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還有改善空間的父母親

自從這些年經常以父親的角色,分享陪伴孩子成長的一些故事後,常常有許多老朋友跟我抱怨,因為我而被老婆罵:「人家李偉文這麼忙都可以做得到,你怎麼不學學人家!」
面對朋友的興師問罪,我也只能抱以苦笑,說實在,我們家也與絕大部分的家庭一樣,媽媽承擔了孩子的食衣住行等等的養育工作,當爸爸的往往也只能在有空時陪孩子玩耍。不過我自我安慰:「媽媽負責讓孩子活下來,爸爸的責任是讓孩子活得更好點。」
著名的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安慰眾多焦慮的父母親:「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夠好的父母。」他也提醒,母親是陪伴小孩身邊一起生活的,一起情緒起伏的,父親比較像一座山,是永遠關注小孩的穩定存在,因此,父親要放輕鬆,只要安安靜靜地關注孩子,自在地像座山,有一點距離地陪伴他們就可以了。
記得幾年前,AB寶還在讀中學時,姊姊A寶要求媽媽幫她做某些事,媽媽認為就算即將大學學測,自己的事還是要自己處理,這時候妹妹在旁幫姊姊講話了:「我們有許多同學上下學時家長都會幫忙接送,一出校門口就上車一邊吃晚餐,然後直接到補習班讀書上課呢!」
聽到孩子振振有詞的申訴,媽媽也火大了:「我要工作上班,還一邊讀研究所,晚上回家還辛辛苦苦煮飯幫你們準備便當,你們還不知足…」
兩個孩子只好投降:「你還算是不錯的媽媽啦。」可是話立刻一轉,接著小聲的滴咕一句:「不過還有改善的空間。」說完就溜回房間讀書,留下我們兩位還有待改善的父母相對失笑。
孩子出生成長的這二十來年,剛好整個社會也面對了全球化世界的高度變化與競爭,每個家長都很焦慮,每個孩子也或多或少感受到有形或無形的壓力。
每個人都知道未來不再是現在的延伸,但是也沒有人確知該怎麼做才有競爭力,無所適從之下只能抓取眼前看得到的成績或表現,不知不覺就陷入了軍備競賽般的滾輪中,每個人費盡力氣奔跑,但是結果還是停留在原地。
有些較開明的父母親或許知道當下的成績或學歷不是人生的關鍵,希望孩子能探索自己的興趣,能多方學習,但是孩子還是得承受來自學校老師的期許,媒體的恐嚇,以及同學彼此比較的眼光。
就像孩子在學測前五個月宣佈閉關,不再跟著我們旅行或者參加戶外活動,也不再看小說看電影,全力準備應付考試。我常常用盡心機想引誘她們放下參考書與測驗卷,但是往往徒勞無功,甚至還曾遭到妹妹的白眼:「爸爸!你不要再來煩我了啦,我若考得不好,你就得多花錢喔!」
身為父親,看到孩子能克制自己的慾望,耐心地面對壓力,還是蠻欣慰的,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免擔心,當我們還是以過去的思惟與學習模式在指導孩子時,培養出來的會是未來所需要的人才嗎?
當孩子的心力都耗在反覆做測驗卷,訓練出只會寫標準答案的僵化頭腦,會不會磨滅了他們探索世界的好奇與熱情?
總覺得熱情是未來人才最重要的特質。
在這個高學位人才過剩的時代裏,你有學位,別人也有,你很優秀,別人也很優秀,因此唯有找到自己熱情之所在,才能夠讓我們投入的每一份努力,花費的每一分時間以及滴下無數的汗水,都像是享受時,才能夠做到真正的傑出。而且當我們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時,遭遇到的每個挫折與失敗就不再是打擊信心的致命傷,而會被視為學習過程的必然歷程。
那麼該如何讓孩子找到生命的熱情?
最簡單的方法是引導孩子在真實的世界裏找到自己的興趣或喜歡做的事情,最好是能參與某個團體,與一群好朋友一起,那會有更多附帶的好處。
如果孩子從小有特殊的能力與興趣,家長就要從旁引導,並且加深加廣地進入那個領域。如果孩子在求學階段,沒有特定的偏好或傑出的表現,這時候父母要找機會就盡量讓孩子接觸更多不同的活動與多元學習,然後有耐心地從旁觀察。
身為父母親一定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與空間,不要以當下的成績或表現來評斷孩子,讓他們能夠依照自己的節奏學習與成長,那麼他們才有機會展現出屬於自己生命的光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