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許多企業都在積極導入AI工具,但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同事交出的報告文筆流暢、架構完整,但仔細一看,內容卻充滿了似是而非的「幻覺」(hallucination)或空洞的陳述,反而得花更多時間去核實與修正。這不是錯覺,而是AI時代一個正在擴散的隱形成本
。

當心!AI「看起來專業,但內容空洞」的隱形成本
根據**史丹佛大學與BetterUp Labs在《哈佛商業評論》**2025年9月22日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他們調查了1150名美國跨產業的全職員工後發現,雖然高達40%的員工已開始使用AI工具,但這也帶來了所謂的AI「工作疏忽(work sloppiness)」。這指的是那些外表看似專業、實則品質低落的AI生成內容,它迫使其他同事平均需要花近兩小時來修正。
研究指出,這種狀況在專業服務和科技產業中尤其嚴重,隱藏的成本對企業來說相當驚人:發生這種情形,平均每位員工一個月會增加186美元的額外成本,對於上萬人規模的企業而言,一年的生產力損失可高達數千萬美元;更重要的是,這不僅影響效率,也開始侵蝕職場信任,讓同事對AI使用者的專業性與可靠性產生懷疑。研究報告重點摘要
- 調查發現 40% 的受訪者曾在過去一個月內都有收到AI造成的 workslop。
- 平均每筆這樣子的 workslop 需花費 1 小時 56 分鐘進行修正,平均每位員工每月成本約 186 美元。
- 此現象於專業服務和科技業特別嚴重。
- 研究強調這不只降低效率,還會讓同事質疑 AI 使用者的專業性與信賴度。
- 文末建議企業應明確制定 AI 使用規則,強調 AI 應作為提升創造力與合作的輔助工具
「ChatGPT就是這樣寫的啊」:為何我們盲目相信AI?
針對這個狀況,我最近也深有同感,有好幾次,同事用AI提供的資料,裡面夾雜了許多未經查證的AI幻覺(例如捏造不存在的數據或人名);當我花時間修正並詢問時,他們卻義正詞嚴地說:「ChatGPT就是這樣寫的啊!」這讓我覺得哭笑不得。AI確實替他們節省了時間,卻把查核與修正的責任丟給了其他人,反而導致整體團隊的工作效率下降。
這種現象背後其實是「自動化偏差(automation bias)」在作祟:當AI工具給出自信滿滿、權威性十足的答案時,因人腦是十分耗能的,所以在原始本能的驅使下,人們傾向於依賴並停止自己的批判性思考,甚至在明知AI可能出錯的情況下,仍選擇相信它。這也解釋了為何「AI省了他們的時間,卻搞得其他人要花更多時間檢視」的荒謬場景會不斷上演。
如何善用AI,而不是被AI反噬?我的3個精進方法
要避免成為AI的盲從者,讓AI真正成為提升效率的輔助工具,而不是製造問題的根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 永遠把AI當成初稿: 記住,AI只是**「高效的協作者」**,它生成的內容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份初稿或草稿。提交任何文件前,都應該將內容視為未經審核的資料,務必親自進行事實查核與細節修改。
- 學會問對問題(Prompt Engineering): 避免籠統的提問,這會增加AI幻覺發生的機率。改為提供明確的背景、條件和目的,這能有效提升AI回答的精準度。
- 建立「人機協作」的黃金循環: 將人工智慧視為一個不斷反饋的循環。先讓AI生成內容,接著由人類審核、補充與修正,再將修正後的資訊回饋給AI,形成一個不斷精進的過程。這不僅能確保資料品質,也能讓你在與AI的互動中,持續提升自己的專業判斷力。
AI的發展勢不可擋,但它不應取代我們的思考與判斷,而是成為我們擴大影響力、提升創造力的工具。下次當你使用AI時,別忘了多問自己一句:「這個內容,我核實過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