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sy Blackard 博士,發展心理學博士,20 年兒童工作經驗。 ㅤ
她在一場演講中,向台下觀眾提出了一個挑戰性的問題:「如果我告訴你,激勵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什麼都不做,你相信嗎?」 ㅤ
台下一片沉默。這聽起來像是某種放任主義的宣言,與我們所有關於「好父母應該不斷推動孩子」的信念背道而馳。 ㅤ
但她接著說:「讓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就這樣。」 ㅤ
然後,她用一個簡單的現場實驗,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兒童動機的理解。她請一位觀眾想像自己走在森林裡,遇到一條小溪。當小溪越來越寬時,這位觀眾的反應很自然:先往後退幾步,然後助跑起跳。 ㅤ
她說:「孩子的動機系統,就像這個助跑起跳(Running Leap)。你永遠不會把『往後退』誤認為是『逃避挑戰』,對吧?」 ㅤ
「但當孩子後退時,我們卻總是這樣誤判。」 ㅤ 以下是她的洞察。 ㅤ
▋ 泳池滑梯上的女孩:當「退縮」其實是在建立信心 ㅤ
有一個夏天,Betsy博士在社區泳池看到了這樣一幕。 ㅤ
一個大約六七歲的小女孩,站在高高的水滑梯頂端,整個人僵在原地。她的肢體語言清楚地傳達著恐懼和後悔。最後,她轉身走下了階梯。 ㅤ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故事可能就此結束了:一個孩子放棄了挑戰。 ㅤ
但 Betsy博士知道「助跑起跳」的原理,所以她繼續觀察。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才是真正有趣的部分。 ㅤ
那個女孩直接走向了幼兒戲水區,找到了一個嬰兒滑梯。那個滑梯小到只到她的腰部,但她開始反覆玩耍:先是腳朝下滑,然後頭朝下滑,接著倒著滑。她玩得非常開心。 ㅤ
這時候,想一想,你會對這樣的孩子說什麼? ㅤ
很多人的本能反應是:「你不會真的想玩這個吧?這是給小寶寶玩的。來,我們回去玩大滑梯,我知道你可以做到的。」 ㅤ
事實上,這個女孩的媽媽就是這麼做的。她真的很希望女兒能獲得那個「征服大滑梯」的勝利時刻。 ㅤ
但這裡有一個關鍵的認知誤區:這個小女孩玩嬰兒滑梯,並不只是為了好玩。 ㅤ
她正在做一件非常聰明的事情:先掌握一個較小的挑戰,來建立自己的信心。 ㅤ
她精確地知道自己需要多少「助跑距離」,才能最終完成那個大滑梯的挑戰。所以她安靜地忽略了媽媽的催促,繼續在小滑梯上「證明自己是老大」。 ㅤ
不久之後,她自己走回了大滑梯,一路滑到深水區,完全靠她自己。 ㅤ
Betsy博士說,如果你不了解「助跑起跳」的原理,你可能會認為這個女孩最終回到大滑梯,是因為媽媽的說服。 ㅤ
但這是一個令人疲憊的信念。作為照顧者,如果我們必須永遠成為孩子的動力來源,這會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ㅤ
幸運的是,一旦你知道了「助跑起跳」的原理,你就可以坐下來,尋找他們內在動機早已存在的所有跡象。 ㅤ
就像這個小女孩,她在小滑梯上玩耍的整個過程中,一直偷偷瞄著那個大滑梯。 ㅤ
她的內在動機一直都在那裡,就在眼前,只要你知道如何尋找它。 ㅤ
▋ 「青蛙跳」數學作業:當混亂行為其實是自我調節 ㅤ
Betsy博士分享的第二個案例,更加戲劇性。 ㅤ
有一次,她在輔導一個二年級學生做數學作業。這本應該是相對簡單的十幾道題,做完就可以去操場和朋友玩。 ㅤ
然而,讓這個女孩做哪怕一道題,都像拔牙一樣困難。 ㅤ
在 Betsy博士第一百萬次嘗試讓她專注之後,這個女孩轉過頭來,眼神狂野地說:「哦不,我要爆炸了。我要爆炸了。就要發生了,砰!」 ㅤ
然後,她像青蛙一樣從座位上跳起來,落在地板上,爬到桌子底下。 ㅤ
這個時候,了解「助跑起跳」的原理就變得非常有用了。 ㅤ
顯然,這個數學作業對她來說真的很有挑戰性。也許每一道題都讓她覺得自己很笨。而當你感覺自己很笨時,你根本不會覺得自己準備好去處理數學作業,對吧? ㅤ
所以她本能地知道,她需要立即增強信心。 ㅤ
也許這個小遊戲幫助她感覺自己是一個有創意、自發的孩子,「選擇」不做數學,而不是一個正在努力掙扎卻很笨的孩子。 ㅤ
換句話說,她是在「往後退」(backing up),而不是「逃避」(backing away)。 ㅤ
所以,Betsy 博士沒有強迫她坐下來專注,而是尋找如何支持她的「後退步驟」。 ㅤ
她說:「我有個主意。每做完一道題,你就『爆炸』一次,然後回來,我們再做下一道題。」
