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2022年新書《創新有理》自序/程天縱

2022/01/19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科技浪潮衝擊著產業,帶來新的技術和產品、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是科技浪潮對於許多「傳統產業」領域,似乎難以彼此結合。這些領域真的是創新的禁地嗎?我們何不嘗試脫離傳統思考的限制、走出舒適圈,挑戰這些不可動搖的城堡?

編按:本書為預定2022年2月初出版的程天縱老師第六本新書《創新有理:程天縱讓創新遍地開花的心法與實踐》作者自序。相關出版與活動資訊列於文末,歡迎參考。
自從退休後開始輔導新創,至今已經接近10年、輔導超過600家新創公司。在這些新創公司之中,能存活下來的極少,能發展壯大的更是稀少。
如果碰到軟體應用相關的新創,我偶爾會請在美國的大兒子Jerry幫忙看看商業計劃書,給我一點意見;畢竟,這是他的專業領域。
Jerry在看完新創的商業計劃書之後,往往會問我一句:「看不出有什麼特色或差異。你應該問問這家新創:在這個領域裡面已經有許多公司存在,為什麼要多增加他這一家?」
他說的沒錯。我反覆思考之後發現,新創的問題往往就在於創業計劃中:其實沒有任何「創新」,只是讓客戶在眾多現有商家之間增加了一個選擇。
科技領域的新創都已經如此了,更何況是傳統產業的新創?創業失敗率這麼高,究其原因就在於創業者空有「想當老闆的欲望」,卻沒有「創新」作為基礎。
我曾經和許多傳統產業中的創業者交流過這個問題。往往得到的回答就是:「之所以叫做傳統產業,就是很難創新啊。」
但是,傳統產業人士不必回顧過去百年的歷史;只要看過去20年,就會發現,高科技和網路正在快速的改變著這個世界。
在科技浪潮的衝擊下,許多產業在加入科技因素之後,「傳統」和「創新」的界線已經變得相當模糊;如果抬頭看一看,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已經沒有所謂的「傳統產業」了。
這一切的改變,就來自於快速的、不斷的「創新」。
商周出版社給我的第一份新書企劃案,是著重於「創業」、以「創新」為輔;所以他們建議的書名維持了我過去4本書的風格,叫做《程天縱的創業力》。
我否決了這個方案,建議他們重新思考,只以「創新」做為這本書的主題。
既然要創新,就要改變風格,連書名也都要有創意;於是在眾多的建議中,我選擇了我的私人編輯Fred的建議:《創新有理》。

創新的起點:想像力

朱爾.加布里耶.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1828-1905;或譯朱爾.凡爾納)是一位著名的法國小說家、劇作家、詩人。
他以大量著作和突出貢獻,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如果沒有聽過他的名字,那麼應該聽過他的這些著作:《海底兩萬里》、《地心歷險記》、《從地球到月球》、《環遊世界八十天》、《神秘島》、《氣球上的五星期》等等。
由於凡爾納的知識非常豐富,所以他小說中的描述大多有科學根據;當時書中的許多幻想,也都成為後來的技術發明。
我最喜歡他說過的一句話:
但凡人能想像之事,必有人能將其實現。
(anything one man can imagine, other men can make real.)
因此我認為,創新的起點,就源自於豐富的「想像力」。
西方教育注重給予孩子們有趣的問題,然後讓孩子們自己去找答案;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激發了孩子們的想像力。
很不幸的,華人教育大都是建立在既定的問題和標準答案上;因此在教室裡,「問題多的孩子」就成了「問題學生」,對標準答案不信服的學生,往往就成了頑劣學生。
這種在既定框架裡教育出來的學生,想像力就被限制住了;沒有想像力,就無法創新。所以在高科技領域,我們往往不能扮演一個領航者(pioneer),只能夠當個跟隨者(follower)。

創新的目標

2013年9月,我到美國舊金山和矽谷,接連拜訪了幾家創客空間、以及創客成立的新創公司;在這段旅程當中,我了解到「創意」、「發明」、以及「創新」的區別。
「創意」與「發明」的差別,在於「創意」只是一個想法,「發明」則是動手把創意實現。
在參觀位於美國舊金山市區一家名為「Noisebridge」的創客空間時,我注意到角落放著一個垃圾桶,上面的牆上貼著一張海報,寫著大大的一行字:
Please throw your ideas into the garbage tank!
(請把你的點子丟進垃圾桶!)
因為,沒有去「實現」的創意,就是垃圾。
如果真的動手去實現「創意」,而創造一種新的產品、技術、或是工藝,這只能叫做「發明」。
而「創新」則是把「發明」商業化,形成一個新的產業;它不但會帶動一整個供應鏈,而且會創造出一個新的產業生態系統。舉個例子來說,雖然愛迪生發明了燈泡,但創造了照明產業的則是飛利浦和奇異兩家公司。
從「想像力」開始,激發了「創意」、動手做出了新「發明」;加以商業化之後,創造了一個新的「產業」,這就是整個「創新」的過程與結果。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總結:「創新」是以「想像力」為起點,而以成功的「創業」為終點。

