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要讓所謂「標準」口音阻擋你的世界

失控的「標準」口音   台灣媒體很怪,老是愛從一個人的口音(發音)來判斷其外語好與不好,說句實在話,這非常不智。這不僅不智,還會阻擾國人對外語的喜好。   在台灣,很有趣的,我們都說所謂的「國語」,而這個「國語」,則是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官話打造。國語與台灣既有的漢人語言,包括各種客家語言,以及所謂閩南語各分支,在音韻上都幾乎完全不同,發音差距甚至高於西班牙語之於義大利語。   過去,我們潛意識認為,會說北京話、發音標準的人就是高知識份子,但這個邏輯就像是,你用英文說1+1=2,聽起來比中文講解微積分屌。這種對自己語言沒有自信,對內容沒有注重的概念,深深的烙印在台灣人的心裡。   李登輝前總統的台灣國語,我想很多人都聽過。但是李登輝前總統對漢文、漢學的了解,跟他發音標不標準,應該沒有什麼關係。   說句實在話,什麼才是「標準的口音」?印度高達十億人口,他們的官方語言之一是英文,請問他們的口音不標準嗎?以誰做標準? 新加坡的英語發音也自成一格,這樣有影響到他們的競爭力嗎?

 

作者與印度客戶合影。

 

甚至許多法國人說英文,他們獨特的發音,也深受英語母語的人喜好,請問,什麼叫做標準?光是英、美、澳口音之間就有巨大不同,就是美東、美西、美南、中西部之間也有不同,英國別說倫敦與其他城市口音有巨大落差,連倫敦之中各分區口音都不同,認為英語有所謂「標準口音」,其實就是一大謬誤。

 

溝通的本質在於「內容」

 

不要說是英語,就連我在嘉義用的台語,跟我台中外婆的台語,就十分不同。   過去我在做面板關鍵部材相關業務,打電話給印度客戶約訪時,就得聽懂他們的英文。很多人常說「口音聽不懂」,但我必續說,你在跟人做生意,聽不懂是你家的事。要跟他們的R&D討論,要與他們的採購交涉,重點不是賣弄自己「標準的英語」或者正確無誤的文法,而是清清楚楚釐清規格、價錢、交易方式。   這些事需要透過口語溝通、紙筆溝通、網路上email往返,甚至要畫圖、作圖、用影片、比手畫腳等等的方式。這些「內容」,比什麼樣的形式都更重要。   之前在非洲烏干達養雞,跟當地員工、同僚說英文也是一樣,必須要確保對方理解,慢慢說,說清楚,而不是在那邊賣弄所謂「標準的口音」。 (歡迎參閱我們Koko Farm的網站) https://www.kokofarm.org/ 曾經與一位非常優秀的同事聊天,他說,因為怕說錯、怕講不好,所以不敢開口說英文,因為「發音不好」。這些事情,很大程度的影響到國人對外交涉的勇氣。   過去有一則勵志的格言,內容大該是說,美國人不要笑日本人、或者中國人的口音,因為這代表他們至少會一國以上語言。同樣的,我們不要因口音自卑,也不要因此自傲。許多新住民、新移民,選擇到台灣生活,不管來自東南亞、東北亞、美歐非洲,他們也都在接觸新語言,然到我們也要因為對方說「中文」的方式跟我們不一樣,就要假定人家的能力、知識都在你我之下?   不要把手段當目的   學語言是很有趣的過程,有些時候甚至不需要功利性的去思考它能帶來什麼商業機會,因為學習、運用本身就很有趣味。

 

作者當時的同事(現在的老婆)用非英美口音跟烏干達同事討論養雞事宜。

 

最後,很希望傳達一個簡單的訊息,那就是不要把手段當目的,學習一門語言,重要的是溝通的藝術,把內容傳達的清楚是目的,甚至有些外交、談判場合,把內容不清楚、模糊的傳達,也可以是目的。   如同上面所述,語言從來就不只有一個功用,口音從來也不只有一種標準,所以,不要在那邊口音來、口音去,如果你是業務,打電話過去,說就對了。   如果你是採購,人家打過來,你聽不懂,也不要掛人家電話,搞不好人家料好、貨正、迅速又實在,慢慢聽就對了!   封面圖片來源:陳冠廷提供 內文圖片:陳冠廷提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