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拔一條河

    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傳奇,據說從古至今,在美洲的印地安原住民,每逢久旱不雨,就會舉行祈雨祭,在誠心祝禱下,上蒼總是會以降雨來回應它們的祈求。
    這個乍看非常神奇的傳統,其實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祭典一開始就不會停止,不管是三小時,三天或三個星期,一直等到天降大雨才會終止。是的,只要永遠不放棄,就不會失敗。
         當我看完楊力州導演的「拔一條河」這部紀錄片,首先浮現腦海裡的就是這個印地安人的故事,因為飽經莫拉克風災摧殘的甲仙鄉,甲仙國小的孩子也是如此,握住手上的拔河繩子不放手,以一個人數少少的偏鄉山區小學校,卻能年年獲得全高雄地區冠軍,代表參加全國比賽,連續多年,總算在今年獲得全國冠軍。      令人動容的不只是他們幾乎重現五十年前紅葉少棒隊的傳奇,沒有專業的訓練設備,而將繩子綁在樹上練習,比賽時還要跟其他學校借拔河鞋來穿;而是在已灰心喪志的災區,孩子們透過最簡單的行動,給大人一點力量。       當孩子可以撐住不放手,媽媽們也就不會放手,我想,災區也終究會重新站起來的。
         從影片中我們了解,斷掉的甲仙大橋可以重建,毀掉的甲仙國小校舍只要二年也能蓋得美輪美奐,但是喪失的自信與希望,要恢復卻不是那麼容易。
          「拔一條河」除了記錄這一群孩子外,還讓我們正視有意無意被我們忽視,始終沒有被看見的新住民,我始終覺得,這一群將近五十萬人的外籍配偶以及他們所生近百萬的新台灣之子,這群留在台灣土地上,走不掉的人,才是台灣的未來。我們可曾為他們,也為我們共同的未來,做一點事?       我想,會拍記錄片,會去看記錄片的人,大概會是比較關切社會,關心弱勢以及比較願意將關懷化為行動的人。
          是的,總覺得拍記錄片的人是非常具有使命感的人,台灣最可愛的地方就是還有許多人願意傾家蕩產,投入自己的生命歲月以一已之力去拍攝記錄片,記錄住在台灣的人,以及人與環境互動的故事。不管是拍攝者或被拍攝者,都呈現了台灣之所以為台灣的生命力。看紀錄片,也可以從影片所紀錄的小人物的遭遇,窺見整個時代背景下的氛圍,是一個真實的時代切片,而且當我們真誠地進入他人的生命故事,理解了事件與社會或環境的關係,相信我們的眼光以及看待事情的方式也會不一樣。   或許我們沒有辦法效法導演與相關工作人員的投入,也沒有多少錢可以捐助影片的拍攝,但是,上戲院看電影,給予精神鼓勵與積少成多的門票支持,總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吧?   或者,若台灣的記錄片有幸得以出版發行DVD時,我們掏腰包出個三百四百元購買,應該還可以出得起吧?   是不是我們可以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目標,若沒有辦法常常上戲院看記錄片,那是否一年至少可以花錢買幾部記錄片典藏,以示支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