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0|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偶發力:錫蘭式的邂逅

      我認識了一位我很佩服的朋友,在美國矽谷開創投公司的鄭志凱總經理,他有一本講創意的書「錫蘭式的邂逅」,寫得真是好。
      這本書是志凱兄身處全世界競爭最劇烈的商業現場裏,不斷地親身參與,但又不斷抽身以更全面的角度來觀察與思索的心得紀錄,文章所牽涉到的主題乍看之下雖然好像很龐雜,從創意與創業,科技與產業發展,管理與決策,時代趨勢,一直談到人文思想,個人成長,社會行為到永續的世界….等等,但是這些似乎難以歸類的面向,卻是現代人所必須面對的真實世界,換句話說,在這個複雜且彼此息息相關的時代裏,我們在作任何選擇時,這些重要議題都是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到的,他也以非常清晰的思路,剝絲抽繭地為我們理清這些複雜甚至彼此互相矛盾的現象。
      這也是我心有慽慽焉以及對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我自己雖然是學醫,自己開個小小的診所,基本上沒有什麼需要動用到什麼管理學的理論,但是二十多年來,我花了很多時間參與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和管理,所以除了天下雜誌從創刊訂閱至今外,近年來的商業周刊等刊物也幾乎是篇篇文章都看,而且市面上只要出版較知名或較暢銷的企業書籍,大概都不會錯過,但在看了這麼多成功秘笈後,不管那些大師們講得如何頭頭是道,內心總是懷疑:「真的是這樣做就會成功嗎?」
      這些似乎言之成理的成功之道會不會同樣都犯了「存活者迷思」?大師們說要創新、要藍海、要專注(或要多角化經營),要搞怪(或要有紀律)….然後舉出一大堆遵循此原則而成功的企業,但是我相信更有無以計數的企業一樣這麼做卻失敗的,那該怎麼說?
      就像有人航海遇到暴風雨卻倖存下來,他們說這全都歸功於虔誠的祈禱,都是神的加持;可是我相信有更多同樣非常虔誠祈禱卻滅頂的人,他們卻不會活著來跟你說:「這都是祈禱的結果。」
      我認為作者之所以能夠跳脫大部份企管專家會陷入的迷思,或許是來自於他看到太多失敗了,由於工作的關係,他接觸來自全世界的傑出人才,並且協助這些有頭腦、有創意人才的創業,因此他不只可以參與並且近距離觀察產業的更迭,趨勢的潮起潮落,更重要的是真實體會到創業的艱辛,或許這就是他之所以能夠很謙虛地看待成功的原因,知道那些是我們可以處理的,那些是我們無法掌握的,因此他說,成功不但沒有公式,也沒有絕對的尺度,他雖然不會故意去反對主流的觀點,卻更願意站在主流對面,去觀察與思考。
      另外,這本「錫蘭式的邂逅」,令人驚艷的提出「偶發力」作為創意發想的來源。英國小說家華爾波在1754年發明了這個詞serendipity,有人翻成錫蘭式邂逅,作者稱它為「偶發力」,在這個十八世紀暢銷英國的童話故事中,錫蘭的三位王子遊訪世界,雖然找不到原本想找的寶物,但在遊歷尋訪過程中卻一直發現原本意想不到的東西,也幫助了許多人,因此這個名詞,也就是本書的書名,意思是沒有預期,意料之外的發現,但是這個意外的發現,作者特別強調,並不是瞎貓碰到死老鼠,或者是醉漢半夜在街口的隨機漫步,它是一個機靈的心智,經過刻意的尋覓,偶然撞到原本毫無預期,一無所知的新發現。
      絕大部份改變世界,造福人群的新發現、新發明都是來自於偶發力,不過偶發力與運氣不同,與凌虛而降的靈感也不同,訓練偶發力的方法,一個是增加邂逅新鮮事物的機率,另外就是要培養一雙慧眼,在眼花撩亂的眾多新鮮事物中,必須能在第一時間洞察出獨特的訊息。偶發力的天敵是來自於過度目標導向,過於清楚的行動準則。偶發機會敲門的時候,你必須願意放下手邊的工作走向門口,然後敞開大門。
      而且創意的產生往往來自於跨界交流,異花授粉。我們為什麼要花大錢到世界知名的大學去就讀?那些課程在網路上也看得到,也可以自己找書來讀啊?原因大概來自於你真的來到大學裏,在課堂上,在宿舍,在餐廳,在校園,可以真實碰觸到許多來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領域的人才,從人與人面對面的交往,這種情境與氛圍,較容易產生影響我們生命的體悟與改變。
      志凱兄與一般企業大師或創業投資業者最大的不同,也是令我最感佩的是,他認為培養創意雖然有技巧與脈胳可尋,但真正的能量來自於生活態度與人生哲學,也就是要尊重多元的價值,重視過程而非結果,因為若是注意力聚焦在結果,就會限制了創意可能探索的方向。最後他再三強調,動機決定創意最終的價值,也就是能否將動機從利己轉向利他。
      的確,動機是否良善在創業初期似乎沒有太大差異,但是企業能否可大可久,是否可以持續吸引傑出人才的投入,利他動機就非常重要,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他所追求的應該不是成功的野心,整天掛念股票、市值有多少,而是為著在宇宙間留下痕跡這種利他的偉大夢想而努力。
      換句話說,真正的創意不是搞怪,不是標新立異,而是來自於對現況的改革,也就是那股想改善世界的熱情。
      希望當大家在瘋文創產業時,不只是把它當做賺錢的商機,而是重新檢視我們起心動念的初衷到底對不對?                  