女孩喜歡這個主意。她立刻爬回座位,他們一起完成了第三道題。 ㅤ
然後女孩從座位上跳起來,爬到桌子下面,待在那裡不動了。 ㅤ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但這就是「助跑起跳」原理的精妙之處。 ㅤ
Betsy博士沒有陷入權力鬥爭,而是把這看作一個信號:她需要在每道題之間有更遠的「助跑距離」。一次「爆炸」還不夠。 ㅤ
所以她跟隨女孩的引導,他們一起發展出了一個例行程序:女孩在每道題之間,繞著桌子做一整圈青蛙跳。 ㅤ
當然,這花了一些時間。但說實話,並不比她試圖強迫女孩坐下來專注所花的時間更長。 ㅤ 而且,用這種方式,Betsy博士所要做的就是「什麼都不做」。 ㅤ
她知道這個女孩和她一樣,都想趕快結束這個數學作業。所以很容易相信她的動機,耐心等待她在每道題之間回來,而她總是會回來的。 ㅤ
沒有權力鬥爭了。 ㅤ
▋ 「給一寸就要一尺」的焦慮:為什麼我們害怕信任孩子 ㅤ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有一個擔憂。 ㅤ
「如果你給孩子一寸,他們就會要一尺。如果你讓他們想退多遠就退多遠,他們可能永遠不會真正起跳。」 ㅤ
這個邏輯聽起來很合理,但 Betsy博士指出,這背後有一個根本性的假設: ㅤ
沒有我們的介入,孩子會自動放棄,經歷失敗,所以我們必須成為他們的動力。 ㅤ
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呢? ㅤ
如果我們專注於培養他們的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會發生什麼? ㅤ
如果一個孩子想要某樣東西,他們永遠不會放棄,無論需要多長時間。一旦他們感覺準備好了,他們總是會回來的。 ㅤ
就像那個小女孩,她可能不想做數學,但她絕對想去玩。而且她可能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就是在學校表現良好。 ㅤ
這意味著她不需要 Betsy博士成為她的動力,強迫她坐著不動。 ㅤ
她需要的,是採取一些增強信心的「後退步驟」。 ㅤ
那麼,當你試圖強迫孩子做出他們覺得還沒準備好的跳躍時,實際上會發生什麼? ㅤ
適得其反。 ㅤ
最好的情況,你會得到憤怒的服從。但在最壞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不負責任、無能、懶惰——所有這些都會真正降低他們的信心和自信。 ㅤ
小溪看起來越寬,他們在起跳前就需要退得越遠。 ㅤ
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越是干擾他們的「後退」過程,他們就會採取越多的後退步驟。 ㅤ
相反,我們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何時在使用「助跑起跳」策略,並最大化其好處。 ㅤ
▋ 語言的力量:如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策略 ㅤ
就像那個做數學作業的小女孩,當她完成作業後,Betsy博士特意確認了她的過程,這樣她未來可以更信任自己。 ㅤ
她說:「你找到了一個完成作業的方法。你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現在你可以去玩了。」 ㅤ 然後女孩蹦蹦跳跳地離開了。一個有創意的孩子,用正確的策略完成了數學。 ㅤ
從那以後,Betsy博士在作業時間遇到的阻力少了很多。 ㅤ
女孩知道 Betsy博士會幫助她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意味著她的信心增長了,她需要的「助跑距離」也變短了。 ㅤ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ㅤ
向孩子展示他們的「後退策略」如何運作,會增加他們的信心,並給他們一個應對未來挑戰的工具。 ㅤ
你可以使用與 Betsy 博士類似的語言來做到這一點。只需描述他們做了什麼。 ㅤ
例如,想像一下,如果泳池的媽媽對女兒說:「你想玩大滑梯,而且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才能做到。你先玩了小滑梯來建立信心,而且成功了。」 ㅤ
通過這樣的認可,你可以幫助孩子信任自己,並教會他們在未來有目的地「拖延」。 ㅤ
▋ 一個博士學位的誕生:成人世界的「助跑起跳」 ㅤ
Betsy博士分享了她自己的故事,這讓整個理論變得更加深刻。 ㅤ
