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少與多,簡單與豐富―《什麼都有,什麼都沒有 Rien Du Tout》繪本導讀

         哲學家尼采曾寫過一段話:「快樂,只需要一點點就可以滿足!最細微的東西,最溫柔的事物,最輕盈的玩意,一隻蜥蜴發出的沙沙聲,一次呼吸,一個眨眼,眼波流轉……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創造了難以比擬的快樂。」
        的確,我們住的房子究竟要多大?我們需要多少的東西才足夠?日本都市空間跟台灣一樣擁擠,但是他們住家再狹窄,也會留出一方小小的庭園,一個與自然生命接觸的場域,而台灣卻往往把陽台推出去,變成室內,甚至想辦法不斷往外加蓋。
        詩人布雷克曾提醒我們:「還要更多!還要更多!這是受苦靈魂的呼喊!」是啊!所謂窮人不是那些擁有很少的人,而是那些欲望很多的人。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創造了許多的東西,而且人類的力量也無遠弗屆,地球上任何可以開發利用的物質也都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一環,所以我們正活在一個物質太過豐盛的時代裏,甚至為了擔心經濟蕭條,各國政府無不以鼓勵消費來確保經濟發展。
        當每一個人都陷入了拼命工作,拼命消費的循環時,其實也逐漸喪失了對生活的感受能力,形成了物質愈豐盛,但是精神和心靈卻愈空虛的現象,換句話說,我們愈富足卻愈不滿足。
        總是覺得,當一個人不斷購物,不斷想擁有更多時,用的其實並不是金錢,而是時間,然而時間就是生命,當我們用生命換來的那些物品,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嗎?
        這些年隨著節能減碳的風潮,簡單生活也似乎形成另一種時尚,因此「少就是多」「簡單就是豐富」也出現在許多人的口中。少與多是相反的意義,簡單與豐富也是相反的概念,為什麼會等於呢?
        這是因為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人的精神注意力是有限的,當一個人的心裏充塞太多東西的時候,其實什麼也就感受不到了,反而是當簡單的時候,我們的心才會活在一個更大的空間中。就像一個吃得很飽的人,對食物就不會有任何興趣一樣,一個沒有感受力的心靈,是無法擁有真實的快樂的。
        當我們擁有的東西少,就會好好去使用它,注視它,跟它產生感情,少反而形成了感受的多,這就是少就是多的原因吧!
        因此,簡單的生活反而是充滿感受的生活,心靈反而會更覺得豐富,這也是簡單就是豐富的真諦
        聖嚴法師說:「我們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卻太多了!」
        泰戈爾說:「一個人擁有什麼,他的限制也就在那裡。當我們追求並擁有許多想要的東西時,或許我們是富裕的;但若能夠不需要它們,這就是力量。」
        總會想起小時候,那個物資很少、人情卻很多的時代,當時的生活雖然清苦,然而快樂滿足總是比憂慮煩惱多,而且大家都過得很安心。
        是否能夠偶爾熄掉燈光、關掉聲音,停掉機器、推掉邀宴?「少」,有的時候是「更多」。根據研究與統計,滿意度最高的活動,往往是去除聲色刺激、花費最少的活動,好比看夕陽、散步、沉思、與好友盡興聊天、溯溪,或是在公園裡做運動。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其實都是免費的。
        只有從聲色徵逐中慢下來,我們才能再看到天空、雲朵、花樹、蝴蝶和路人,再看到真正的生活。
               讓我們在生活中開始有意識的過簡單的生活吧,因為少就是多,簡單就是豐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