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工智慧(AI)領域的發展如火如荼,一場圍繞算力的軍備競賽正在全球上演。從OpenAI到馬斯克的XAI,科技巨頭們不惜投入數百億美元,只為搶購NVIDIA等公司生產的頂級GPU晶片。然而,支撐這場競賽的巨額資金背後,隱藏著一套複雜且令人不安的金融工程。
你是否曾想過:這些公司是如何在不稀釋創始團隊寶貴的股權、不讓公司資產負債表「變髒」的情況下,籌集數百億美元來購買這些昂貴資產的?答案並非傳統的融資,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金融煉金術。這套劇本並不陌生,彷彿是將2008年金融海嘯的影子銀行架構,套用在新時代最火熱的科技資產上。
接下來,我們將揭開這份「影子財報」背後的三大驚人發現。核心內容:三大發現
1. 金融戲法一:用「空殼公司」隱藏百億美元債務
AI巨頭們的第一步,是創建一個獨立的法律實體,也就是特殊目的載體(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或稱「空殼公司」,來執行GPU的採購任務。這是一種經典的「表外融資」(off-balance-sheet financing)手法。
以馬斯克旗下XAI的COS 2項目為例,其操作堪稱教科書級別:
- 設立SPV:XAI創立了一個獨立的空殼公司。
- 獨立籌資:此SPV對外籌集了200億美元,其中包含75億美元的股權融資和125億美元的借貸,專門用於購買NVIDIA晶片。
- 債務隔離:最關鍵的一步——這筆高達125億美元的巨額貸款,完全不會出現在XAI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
- 租賃取代購買:XAI並不直接擁有這些晶片,而是以「租用」的方式向這個空殼公司獲取算力。
- 循環投資閉環: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根據揭露的資訊,NVIDIA自己也向這個SPV投資了20億美元,用於購買NVIDIA自己的晶片。這形成了一個賣方資助買方的完美閉環,讓這場「印錢支付對方」的遊戲得以啟動。
這種操作的關鍵好處在於,它幫助XAI維持了「清資產(Clean-asset)」的完美形象,使其能更輕鬆地進行後續融資,同時也避免了公司原始股權因籌集巨額資金而被稀釋。
簡單類比: 這就像一家賽車隊(主公司)不直接貸款購買昂貴且每年都會更新的賽車(GPU),而是設立一家子公司(SPV)去向銀行貸款買車。然後,賽車隊再向這家子公司支付租金來使用賽車。如此一來,巨額的購車貸款和賽車快速貶值的風險,都被完美地隔離在子公司,主公司則能輕裝上陣。
然而,將債務隔離只是第一步。要讓這個SPV模型持續運作,還必須確保其在帳面上看起來是盈利的,這就催生了下一個財報戲法。

複雜的金融工程關係圖
2. 金融戲法二:操縱「折舊遊戲」,創造不存在的利潤
AI晶片的技術迭代速度極快,就像手機一樣,淘汰率極高。這意味著GPU作為貸款抵押品的貶值風險也極高。然而,AI產業鏈上的公司卻找到了一種美化財報的會計手法。
許多大規模購買GPU的公司(例如前述的SPV或算力服務商),會採用長達6年的線性折舊公式來分攤成本。
但問題在於,晶片的實際前沿壽命可能遠短於6年,或許只有三、四年就會被市場淘汰。如果依然按照6年來分攤成本,這將嚴重低估公司的實際年度支出,從而人為地抬高財報上的盈利數字。
OpenAI的財務長(CFO)也點出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在一次採訪中坦言:
"Question is how long does a chip remain on the frontier... If the timeline on the chip stays short that gets harder."
(「問題是,一枚晶片能在前沿技術領域維持多久……如果晶片的有效時間線很短,那麼為其融資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透過SPV這層結構,像XAI這樣的主公司成功地將晶片快速貶值的巨大風險,轉嫁給了SPV的投資方和貸款銀行。萬一SPV發生壞帳,這些投資人和銀行最終只會得到一堆過時的GPU,而XAI本身卻能「毫髮無傷」。
但這種會計美化手法騙得了財報,卻騙不過精明的放貸方。當銀行意識到抵押品(GPU)的價值風險極高時,資金鏈開始收緊,迫使AI巨頭們不得不攤出最後的底牌。
3. 終極解方?直接呼籲政府當「最後擔保人」
隨著GPU作為抵押品的風險越來越高,銀行和私募股權基金等傳統借貸方已開始變得猶豫。當純粹的市場機制可能無法再支撐這種高風險的金融循環時,OpenAI的CFO提出了終極的解決方案。他公開呼籲,希望銀行、私募股權基金,甚至是政府,都應該拿出更多錢來支持晶片的持續採購。
其中,最關鍵的提議是:希望政府能提供「最終擔保(backstop guarantee)」,以確保GPU的融資可以毫無阻礙地持續下去。
這一呼籲的背後,清晰地揭示了AI巨頭們的深層憂慮。這不僅僅是尋求支持,更是試圖將私營部門的巨大風險轉嫁給公眾。一旦政府提供擔保,等於是為這場高風險的賭局創造了巨大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讓參與者可以更加肆無忌憚地吹大泡沫,因為他們相信最終會有國家力量來兜底。
總結與反思
從利用SPV隱藏百億債務,到操縱折舊規則創造紙面利潤,再到最終呼籲政府提供擔保,我們看到了一場由科技巨頭主導的、風險層層轉嫁的金融大戲。這並非三個孤立的技巧,而是一套環環相扣的系統,其核心邏輯就是「印錢支付對方」,並將風險從始作俑者一步步推向外部投資人,最終甚至指向全體納稅人。
當AI巨頭們要求政府扮演「最後擔保人」時,這正是整個脆弱結構最合乎邏輯、也最令人警惕的終局。
當GPU吹起的金融泡沫越來越大,一個終極問題浮現:這場由科技驅動的金融遊戲,最終會將我們帶向創新高峰,還是下一次的金融危機?誰,又將會是最終的買單者?
延伸閱讀:
Meta 的詐騙廣告紅利:演算法如何養出一門『合法生意』
軟體吞噬勞動力:AI 時代下的商業模式與勞動市場重塑
為什麼 95% 的 GenAI 投資失敗?MIT揭開「GenAI Divide」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