戰原生民族的歸屬問題,進而產生自我身分認同的模糊,如今仍舊影響著每塊被殖民的土地,未曾被淡化。
韓國人民背負模糊的身分認同、捍衛原生文化,形成特有的民族意識。許是民族的個體差異以及歷史文化的迥異,同樣有著被殖民歷史的台灣卻與韓國截然不同,韓國人的民族性與台灣相比更為「激烈」,更像是將所有的悲憤化為一罈「辛奇的醃醬」釀成獨有的嗆辣風俗。而在這樣的文化下,具滋昰先生背井離鄉前往德國扎根,在他鄉尋找自我,更顯得辛奇一物與韓國人之間難解的關係。
然而在國外的時間漸長,除了思鄉心切之外,生活逐漸融入當地。原以為自己不再是韓國人,將德國視為自己的家時,總會被現實給予重擊,外國人排異的歧視問題,又讓人不禁反思身分認同。如此循環往復的問題成為異鄉遊子的課題,當他們回到家鄉,看著煥然一新的城市街景,那一刻像是被拋棄的孩子,那麼「孩子」又是誰呢?
如前言,漂泊的人們用一生在追尋自我。
劇中有一幕提到,當他回到韓國遇見故人時,感受到的錯愕感就如尋不到大海的鰻魚。我在這裡讀到的是:那位故人選擇的生活,正是他從未選擇的。或許當他往前望向當初的生命節點,命運推搡自己向外走去——離開令人窒息的、混亂的故鄉,尋找真正的自己、拼裝的自己。而在漫長的旅程中,從狹義的家鄉與身分認同破繭而出,就此四海為家,無處不是家,也無處「不是」家。
《超辛奇小熊軟糖》一劇的標題本就融合了兩種不同的文化,辛奇與小熊軟糖各自代表著不同的國家和文化。人類不再只有單一的身分,融合的、拼裝的、多彩的……任一型態都能代表自己。Jaha Koo以輕鬆有趣的表演帶領我們看見更深遠、沉重的社會議題,這些都是我在《超辛奇小熊軟糖》中所看見的,以藝術家的視角看見的世界。
|表演資訊
2025/10/31-11/02 國家兩廳院 實驗劇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