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 [2018年春天 澀谷直人]
物品數量更少,生活品質更好。將花費和物質壓到最小程度之後,有些重要的事情才得以看見。
沒有冰箱只在必要的時候,購買必要的用量。不儲存過多的糧食。
光是知道「多少錢就能過日子」就能擺脫「沒來由的經濟恐慌」。
「耐看」比「稀有」更值得購入。
一個人的必需品會隨著內心「無法妥協的部分」,或者身處的環境而改變。最重要的是,你要將「必要的最低限度」鎖定在自己在乎的地方,以及判斷「為什麼選它擔任必需品」的能力。不是堅持「東西愈少愈好」,就是正確的。
「突顯」的重點,應該以自我需求為準,而非他人的目光。
「能夠看見所有物品」是我的極生活特色之一。我告訴自己,只能留下無須遮遮掩掩、就這樣擺放出來也沒關係的物品。
不為了收納而收納,便能養成不增加物品的體質。
儘管價格高,只要能掌握脫手的管道,就結果來說,還是很划算。
不要浪費時間在「消費」,生產,是對抗消費最好的盾牌。
我的生活很簡單,不會亂花錢,也不喜歡亂買東西。我覺得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時間,才能更自由。最根本的問題是,你在買東西的時候,雖然是用金錢交易,然而真正付出的,卻是用來賺錢的「時間」。為了支付帳單或信用卡,你就必須一直工作,最後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將「物品換算成時間」,你才不會被「免費」和「高級」所迷惑。
極簡空間有助於打造「專心致志」的環境,專注於某一點,才能拿出成果。
原本正確的順序是:「需要的時候再來擁有。」可是多數人是「先準備起來放」,完全反其道而行。如果將來我搬到鄉下居住,必須有車生活才方便的話,到時候再去考駕照就行了。
沒有多餘雜念的狀態是極簡生活的最高境地。
其實當時的我只是打工族,收人只有寥寥十幾萬日圓。之所以曾被誤認為錢很多,原因很簡單,純粹是因為「我的東西非常少,所以每一樣的預算變多了」另一方面是,窮人的房間總是堆滿東西。據說,電視劇美術人員,會用連櫃子縫隙都塞滿物的陳設,來表現「貧窮」。相反的,如果是豪宅的怖景,就會減少物品,用大片留白來表現「寬裕」。買東西」錢變少」為了賺錢出賣時間」東西增加,花時間整理、汰舊換新、尋找物品的勞力增加了」花費心力收拾,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房間堆滿物」為了舒壓去購物(惡性循環),這便是窮人房間總是很亂的原因。最後,你將無法從「金錢持續減少,東西持續增加」的深淵掙脫。實際上,我家在宣告破產的時候,也是物品囤積最多的時期。然而,僅僅只是「家徒四壁」,看起來也不會有寬裕的感覺吧。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該在哪裡節省,該在哪裡花錢」。
將「盡量精簡」謹記於心,自然能做到「好選擇和專注」
至於怎樣才能擺脫「選擇的悖論」,說穿了就是:「將選項鎖定在三個。」三選一的時候,正中間的選項最容易被選擇,想必大家都曾聽「松竹梅理論」吧。相反的,如果選擇多於四種,腦袋就會開始混亂,下意識選擇了和以往相同的模式,最糟的是放棄了選擇本身。反正都要減少了,不如就將選項減少到三個,否則一點意義也沒有。
豐富人生的訣竅就在於,選擇「夠用就好」的物品
我的「不麻煩、輕鬆有效法」如下。
整理收拾l減少物品,房間自然不會變亂打掃環境-交給掃地機器人工作勞動,壓低生活開銷,降低必須賺取的金額。就像這樣,將「麻煩事」消除之後,人生才能多出空間集中於「樂事」上頭。.
不提高生活水準,降低滿足的標準,找出自己的「天花板」維持那水準。
自己整理接收到的資訊,經過思考才能成為養分
因為我過去吃過各種苦頭,才能早早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全面做好對策。我覺得這比仰賴生來健康、等到發現時卻已經來不及的人,要幸福多了。
物質有限,經驗無限。無形的經驗比有形的物質更重要。
讓恩惠從「單向回報」昇華成「多向循環」物品、金錢、恩惠,全部都可以「循環再利用」。
明白表達「討厭」是對「喜歡」的尊重。
正因價值觀是多元的,說清楚、講明白,才更顯得重要。
心意是最棒的禮物,光是「想讓對方開心」,就很有價值了
無論物品或人,全然脫離不了利害關係篩選,是為了自己和對方著想。
寄託太少的話,關係過於封閉,很容易就流於權力支配家庭暴力就是典型的例子。親子之間、配偶之間等等,因為只有這段關係可以依賴,就算被打被罵,也無法選擇斷絕來往。另一方面,寄託夠多的話,就能稀釋掉每段關係的濃度,避免過度依賴。哪怕其中一個搞砸了,還是有其寄託可以依靠。
投資界有一個定律是:「想守住資產的話,就分散投資;想進擊的話,就集中投資。」換做人際關係,便是防守大於攻擊。增加「心靈寄託」,是讓人「不再依賴」的唯一方式。
你不需要多餘的東西來襯托你。請一身輕盈、自由地活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