大學畢業後,她精疲力竭了。 ㅤ
她知道自己想用自己寶貴的一生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她想為世界做出貢獻。 ㅤ
但在 16 年的正規教育之後,她根本沒有精力。 ㅤ
所以她跑到佛羅里達,成了一個海灘流浪者。 ㅤ
當她所有的朋友都開始職業生涯時,她正在重新發現「為了樂趣而閱讀」的感覺,腳趾埋在沙子裡。 ㅤ
她的父母有點焦慮。但他們提醒自己「助跑起跳」的原理,試圖避免施加太大的壓力。 ㅤ 有一天,在與孩子們一起工作了六個月之後,一個念頭突然浮現在她腦海中: ㅤ
「我想攻讀兒童發展的博士學位。」 ㅤ
因為她知道「助跑起跳」的原理,她知道無論有多難,她都會得到一個博士學位。 ㅤ
她的論文答辯是她一生中最驕傲的時刻之一。 ㅤ
她說:「我得說,幸好我知道『助跑起跳』的原理,因為天哪,研究生院充滿了挑戰。」 ㅤ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助跑起跳」不僅僅是兒童發展的原理,它是人類動機系統的基本運作方式。 ㅤ
當挑戰足夠大時,我們都需要後退,收集資源,建立信心,然後才能跳躍。 ㅤ
強迫自己(或他人)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跳躍,不會帶來成功,只會帶來失敗和自我懷疑。 ㅤ
▋ 實踐指南:下次當孩子看起來在「退縮」時 ㅤ
Betsy 博士給出了非常實用的建議: ㅤ
第一步:深呼吸。 ㅤ
什麼都不做。 ㅤ
第二步:尋找跡象。 ㅤ
他們實際上是在「往後退」以進行「助跑起跳」,而不是「逃避」挑戰。 ㅤ
然後你可以相信,他們已經在做他們需要做的事情來準備自己。 ㅤ
第三步:如果你想做得更多。 ㅤ
問自己:他們在做什麼?這對他們來說如何已經在起作用? ㅤ
與其推動或懇求,不如尋找如何增強他們的自我信任,以加強他們建立信心的過程。 ㅤ
核心問題:你如何幫助他們的「後退步驟」盡可能強大? ㅤ
這樣,他們的「助跑」就會是一個飛躍的成功。 ㅤ
▋ 重點回顧 ㅤ
- 孩子的動機系統就像「助跑起跳」(Running Leap):挑戰越大,他們需要的「助跑距離」就越遠。當他們看起來在退縮時,他們其實是在建立信心以進行更大的跳躍。 ㅤ
- 內在動機一直都在:你不需要成為孩子的永久動力來源。他們的內在動機已經存在,就在眼前,只是需要你知道如何識別它。 ㅤ
- 「後退」不等於「逃避」:當孩子從挑戰中後退時,他們通常是在尋找增強信心的經驗,而不是放棄。你的工作是支持這個過程,而不是干擾它。 ㅤ
- 強迫適得其反:試圖強迫孩子在沒準備好時跳躍,最好的情況是憤怒的服從,最壞的情況是降低他們的自信和能力感。 ㅤ
- 用語言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策略:通過描述他們的過程(「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你先做了 X 來建立信心,然後成功了」),你可以幫助他們在未來更信任自己的內在動機系統。 ㅤ
讀完 Betsy博士的整套洞察,我最大的震撼是,這個理論徹底顛覆了我對「激勵」的理解。 ㅤ
我們的文化深深迷戀著「推動」的力量:推動孩子、推動員工、推動自己。我們相信,沒有外部的持續壓力,人們就會變得懈怠、逃避、失去動力。 ㅤ
但 Betsy博士用「助跑起跳」這個簡單而深刻的隱喻,揭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真相: ㅤ 最好的激勵,不是推動,而是信任。 ㅤ
信任孩子知道自己需要多少「助跑距離」。信任他們的內在動機系統已經存在,並且運作良好。信任當他們準備好時,他們一定會跳躍。 ㅤ
這種信任,不是被動的放任,而是一種需要極大智慧和克制的主動選擇。 ㅤ
它要求我們克服自己的焦慮,克服「必須做點什麼」的衝動,克服「如果我不推動,事情就不會發生」的恐懼。 ㅤ
但當我們做到這一點時,我們給予孩子(和我們自己)最大的禮物: ㅤ
對自己內在智慧的信任,對自己節奏的尊重,以及在面對人生巨大挑戰時,知道如何給自己足夠的「助跑距離」的能力。 ㅤ
這不僅僅是一個教養策略,這是一種生活哲學。 ㅤ
或許,我們所有人——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推動,而是更多的空間,去做我們本能知道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ㅤ
去後退,去準備,然後,在我們準備好的時候,去跳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