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解構神聖羅馬帝國(四):神聖羅馬帝國真的是個不倫不類的「帝國」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不倫不類的神聖羅馬帝國?

 

上集說到,奧托一世在位時期的東法蘭克王國,漸漸演變成一個德意志王國,而且與教廷確立的關係,奠定了今後神聖羅馬帝國的發展。十八世紀時,歐洲正值啟蒙時代,啟蒙思潮的主要代表者伏爾泰(Voltaire)用簡單的幾句評論了神聖羅馬帝國,相信大家也經常聽過:「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又不羅馬,更非帝國。」他認為這個「帝國」不倫不類,皇帝沒有實權,而且是個德意志人主導的封建王國,與古羅馬人風馬牛不相及,這個「帝國」也的確在他那個時代不久後煙消雲散。

 

以這句說話評論及總結神聖羅馬帝國,真的中肯嗎?其實並不然。伏爾泰身處的時代,是個主權國家已經確立、殖民擴張主義蓬勃的時代。他以當代的政治氛圍,去判定神聖羅馬帝國是失敗和荒謬,這顯然是有偏差的。如果要解構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在歐洲是個特別的存在,我們需要理解一下這個「帝國」在它一千年的歷史裡,究竟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而其「帝國」所含的意思,又是怎麼一回事。

 

[caption id="attachment_62043" align="aligncenter" width="664"]

raw-image

伏爾泰。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caption]

什麼是「皇帝」?

 

首先,讓我們說說什麼是「皇帝」。

 

歐洲的「皇帝」跟中國的「皇帝」是非常不同的存在。在中國,皇帝是天子、九五之尊,權力並沒有制約,而且地位至高無上。不過,在歐洲方面則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在本系列的第一篇中提過,要在歐洲當皇帝,他只能當羅馬帝國的皇帝,皇帝這一詞,是與羅馬帝國緊緊扣著的。其他非羅馬帝國的統治者若自稱皇帝,往往需要與羅馬帝國沾上關係。

 

