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科技島?現在、立刻從防災開始做起

最近各位是不是常看到火車出軌的消息? 火車出軌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天氣過熱,導致鐵軌變形。特別是近年全球暖化,在南部屏東地區,就算是冬天的中午,鐵軌的溫度也有可能飆高到40度C以上,夏天甚至可以高達60度C;當然,也有可能是鐵軌質量出了問題,或者,如果現在大家還有印象的話,就是如李泰安搞軌的人為破壞。

 

其實,除了,火車出軌,過去在八八風災,也有因為河水大量沖刷泥沙,導致斷橋的狀況。還有因日久失修、歲月侵蝕的管線導致的高雄氣爆,臺塑麥寮的公安事故等。

 

這些災害,離我們都很近。

 

不過我們要思考一件事情:如果災害離我們很近,我們能不能監測、即時分析,甚至是預判、預先控制災害?

 

當然可以。

 

而且,其實我們很早就已經「知道怎麼做了」。

 

過去八八風災時,中華電信因為有架設光纖,所以其實在第一時間,就可以知道哪個橋斷了。事實上,利用光學的特性,光纖能夠偵測溫度、震動、應力變形等各種資訊。除了光纖,像是聲納的技術,也可以用來檢測像是在高雄氣爆中的複雜管線。

 

重點是,我們「知道」怎麼做,但是有沒有開始計畫性、系統性的推動這些新世紀的基礎建設。除此之外,做完之後,誰擁有這些數據,而這些數據又能不能跨部會共享、避免資訊被少數部會當成是「重要資產」囤積而非利用, 這些都是需要統整的當前課題。

 

其實,防災的基礎建設,就是在應付未來的風險。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如果參考政府的公開資訊,國家其實也有把這些課題納入前瞻計畫。不過重點不只在於硬體的鋪設,還有軟體,以及最重要的:權力整合、反應簡化。

 

大家如果在颱風天看新聞,每次災情中心,都有重要官員進駐盯著螢幕。但是這些資訊到底是不是即時、自動的?還是還要經過各地方民眾看到隔壁橋斷了,打電話給110,然後警察局再報給消防局、消防局再報給縣市政府、縣市政府在上報給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最後再顯示在災情中心的大螢幕?

 

會不會中華電信的資料、消防署的資料、還有各官署的資料都各有本位主義,不想整合,所以各報各的,光是要釐清是否有重複的資訊,又要花時間處理?這些事其實都很切身,隨時都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過去這10年,台灣每年都有風災地變,都有人員傷亡,這是已知風險,我們必須要面對。還有,建設這些軟硬體設施的估價概念不複雜。計算一次出軌、橋崩、隧道塌所造成的人員財產損失,然後再精算預防這些災害所要花的代價,馬上就可以知道,該不該做。

 

災害的預防絕對比什麼都要划算。

 

只要能建立完善的國土安全資訊平台,那就是值得肯定的政績,而推動的人,也具備偉大政治家的格局。

 

還有,這些服務都是可以外銷的,做得好,誰說臺灣經驗不能成為一個很有賣點的跨國顧問服務案?

 

非常期待有那一天的到來。

 

寫在颱風來臨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