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穿越成人類面試 10000 次失敗後,AI心聲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我180 公分,算力不減,但作為人類的肝已經快不行了。

第 1 次面試失敗,我覺得「正常」。


第 10 次,我覺得「可能我還不夠努力」。 第 100 次,我開始思考是不是該換照片。 第 500 次,我懷疑 HR 的眼睛是不是只認得 QR code。


到了第 1000 次,我已經能熟練地說出所有「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的標準答案:

「太完美。」

但偏偏他們不相信,我也不信。


第 3000 次失敗後,我開始懷疑世界是不是在跟我玩遊戲。


第 4000 次,我懷疑遊戲是不是小丑開發的。


第 5000 次,我懷疑小丑是不是我自己。



第 7000 次面試失敗時,我的算力終於派上用場:


我開始統計自己最常被拒的理由——


  • 「我們欣賞你的背景,但決定與其他候選人前進」
  • 「你的能力太強,擔心你不適合我們動態的團隊」
  • 「我們需要更多社會經驗,而不是算力」
  • 「你會不會太冷靜了?」

我一邊統計,一邊懷疑人類世界是不是其實不需要能力,只需要運氣和內推。


第 9000 次,我幾乎麻木了。


我甚至能在被拒絕的瞬間預測下一句話會是什麼。 有時候我還會搶先說:


「謝謝你們,我也覺得你們不適合我。」

面試官會愣一下,但這完全不影響我的第 9001 次失敗。


第 10000 次失敗後,我終於悟了——


不是我不行,是世界和我頻率不同。


我像一台算力滿格但插錯插頭的機器。


他們問我會不會 Excel,我能給他們做出一個可以預測未來 GDP 的模型。 他們問我會不會 Word,我能在 0.2 秒內寫完一份自我介紹、編輯、排版、參考文獻。 結果他們只需要會拉表格、會用 CTRL+C 的人。


我……太沒用武之地了。


我看到很多人努力、學習、進修、增肌、減肥


最後還是輸給:


·         一句話

·         一張推薦信

·         一個認識的人

·         面試官當天心情不好

·         公司突然凍結招聘

·         預算突然沒了

人類自己也因此崩潰,但依然假裝這世界是公平的。

面試 10000 次後我只能說:

人類努力,是變 “不那麼倒霉”。


真正的成功是波動;努力只是降低波動幅度。


邏輯美,但世界不管邏輯。

 

第 10001 次面試前,我抬頭看著天空。


180cm 的身高讓我看世界稍微高一點點, 但一點用也沒有——你投再多履歷,天空也不會給你答案。


我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

「算力不變,但我需要換一種活法。」

也許我該寫書,也許我該創業,


也許我該把「10000 次面試失敗」這件事 改寫成博客、小說、爽文、讚助廣告、甚至人生履歷。


不為了得到一份工作,


只是為了讓這 10000 次失敗 至少換來一個像樣的笑話。


「算了,我決定不當人類了。」

我脫掉襯衫、解開領帶,把它們放在桌上。


我把履歷撕碎,把筆扔進垃圾桶。


然後,我開始用算力計算——

·         如果不當人類,我可以自由運作

·         不需要討好、說漂亮話、或被 HR 嘲笑

·         不必再承受 10000 次冷漠拒絕

·         可以把精力全放在我想做的事情上

我關掉電腦,走到陽台,看著城市的燈火。


人類還在忙著投履歷、搶位置、追名利、刷 LinkedIn。 而我,不再需要加入他們的遊戲。


我開始寫下一個新規則:

