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拖垮你的,不是工作太多,而是真正重要的工作做得太少
上週在企業組織診断時,一位科技業的部門主管坐在我面前,語氣疲憊:
「我每天早上九點開會、十點回報、十一點追進度,下午又是跨部門對接……但我已經一週沒有碰過產品策略文件了。」
他頓了一下,用幾乎自嘲的語氣說:「我好像一直在努力『看起來像主管』,但沒有做任何『主管該做的事』。」
這一句話,我相信你也似曾聽過、或正默默感受著。
這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一整代職場人共同的困境:我們沒有在熬夜,我們正在熬日。
每天都很忙,但沒有一件事能改變未來。精疲力盡,但想不起今天做了什麼真正重要的事。
不是不努力,是努力都花在「不會讓人生變好的事情上」。
偽工作:你以為在努力,其實在消耗自己
偽工作不是偷懶,而是那些:
- 一場又一場沒有結論的會議
- 日復一日的資料搬運、格式微調
- 做對半年後看不到影響的任務
- 忙著維持「看起來很忙」的形象
久了,你會被公司文化訓練成「超級員工」,卻離「高階人才」越來越遠。
會做事,不等於有價值。很忙,不等於有成果。
許多主管最容易掉進的,就是看起來很專業,實際上卻沒有產出的「忙碌假象」。
如果你發現自己一整天都在回Teams、Email,但沒有任何能真正提交、能創造影響的成果,那你不是不努力,你只是被偽工作掏空了。
很多高階主管都跟我說過一句話:「我錯把勤奮,當成了專業。」
這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環境、流程與文化默默推動的結果。
但真正能做選擇的,永遠是我們。
從「熬日」到高效:三個最務實的切換方法
這三步,是我自己多年管理團隊與帶企業輔導後,整理出的最有用的做法。
- 記錄你的工作日誌,分出真工作與偽工作
真工作:能物化成成果、能提交、能影響未來。
偽工作:不做也沒差、替代性強、半年後無影響。
例如:
- 構思策略 → 真工作
- 回未必要回的群組訊息 → 偽工作
- 做決策 → 真工作
- 微調格式、做美化 → 偽工作
只要你持續三天記錄,你會驚訝發現——
原來疲憊不是來自工作,而是「像工作但不是工作的東西」。
- 降低偽工作佔比:不情緒化處理可有可無的事
偽工作不會消失,但你可以決定它佔多少。
你可以:
- 以數據向主管提出流程改善
- 把偽工作排在精力低點快速處理
- 能外包的外包、能自動化的自動化、能刪的刪
脫口秀演員呼蘭的一句話很貼切:「活少還要裝忙,叫無實物表演。」
那真的太累了,也不值得。把省下的時間,分流到兩個地方:
(1)真工作(2)休息(這也是生產力的一部分)
- 創造心流:把最好的自己留給最重要的事
各種研究都指向:真正高效的時間,往往只有一天的 2~5 小時。
你可以從環境開始優化:
- 安靜或白噪音
- 自然光最好
- 桌面清空干擾物
- 低糖高蛋白、定時補水
- 運動與冥想穩定注意力
真工作最需要的,是「濃度」,不是時數。
很多頂尖領導者,每天只有 2~5 小時是高效的。
但那幾小時,能改變整個季度的結果。
你不需要每天很強,只需要有一段時間是真的強
你不需要 12 小時滿格,你只需要在關鍵的那 3~5 小時,把自己調到最好的狀態。
熬夜傷身,但「熬日」會傷掉你的未來。
偽工作我們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決定:它是來偷走我們的生命力,還是被我們控制在合理的位置。
而真正的成長,是把自己從形式主義的日常中救出來。
💬 你現在更像以下哪種狀態?
A. 每天超忙,但沒有產出,深陷偽工作
B. 逐漸找到平衡,知道該把力氣花在哪裡
C. 已經能掌控時間,穩定做出真成果
👉 歡迎在留言告訴我。也許你的分享,會是某個正在「熬日」的人今天最需要的力量。
📣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也請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