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使用者走向 AI 代理人:微軟正在換一種客戶
微軟 CEO 納德拉提出了一個外界至今仍低估的觀點:
微軟的主要客戶,正在從「人類」變成「AI 代理人」。
這句話乍聽抽象,但其實非常務實。如果未來企業的流程由大量 AI Agents 自動運作——審查文件、管理供應鏈、整合財務資料、處理客戶服務——那麼這些代理人需要的不是 Office,也不是 Teams,而是:
- 具備彈性的運算池
- 高安全性的身份系統
- 一致的 API 介面
- 能監控、稽核與限制 AI 行為的治理框架
- 能讓大量代理人協作的「工作場域」
微軟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建構一個專為 AI 代理人設計的世界。
它不是把 Copilot 當作主角,而是把 Copilot 視為「第一批入住的租客」,用來測試整個 AI 代理人城市是否規劃完整。
當未來每家公司都要部署「成千上萬」的代理人時,微軟提供的並不是應用軟體,而是:
AI 代理人的雲端城市、交通系統與安全邊境。
這比賣軟體更穩、更深、更不容易被替代。
「模型會變便宜」,但鷹架永遠不會
外界常常把模型視為價值源頭,但納德拉的判斷:
模型迭代得越快,人們越會忽略一件事——模型的同質化速度比想像中快得多。
它們往往只差「一次複製」就能被追上,也就是微軟口中的 one copy away。
這代表什麼?
模型不是護城河,「鷹架」(Scaffolding)才是。
在微軟的語境中,鷹架不是 UI,也不是插件,而是一套真正讓模型變「有用」的中介層:
- 讓模型能理解 Excel 的公式結構
- 讓模型能在 Word 裡熟練地處理文件版本
- 讓模型能在 PowerPoint 裡讀懂敘事節奏
- 讓模型以 API 方式讀寫 Teams 的會議資料
- 讓模型能執行真正的商務工作,而不是停留在聊天層級
也就是說,微軟不是把模型「掛在軟體上」,而是把模型「鑲進軟體裡」。
模型可能類似,但每一家鷹架都不同。
鷹架越深,替代成本就越高。
這是一種極為隱性的戰略:
不是用模型取勝,而是用「工作流本身」綁住全球企業。
在硬體軍備競賽中按下暫停鍵:微軟的克制其實是佈局
在市場熱烈討論「誰買了更多 Nvidia 晶片」時,微軟採取了一項極其罕見的動作——暫停某些資料中心的擴建計畫。
表面上看起來像是慢半拍,但實際上是一種極其精準的風險控制。
(1)避免成為單一模型的傀儡
微軟的基礎架構要服務三種來源的模型:
- OpenAI
- 開源社群
- 自家 MAI 團隊
這代表基礎設施設計必須「通用」,而不是為單一模型品牌調校。
這是避免策略綁架的方式:
微軟不願意把整個雲端未來綁在任何一家模型供應者身上。
(2)避免世代鎖定:硬體迭代快得像跑百米
AI 晶片與散熱技術正以驚人速度迭代
在這種環境下,過度擴建某一代的資料中心,是一種極高的折舊風險。
納德拉的策略像是在說:
「我不搶先出發,我要在最合適的那一刻換上最快的一套裝備。」
這需要耐心,也需要不被外界情緒牽動的紀律。
(3)分散式佈局:不是想蓋哪就蓋哪
歐盟、日本、印度、澳洲等地,都對資料主權提出更嚴格要求。
這意味著微軟不可能全力押在美國或某一地,更不能像傳統雲端時代那樣做全球集中式部署。
全球治理規則改變了,微軟的資料中心策略也必須跟著改。
GitHub 的真正目的:不是 Copilot,而是「接管所有代理人」
外界都以為微軟在推 Copilot,但 GitHub 的策略其實更宏大。
微軟不是要讓 Copilot 成為「唯一的程式碼助手」,而是要讓 GitHub 成為:
所有 AI 程式代理人的「母港、管控中心與流量入口」。
開發者在 GitHub 上,未來可以:
- 同時使用來自不同公司的 AI 代理人
- 協作、監控、設定權限
- 透過同一個訂閱管理多家供應商
- 在同一個 IDE、Repo 或專案流程裡調度不同 AI 工具
納德拉用「有線電視」比喻 GitHub 的未來並不是玩笑,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商業結構:
模型供應商像是頻道,
GitHub 是你付費的那條「必經管線」。
無論最終哪個模型勝出,GitHub 永遠在入口。
這種站位,遠比「做一個最強助手」更具歷史性意義。
結語-微軟玩的不是五年競賽,而是五十年主導權
從代理人基礎設施、到鷹架、到全球數據中心佈局、到 GitHub 的開放策略,微軟呈現出一種極少見的長線思維。它不追求在模型上成為唯一贏家,因為模型的領先太不穩定、太容易被複製、太容易被替換。
微軟追求的是:
- AI 代理人運作的基礎層
- 懂工作流、懂軟體結構的鷹架
- 所有模型供應商都離不開的平台
- 全球企業運作的骨幹
當 AI 代理人成為經濟中的新型「使用者」,真正的價值將不再停留在模型本身。
真正的價值在於:誰提供了代理人賴以生存、運作和治理的世界。
而微軟正在建造的,就是那個世界的地基。
延伸閱讀:
AI巨頭的GPU煉金術曝光:出事後還得靠這些人收爛攤子
Meta 的詐騙廣告紅利:演算法如何養出一門『合法生意』
或者到我的FB來看看其他文章吧:
微軟的下一步:讓 AI 取代人類成為「客戶」,重新定義科技生態
揭露AI巨頭的GPU金融煉金術:誰在為這場「算力遊戲」買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