            正的能量來自於生活態度與人生哲學,也就是要尊重多元的價值,重視過程而非結果,因為若是注意力聚焦在結果,就會限制了創意可能探索的方向。最後他再三強調,動機決定創意最終的價值,也就是能否將動機從利己轉向利他。
      的確,動機是否良善在創業初期似乎沒有太大差異,但是企業能否可大可久,是否可以持續吸引傑出人才的投入,利他動機就非常重要,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他所追求的應該不是成功的野心,整天掛念股票、市值有多少,而是為著在宇宙間留下痕跡這種利他的偉大夢想而努力。
      換句話說,真正的創意不是搞怪,不是標新立異,而是來自於對現況的改革,也就是那股想改善世界的熱情。
      希望當大家在瘋文創產業時,不只是把它當做賺錢的商機,而是重新檢視我們起心動念的初衷到底對不對?
     錫蘭式的邂逅...A寶寫的讀後心得
         Serendipity,英文裡最美的字。它的意思近於「邂逅」,但不同的是,serendipity不限於人與人之間的相遇,serendipity更可以指與智慧、經驗及知識的相遇。舉例來說科學界若缺乏偶發力,不知有多少歷史需要改寫。從最耳熟能詳的牛頓說起,如果不是常坐在蘋果樹下或是蘋果始終沒有從樹上掉下來,萬有引力搞不好還要晚幾十年才被提出。
       Serendipity,也是指一本兼具人文與科學的書「錫蘭式的邂逅」。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可說是serendipity的展現,由創辦創投公司的老闆鄭志凱先生所寫。鄭志凱透過觀察思考,開啓一場與自己、與時代、與我們,蓄勢待發的青年們的深入對話。學校沒教,我們所面對的時代;沒教,我們該為這時代做的準備;沒教,除了追求職業的成功以外,如何在時代的激流裡仍保有自我。我很愛這對閱讀的詮釋「我們一生中或者一天裡,絕大部份的生命時光是為別人而活的,唯獨閱讀這件事是為自己做的!」閱讀,能帶我到遠方。《錫蘭式的邂逅》,將領我至創意無涯……
        書中定義偶發力為無預期、偶然巧得的發現。作者以一個創投者敏銳的觸角,用不同視角、不一樣的觀點,發現並探討社會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事。像是在「冷眼看IP」這篇文章中,作者深入地討論智慧財產權的利與弊,從新聞中的例子切入,帶領我們看智慧財產權的發展始末。
    「跟靈感比較,偶發力比較容易訓練。加強偶發力偶發力有兩個主軸方向,一是增加邂逅新鮮事物的機會;其次要培養一雙慧眼,在眼花撩亂的眾多新鮮事物中,必須能在第一時間洞察出獨特的訊息,即時掌握。」偶發力要如何訓練?我想,除了多接觸不一樣的環境、保有一顆敏銳的心,我想,對於這個階段的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有底子!也就是說,要培養自己的基本內涵與知識,否則有了機會也沒有慧眼視出。       
    「一時找不到答案,並不代表沒有答案,將問題提出來討論,也許就是答案的一部分。」很喜歡書中的這一段話,也正好能呼應現在正在進行的專題寫作過成。我們卡在結論與建議,討論了半天,終究無法提出適合的結論建議。然而,就在近一次的討論時間,我們彼此分享了所有想法,把心中所有疑點提了出來,便慢慢有了頭緒。的確,將問題提出來討論,有許就是答案的一部分。
    Serendipity,增進偶發力的方法也許是關上聊天室,並將電腦關機到現實生活裡深深刻刻地與人面對面交談;也許是泡杯茶真正靜下來,不是為別人而是為了自己,讀一本書以累積自己的「慧眼能力」。
    錫蘭式的邂逅...B寶寫的讀後心得
       這是一本看似難以下咽,實則淺顯易懂,讓我們大開大腦的書。
    「偶發力、文創力、決策力、思考力、趨勢力」一個在創意之都美國矽谷的近距離觀察筆記、一位「創投」家的獨到觀點,「錫蘭式的邂逅」由作者鄭志凱立足於成功、主流的對立面,透過觀察思考,開啓一場與自己、與時代、與我們,蓄勢待發的青年們的深入對話。學校沒教,我們的時代;沒教,我們該為這時代做的準備工作;沒教,除了追求職業的成功以外,如何在時代的激流裡仍保有自我。我很愛這對閱讀的詮釋「我們一生中或者一天裡,絕大部份的生命時光是為別人而活的,唯獨閱讀這件事是為自己做的!」閱讀,能帶我到遠方。
    矇著神秘的國度~錫蘭,一則童話誕生了,三名錫蘭王子踏上未知的壯遊,也踏出了一個驚人的字彙「serendipity」。Serendipity直譯為錫蘭式的邂逅,專指「無預期、意外」的發現,我們或可稱它為「偶發力」。沒有人願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毫無驚喜、意外的生命過程。然而,作者鄭志凱提醒:過度的目標導向、過於清楚的行動準則,雖然是專注的美德,卻是阻礙「偶發力」的天敵。
    「偶發機會敲門的時候,一個人得先聽到,願意放下手邊的工作走向門口,然後敞開大門。」有了底藴、有了時機、也要有「閑」情。在忙碌中,認真的忙,也要認真的「忙裡偷閑」!偶發力之所以不熄,是因為對生活真認但不太嚴肅,專注卻又對突然迸發的人、事、物,感到好奇。
    閱讀「錫蘭式的邂逅」就像經歷了一場密度極高的「偶發力」,以為只是在談創意,卻暗藏如何面對生活的態度;以為只是一本企業投資者才用得上的秘笈,其實是人人用得上的手斧,在激烈演化的現代,「劈」開一道「我該如何投資自己」的思辯之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