第一部分:Metaverse 帶來的新時代

起心動念寫本系列這幾篇文章的原因,來自我大兒子Jerry在2020年初,也就是疫情剛起的時候,決定離開原先的公司,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當時除了已知中年轉業的風險之外,突然疫情爆發、就業市場萎縮,還增加了可能因為找不到工作而失業的風險。
幸運的是,在美國各州開始因應疫情而發佈「就地避難令」(shelter-in-place order)之前,Jerry在舊金山機場附近的Roblox公司找到了新工作。
更沒想到的是,這家500人的小公司,在疫情期間竟然逆勢上漲,2021年3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直接掛牌上市,至今市值已經達到650億美元。
為了讓讀者們了解Roblox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我在2020年6月開始,寫了這系列的文章來分享。
最重要的是,在2020年初時,Roblox的創辦人兼執行長David Baszucki在接受採訪時就說過 :
我們只要專注於為Roblox開發者社群提供工具與資源,使得他們可以開發更大、更複雜、更有真實感的體驗,讓他們的想像成真,我們就可以一起創造一個Metaverse。
(Our focus is to give developers the tools and resources they need to pursue their vision and create larger, more complex, more realistic experiences and collectively build the Metaverse.)
當時大家還不太瞭解、也不太在意Metaverse到底是什麼東西。
但是在2021年10 月 28 日,Facebook正式宣布改名為「Meta」,並表示未來集團目標就是發展「元宇宙」(Metaverse)。一夜之間,Metaverse變成了高科技產業最新潮、最知名的口號。
Roblox的發展歷史可以讓讀者們瞭解,這家成立於2004年的公司經過多次轉型升級,才具備了實現Metaverse的能力。
Jerry前幾天告訴我,Roblox的平台不再只是9到12歲兒童的Metaverse;大企業、大品牌也紛紛入駐Roblox平台,除了建立起自己品牌的虛擬商店之外,還開始銷售限量的虛擬商品,例如Nike的球鞋、LV的包包等等,而且價格比真實世界的實體產品還要貴。
對於Metaverse的瞭解需要想像力;而對於Metaverse所帶來的應用和商機,更加需要不受限制的創意。

第二部分:從製造業的角度看創新

熟悉我文章的讀者都知道,我經常提到「跨界才能創新」,這個看法來自2004年由美籍瑞典裔企業家弗蘭斯.約翰森 (Frans Johansson)撰寫的「梅廸奇效應」(Medici effect)這本書。
這個名詞源自15世紀的義大利。當時在佛羅倫斯經營銀行業的梅迪奇家族,架構了一個有利於各種活動進行的平台,吸引了各行各業的菁英聚集交流;這個平台造成了創意勃發的現象,導致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啟。
因此,約翰森將經由跨界的知識、碰撞所產生的創新,稱為「梅迪奇效應」。
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也養了三千食客,其中不乏有本事之人;可惜孟嘗君是為名聲及私心而收留食客,而且食客俱都是桀驁不馴之人。他們互相瞧不起、更不會有跨界的交流,否則中國也早在戰國時代就有文藝復興了。
這個部分的五篇文章,就是從製造業的角度來看其他產業的創新。
製造業和服務業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差別,因為「服務」也可以是「產品」。
任何產業都需要有產品,也都需要考慮產品如何生產的問題。我在過去寫的文章裡,多有著墨,本書只收錄新寫的五篇文章。
這五篇文章從「共享經濟」談起,接著談「共享辦公室」,都是從製造業的角度來探討這個新的經濟模式。
這幾篇文章發表於2019年10月,沒想到幾個月後就爆發了新冠肺炎疫情,於是工作模式就進入了WFH(在家工作),世界各國的辦公大樓幾乎都處於閑置的狀況下。
透過電腦和網路,「家」不僅僅成為辦公場所,也成為了教室、生日派對、畢業典禮的地點,Metaverse已經悄悄的來臨,而疫情就是促成Metaverse的臨門一腳。
但是,實體世界會消失嗎?這個時候是不是更應該發揮一下「想像力」?
本章節的最後一篇文章,恰好以餐飲業的創新做例子,如果一切都可以虛擬化的話,吃喝一定會是實體世界的最後堡壘。從事餐飲業的讀者們,千萬不要錯過這篇有趣的文章。