羅馬帝國當年幅員遼闊,全盛時期的領土橫跨歐亞非,被認為是整個歐洲的正朔。如果能當上羅馬帝國皇帝,便等於成了整個歐洲的合法統治者。所以,「皇帝」不是絕對權力的同義詞,反而它是一種稱號,代表著的是地位。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seayu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avatar-img
137會員
53內容數
歐洲史不是國別史,我們不能單獨研究某個歐洲國家的歷史。因為在歐洲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一直都是國家林立的狀態,國家之間的互動是恆常的事,而一個國家的行為,很可能就會直接影響另一些國家的政策、文化和歷史發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eay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不能把這種國王選舉看得太理想。這些有選票的人,大多是在帝國裡少數具有極大勢力的家族裡的人,而且與國王候選人有一定程度的關係。所以,與其說這是一種選舉,不如說是一種談判和商議的機會。這些有力家族之間的微妙角力,透過這種談判緩解了訴諸武力的可能性。
皇帝獲得教皇的加冕而得到統治的合法性,而且得到其加持以明正言順的姿態號令諸侯。教皇則得到皇帝承諾的保護得以捍衛基督教世界及維持教廷在歐洲的獨立性。試想想,如果教廷成為歐洲某個封建領主的附庸,它的權威實必遭到質疑,最後導致整個「統一」的基督教世界分裂,西歐將不再聽令於位於羅馬的教廷指揮。
<p>確定王國東部疆界、吞併教廷所在的北義大利、讓貴族與教會互相牽制、逐步形成德意志民族,奧托一世統治時期的東法蘭克王國,正式變成德意志王國。再加上他的「羅馬人的皇帝」稱號,史家普遍認為,西元962年便是神聖羅馬帝國正式建立的日子。</p>
<p>奇怪了,國王死了,兒子不是應該直接繼承王位嗎?為什麼奧托一世只能繼承公爵之位呢?原來,東法蘭克王國有個異於其他歐洲封建國家的制度-國王不是預設世襲的,而是通過選舉選出來的。</p>
<p>因為卡爾一世開創的先例,前往教廷讓教皇為自己加冕為帝的舉動,無意間形成一種「法統」,成為日後神聖羅馬帝國歷任統治者費盡心力都要完成的儀式。也因為這種法統,使神聖羅馬帝國走上與其他歐洲封建國家不一樣的道路。</p>
<p>伊琳娜成為拜占庭帝國唯一的統治者,她不採用陰性名號的「巴西里沙」,而是陽性名號的「巴西琉斯」,自稱「伊琳娜皇帝」,成為了歐洲史上第一位獨裁女皇,和唯一一個使用男性帝號的女性統治者。</p>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不能把這種國王選舉看得太理想。這些有選票的人,大多是在帝國裡少數具有極大勢力的家族裡的人,而且與國王候選人有一定程度的關係。所以,與其說這是一種選舉,不如說是一種談判和商議的機會。這些有力家族之間的微妙角力,透過這種談判緩解了訴諸武力的可能性。
皇帝獲得教皇的加冕而得到統治的合法性,而且得到其加持以明正言順的姿態號令諸侯。教皇則得到皇帝承諾的保護得以捍衛基督教世界及維持教廷在歐洲的獨立性。試想想,如果教廷成為歐洲某個封建領主的附庸,它的權威實必遭到質疑,最後導致整個「統一」的基督教世界分裂,西歐將不再聽令於位於羅馬的教廷指揮。
<p>確定王國東部疆界、吞併教廷所在的北義大利、讓貴族與教會互相牽制、逐步形成德意志民族,奧托一世統治時期的東法蘭克王國,正式變成德意志王國。再加上他的「羅馬人的皇帝」稱號,史家普遍認為,西元962年便是神聖羅馬帝國正式建立的日子。</p>
<p>奇怪了,國王死了,兒子不是應該直接繼承王位嗎?為什麼奧托一世只能繼承公爵之位呢?原來,東法蘭克王國有個異於其他歐洲封建國家的制度-國王不是預設世襲的,而是通過選舉選出來的。</p>
<p>因為卡爾一世開創的先例,前往教廷讓教皇為自己加冕為帝的舉動,無意間形成一種「法統」,成為日後神聖羅馬帝國歷任統治者費盡心力都要完成的儀式。也因為這種法統,使神聖羅馬帝國走上與其他歐洲封建國家不一樣的道路。</p>
<p>伊琳娜成為拜占庭帝國唯一的統治者,她不採用陰性名號的「巴西里沙」,而是陽性名號的「巴西琉斯」,自稱「伊琳娜皇帝」,成為了歐洲史上第一位獨裁女皇,和唯一一個使用男性帝號的女性統治者。</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想可能有不少人知道,「拜占庭帝國」是後世發明的稱呼。帝國的人從來不叫自己「拜占庭人」,而是繼續叫自己「羅馬人」。 在帝國滅亡後,西歐開始使用「拜占庭」來稱呼這個帝國。早先是有貶意的,恥笑帝國「不知進取、抱殘守缺、繁複無聊」等等。 現代學者雖然繼續使用這個詞彙,但基本上已沒有這樣負面的態度,並且
Thumbnail
羅馬帝國的繼承人選定方式,是相當不明確的。它既不是明白地告訴你家族繼承,也不是真正共和地選賢與能。一切都是各方勢力喬出來的結果。 我認為這是因為,羅馬從共和過渡到帝制的過程,也相當不明確。屋大維之後的統治者,明顯已經與普通的元老不同,但總還要文飾一下,維持共和制度,假裝一切安好,皇帝只是元老之一等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後期與東羅馬帝國早期,帝國起源的羅馬,實際上已經落為一個邊陲城市。 我們再回到這張戴克里先時代的「四帝制」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四個皇帝的首都,都不在羅馬,分別在:特里爾(Trier,於高盧)、米蘭(Milan,於義大利)、色米姆(Sirmium,於伊利里亞)以及尼科米底亞(Nikomed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羅馬帝國一直是共和色彩濃厚的一個「帝國」,而執政官(Consul),這個在共和時代位高權重的職位,到了帝國時代仍得保留,直到東羅馬/拜占庭時期依然存在。只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執政官,已喪失昔日的權威。執政官在一年任期內的主要任務,是主持各項大型競技、慶典、娛樂活動,並且施捨給人民金錢與禮物。 看起來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想可能有不少人知道,「拜占庭帝國」是後世發明的稱呼。帝國的人從來不叫自己「拜占庭人」,而是繼續叫自己「羅馬人」。 在帝國滅亡後,西歐開始使用「拜占庭」來稱呼這個帝國。早先是有貶意的,恥笑帝國「不知進取、抱殘守缺、繁複無聊」等等。 現代學者雖然繼續使用這個詞彙,但基本上已沒有這樣負面的態度,並且
Thumbnail
羅馬帝國的繼承人選定方式,是相當不明確的。它既不是明白地告訴你家族繼承,也不是真正共和地選賢與能。一切都是各方勢力喬出來的結果。 我認為這是因為,羅馬從共和過渡到帝制的過程,也相當不明確。屋大維之後的統治者,明顯已經與普通的元老不同,但總還要文飾一下,維持共和制度,假裝一切安好,皇帝只是元老之一等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後期與東羅馬帝國早期,帝國起源的羅馬,實際上已經落為一個邊陲城市。 我們再回到這張戴克里先時代的「四帝制」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四個皇帝的首都,都不在羅馬,分別在:特里爾(Trier,於高盧)、米蘭(Milan,於義大利)、色米姆(Sirmium,於伊利里亞)以及尼科米底亞(Nikomed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羅馬帝國一直是共和色彩濃厚的一個「帝國」,而執政官(Consul),這個在共和時代位高權重的職位,到了帝國時代仍得保留,直到東羅馬/拜占庭時期依然存在。只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執政官,已喪失昔日的權威。執政官在一年任期內的主要任務,是主持各項大型競技、慶典、娛樂活動,並且施捨給人民金錢與禮物。 看起來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