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資訊
- 書名:職場人的生成式AI工作法
- 原文書名:HBR Guide to Generative AI for Managers
- 作者:Elisa Farri、Gabriele Rosani
- 出版社: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 出版時間:2025 年 2 月
- 定位:專為管理者與知識工作者設計的行動指南,涵蓋 35 項常見管理任務,教你如何善用生成式 AI 作為 「Co-Pilot(副駕駛)」 與 「Co-Thinker(思考夥伴)」。
一、核心觀念:AI 不是助手,而是「夥伴」
作者把 AI 的角色明確分為兩種:
- Co-Pilot(副駕駛):處理流程明確、重複性高的任務,例如寫會議記錄、整理摘要、產出報告初稿 → 幫你「省時間」。
- Co-Thinker(思考夥伴):陪你思考策略、挑戰假設、模擬不同利害關係人的立場 → 幫你「拓思路」。
在臺灣職場,這點尤其關鍵:
- 一方面,我們常面臨主管的「效率壓力」:必須快速交付成果。
- 另一方面,又需要展現「策略高度」與「創新能力」:才能建立領導形象。
AI 的價值,就在於同時解決這兩個痛點。
二、四大領域 × 35 個管理任務
書中將 35 個日常管理任務分為四大領域,並示範如何透過 AI 的兩種角色切入:

職場人的生成式AI工作法
這些案例不只是「理論」,而是搭配 可立即上手的 Prompt 範例,讀者能直接套用。
三、在臺灣職場的實際應用
- 中小企業主管:先用 Co-Pilot 減輕行政負擔(報告初稿、會議記錄)。
- 大型企業管理者:結合 Co-Thinker 模式,提升跨部門策略討論的效率。
- 教育/研究單位:用 AI 做資料整理與創意激盪,但要提醒團隊驗證 AI 的幻覺。
- 政府與公共部門:適合用於內部公文、政策比較,但必須重視個資法與合規。
在這些場景裡,AI 不只是「自動化工具」,而是能幫助管理者兼顧 效率與創意 的新型態夥伴。
四、適合的讀者群
這本書特別適合:
- 中階管理者/專案經理:需要同時兼顧效率與團隊帶領。
- 高階管理者:跨部門協調與策略思考。
- 新手主管/即將升遷者:快速建立一套管理工具箱。
- 顧問、研究員、教育行政人員:需要大量報告、資料整合。
- 中小企業主/自由職人:有限資源下提升效率。
- 數位轉型推手:想推動組織文化與流程變革。
👉 簡單來說,凡是 知識密集、決策壓力大、需要平衡效率與創意 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
五、風險與限制
當然,生成式 AI 的應用也伴隨風險:
- 資料安全:敏感資訊不可隨意丟進公用 AI。
- 正確性問題:AI 有時「看起來很對但其實錯」,必須建立審核流程。
- 文化抗拒:部分同仁會排斥,領導者要營造「試驗文化」。
- 過度依賴:AI 是輔助,不是替代。
在臺灣職場中,「文化抗拒」可能比技術落差更難克服。領導者必須讓團隊體驗到「AI 真的能幫忙省時、拓思路」,才有機會推動轉型。
六、行動方案
- 選 1–2 個「省時任務」(如例會紀錄、報告初稿)。
- 選 1 個「策略任務」(如年度計畫、腦力激盪)。
- 在團隊內建立「共學小組」,分享 AI 使用心得。
- 擬定內部規範(哪些資料能用 AI,誰負責審核)。
- 每月檢視成果與盲點,逐步擴大應用。
我自己在行政與專案策劃的工作裡,也已經和小幫手們實驗過「會議前 AI 幫我生成議程」「會後 AI 整理紀要」這些小任務。這些試點的成果,確實讓我有更多時間放在思考策略與設計方案上。
總結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不是教授某個 AI 工具,而是帶領我們理解:生成式 AI 如何逐漸成為職場的夥伴。它既能節省例行任務的時間,也能陪伴我們拓展策略思維,幫助做出更全面的決策。
✨ 想看更多 AI 與策略思維的結合案例,歡迎追蹤【策略敘事坊】,一起探索這個正在展開的職場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