第三部分:餐飲業需要改革創新

我之所以選擇餐飲業作為討論的案例,除了因為餐飲業是最有代表性的服務業,幾乎所有人都有過接觸和體驗之外,似乎也是台灣年輕人創業的首選。甚至我自己在過去幾年之中,也輔導了幾家餐飲領域的新創。
如果沒有創新,餐飲業的新創就不會差異化;在投資相對不需要很多、「進入障礙低」的情況下,想創業當老闆的年輕人就會蜂擁而入, 在殺價競爭之後,把餐飲業變成了一個「低報酬」的產業。
由於投資低,相對的也就是「退出障礙低」,於是餐飲業又變成了一種「低風險」的產業。
即使在疫情影響頗大的這兩年,在競爭激烈、不賺錢、甚至虧損的情況下,一看苗頭不對,退出市場的業者也非常多;在有進有出的情況下,業者的總數維持一定,使這個行業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局面。
因此,對於台灣的餐飲業,如果沒有任何改革和創新的話,我可以這八個字「穩定、低報酬、低風險」作為總結。
那麼這樣一個產業,是值得年輕人投入和創業的嗎?於是我寫了五篇文章,深入談一下台灣餐飲業的現況,和需要改革創新、創造新商機的機會。

第四部分:遍地開花的創新

為什麼企業也有生命週期?為什麼大企業最後都會衰退、滅亡?原因眾說紛紜,但是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大企業無法創新」。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創新來自街頭,創新來自長尾」;因此這個章節的第一篇文章,就圍繞著這個主題來展開。
既然創新可以來自街頭、可以來自長尾,當然不僅僅限於產業界,創新可以無所不在!
在高科技和網路的時代,許多人們都誤以為,只有高科技產業才與創新有關;視野寬廣一點的人或許會認為,不分高科技或是傳統產業,不分製造業或是服務業,都需要創新。
如果我們把視野的高度再提升、廣度再擴大,環顧我們生活的環境,工作只是一小部分;難道工作之外的其他領域,就不需要創新嗎?
這個章節的九篇文章,嘗試著帶領讀者走進宗教、政治、民主、政黨、甚至於人生等等;這些存在於我們每天生活中,又如同空氣、陽光、水一樣不受注意的事務,也少有人將它們與創新聯想在一起。

結語

雖然科技浪潮衝擊著產業,帶來新的技術和產品、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是科技浪潮對於這些影響我們生活甚鉅的領域,似乎有著一層厚厚的絕緣體,毫無影響。
這些領域真的是創新的禁地嗎?為什麼我們都如同溫水裡的青蛙,對於這些長久以來缺少改變的領域,都全盤接受,而不去挑戰呢?既然每個人都可以創新,那就讓我們嘗試看看,脫離傳統思考的限制、走出舒適圈,挑戰這些不可動搖的城堡。
台灣彷彿是一個孤島,在大國的矛盾中擔任一顆棋子的角色;甚至有些專家認為,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區域,衝突與戰爭隨時都可能爆發。
我們可以自我安慰說,台積電是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是護國群山;有了它們的存在,台灣就是安全的。這些說法或許是對的,但是仔細想想,這世界上真的有吃不完的祖產嗎?真的有攻不破的城池嗎?
希望閱讀完這本書以後,可以說服讀者們,唯有「遍地開花的創新」,才能夠真正保護台灣。

新書出版資訊

程老師第六本新書《創新有理:程天縱讓創新遍地開花的心法與實踐》
粉絲獨家預購專案:1/19(三)~1/24(一)

獨家預購簽名書

  • 新書預購79折,5本以上成單,本本皆為「程天縱老師簽名書」。
  • 簽名書預購網址:https://pse.is/3ymjbv

4/17《創新有理》新書講座早鳥優惠

  • 早鳥價:講座門票699元、套票999元(講座門票+《創新有理》乙本;原價:講座899元、套票1,199元。
  • 購票網址:https://pse.is/3zfl2a
  • 時間:2022年4月17日(日)14:30-16:30
  • 地點:城邦書房(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41號1樓)
備註1:新書預定於2/12上市,預購簽名書及講座早鳥套票之新書將於上市後7個工作天內到貨。
備註2:新書講座為實體活動,如因疫情關係,政府單位不允許舉辦實體活動,則轉為線上講座(時間不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吐納商業評論
吐納商業評論
專業、深入、提供最佳閱讀體驗的商業評論網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