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3/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選完以後坦白說:關鍵一席和民主運動

選完我就坦白說,甚麼叫「關鍵一席」?先不論DQ,關鍵一席的意義就是有足夠十七席去阻止議案通過,這前提是甚麼?
「那十七席投的票完全一樣。」

關鍵一席的真相:一席就能架空你

只要十七席裡有一票不一致,只有十六席團結也照樣失手,而政府只要收買十七席任何一席就行了,那才是關鍵一席。你以為這是用一席之差擋住議案,真相是,對方只要一席就能架空你。然後你看看這十七席有多少席是民主黨?但你可以想像,他們的鐵票也很鐵,這些議席未來大多保得住。
你以為差一席,實際上可能是差四五甚至六七席,你失守的原因不是因為議席數量不夠,而是有一個大到不能忽視的團塊失去了守護機能。你以為是細菌感染,實際上是免疫系統失能。
當議員譴責抗爭者,反映的不是他們不道德、沒義氣,而是更可怕的:他們和他們的圈子、團隊,已無法理解現在的香港,甚至覺得現在環境很不錯,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去抗爭。他們不覺得需要,是因為感受不到;也不要想用選票懲罰他們,他們被鐵票保護得很好,才會這麼安逸。
香港的民主運動,培養了這麼多的鐵票,但這些鐵票最終也只是變成了少數過氣政治明星的私產,而不是民主與香港的公產。你是動不了這塊的。這個保護穿了,政府是次要的原因,九十年代伊始的民主運動腐朽才是主要原因。司徒華的領導掩飾了那腐敗,他死後就全部展現。
還能拉布的時代,進立法會尚且說是為了拉布,現在議席只能投票,大家就省省吧。如果是講錢,為何是自己落袋?
別人在選舉我就不說,選完我說,是想告訴大家,沒了那一席沒甚麼大不了,因為打從一開始四席全取都一樣不能擋住甚麼。就別浪費時間找戰犯了吧?我一再說過,民主運動並不是只有議會選舉。

在沒有民主的香港,你才需要爭取民主

評論家李怡在選後也發文,對民主派提出忠告。李怡在民主道路上走了五十年,就只是把民主和公義看得比選舉重要,而一堆人自稱民主,實際上眼界就只有那些議席。
坦白說一席皆無,香港的民主運動都不會消失,從來爭取民主都不需要議席,就算要錢也不是只有議席這來源,全部 DQ 反而更讓你清楚自己在爭取甚麼。李怡在七十年代時可沒甚麼直選議席,也一樣追求民主,他自然不覺得議席必要,是他之後的新生代習慣了才依賴,才會以為生死在於議席。
沒有議席、不能選舉,只會令投機選舉的人放棄。對爭取民主的人來說,議席從來是 optional。在沒有民主的香港,你才需要爭取民主吧?這些議席本來就是虛幻,他們因為粉飾政府而存在,你本來就該預期他們突然有一天全部消失,那你還是要繼續走下去的。
要錢的話,就是過去廿年從議席中累積的資源了。有廿年你去累積,最後都一場空,能怪誰?選舉就是為下次選舉,當沒得選時會怎樣?這不是早該想到的問題?選舉可吸引某些投機者壯大民主運動聲勢,但沒了,他們也自然會退出,另謀生路。
真的追求民主的人,並不會在 2016 年接受有人參選權被架空。可怕的不是政府的打壓,可怕的是當年照妖鏡反映的真相,我們的民主運動被灌水的程度令人突兀,這是一個連捍衛香港人平等參選權都做不到的「運動」。
團結?為爭取民主才能團結,為民主而選舉才可能團結。為了選舉連政綱都放棄,為了議席到處批鬥人,誰會為這種目光如豆的政治團結。

正常的政治,「本土」根本不是問題

在司徒華死後,民主派先為自己裝回一個腦袋再說吧。現在的民主運動是 DQ 時叫市民當啦啦隊去支援律師笑住紮營,見一步行一步有得選就草率成軍,未來怎做的答案就只有「累積民怨」,議員和支持者動不動就譴責市民,議員籌錢選舉但薪金全部自己袋,五席選舉六條名單,同一個黨投票都不能統一?沒有章法沒有領導,感性驅動理性放棄,不就是崩潰狀態有待掃蕩的殘軍。
下面幾段話是我兩年前就寫的。如果香港最後能形成兩黨政治的話,那不會是「建制泛民」,也不會是「建制本土」,也不會是「泛民本土」,只會是左右翼。
一個正常的議會,如果有兩極,他的兩極不應該是出賣這個社會與否,也不應該是民主與否這種其實根本不應該爭論的低能問題。 而是根據情況,令社會的資源偏重於特化發展(右翼)與平等發展(左翼)。
「親政府」不是一個立場,因為政府是政黨組成的,而不會存在著一個可以沒有執政黨控制的政府,而政府控制一個政黨去支持自己也是不知所謂。
至於那種會把整個庫房都拿給外人用的,那根本不是政黨,而單純是外國勢力的買辦。而在資源使用上,本地優先單純是常識,能收容當然外來人口是看有多少額外的資源。外來移民對於社會來說是一種投資,但他怎樣也不可能及得上保住目前的文化和人口重要的。
看清這些,或許香港才是真正在追求民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