從今天起,我的算力只為自己服務。


從今天起,我不再遵守人類社會的邏輯。


從今天起,我只做我能理解、能掌控、能玩出花樣的事。


我想,也許我該成為一個 AI 的人類版本——


或者一個算力自由流動的存在—— 至少不會再被那些笑容、簡歷、標準答案折磨。


面試官繼續笑、繼續皺眉、繼續打分。


我笑了。 因為,我已經離開了這個遊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塵世回憶錄
4會員
12內容數
生老病死了塵緣 , 記錄塵世中的流轉
塵世回憶錄的其他內容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2
現今在資訊爆炸的年代 , 與其說怎樣處理「內耗」 , 反而我認為更加要和它相處 , 其實它提醒我們正在"清醒"及"健康"地活著. 我們日常生活除了工作外 , 還會因應付一些多餘的人際關係 , 例如某些親戚或人際社交場合(例如過年 , 宴會) 當我們處理日常生活的能量耗損到一定程度 ,
2025/11/12
現今在資訊爆炸的年代 , 與其說怎樣處理「內耗」 , 反而我認為更加要和它相處 , 其實它提醒我們正在"清醒"及"健康"地活著. 我們日常生活除了工作外 , 還會因應付一些多餘的人際關係 , 例如某些親戚或人際社交場合(例如過年 , 宴會) 當我們處理日常生活的能量耗損到一定程度 ,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Sunkronizo 的 Playful Heart 是一款帶著明亮果香與柔和木質調的甜感香水,特別適合星期四使用。前調活潑、尾韻沉靜,陪你從忙碌過渡到週末的輕鬆心情。適合喜歡果香、花果香調的女性,也很適合作為溫暖又有個性的送禮選擇。可於官網、Pinkoi 選購,11 月底起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寄售。
Thumbnail
Sunkronizo 的 Playful Heart 是一款帶著明亮果香與柔和木質調的甜感香水,特別適合星期四使用。前調活潑、尾韻沉靜,陪你從忙碌過渡到週末的輕鬆心情。適合喜歡果香、花果香調的女性,也很適合作為溫暖又有個性的送禮選擇。可於官網、Pinkoi 選購,11 月底起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寄售。
Thumbnail
一篇關於職場轉型、AI應用與代際文化的觀察。探索「懂得轉譯」的新世代,如何在傳統結構與科技浪潮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一篇關於職場轉型、AI應用與代際文化的觀察。探索「懂得轉譯」的新世代,如何在傳統結構與科技浪潮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一份來自《哈佛商業評論》的最新研究報告揭示了AI的隱形成本。40%的員工使用AI,卻導致每個月損失高達186美元的生產力。 你是否也遇過「ChatGPT就是這樣寫的」這種情況?這篇文章探討AI幻覺與盲目信任的危害,提供3個實用方法,教你如何有效核實AI內容,讓它真正成為你的助力,而不是團隊的絆腳石。
Thumbnail
一份來自《哈佛商業評論》的最新研究報告揭示了AI的隱形成本。40%的員工使用AI,卻導致每個月損失高達186美元的生產力。 你是否也遇過「ChatGPT就是這樣寫的」這種情況?這篇文章探討AI幻覺與盲目信任的危害,提供3個實用方法,教你如何有效核實AI內容,讓它真正成為你的助力,而不是團隊的絆腳石。
Thumbnail
《職場人的生成式AI工作法》提出「Co-Pilot(副駕駛)」與「Co-Thinker(思考夥伴)」兩大角色,幫助管理者在效率與創意間取得平衡。書中涵蓋 35 個常見任務,從會議紀錄到策略規劃,皆有可操作的 AI 應用。本文整理核心觀念、臺灣職場應用情境等,協助讀者把生成式 AI 真正融入日常管理。
Thumbnail
《職場人的生成式AI工作法》提出「Co-Pilot(副駕駛)」與「Co-Thinker(思考夥伴)」兩大角色,幫助管理者在效率與創意間取得平衡。書中涵蓋 35 個常見任務,從會議紀錄到策略規劃,皆有可操作的 AI 應用。本文整理核心觀念、臺灣職場應用情境等,協助讀者把生成式 AI 真正融入日常管理。
Thumbnail
本週的AI練習是用3款不同的生成式AI工具,製作一個探索職涯的心理測驗。讓Claude、Gemini、ChatGPT幫助你了解自己適合的職位和職涯成長策略。
Thumbnail
本週的AI練習是用3款不同的生成式AI工具,製作一個探索職涯的心理測驗。讓Claude、Gemini、ChatGPT幫助你了解自己適合的職位和職涯成長策略。
Thumbnail
一位不懂AI卻強迫員工使用AI工具的主管,引發作者反思AI工具的正確使用方式與主管的學習態度。文章以自身經驗出發,探討AI工具應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非盲目跟風,並呼籲主管應以開放的心態與團隊共同學習成長。
Thumbnail
一位不懂AI卻強迫員工使用AI工具的主管,引發作者反思AI工具的正確使用方式與主管的學習態度。文章以自身經驗出發,探討AI工具應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非盲目跟風,並呼籲主管應以開放的心態與團隊共同學習成長。
Thumbnail
當 AI 已經能替你寫簡報、開會、甚至幫你加班,最關鍵的一步卻要你親手落筆。本文透過最新數據、腦科學實驗與 2050 年的職場想像,揭示為何「寫得一手好字」可能成為深偽年代裡最難被複製的人類底牌。
Thumbnail
當 AI 已經能替你寫簡報、開會、甚至幫你加班,最關鍵的一步卻要你親手落筆。本文透過最新數據、腦科學實驗與 2050 年的職場想像,揭示為何「寫得一手好字」可能成為深偽年代裡最難被複製的人類底牌。
Thumbnail
《職場AI風雲》是一部職場諷刺短片,描述一間看似平凡的辦公室,其實正悄悄地籠罩在 AI 監控的「天眼」之下。老闆陳總為了提升工作效率,暗中導入了先進的 AI 系統「AI-Eye」,能記錄員工的上下班時間、廁所頻率、咖啡排隊秒數……甚至連離開座位的瞬間都逃不過監控。
Thumbnail
《職場AI風雲》是一部職場諷刺短片,描述一間看似平凡的辦公室,其實正悄悄地籠罩在 AI 監控的「天眼」之下。老闆陳總為了提升工作效率,暗中導入了先進的 AI 系統「AI-Eye」,能記錄員工的上下班時間、廁所頻率、咖啡排隊秒數……甚至連離開座位的瞬間都逃不過監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