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兩個國家統一,是否一定1+1>2?

最近在PTT八卦板,有個話題引起不少人討論。一位鄉民說他認識的日本人朋友,認為日本和臺灣互補性高,兩國「統一」的話,會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1+1>2。但這是統一的必然結果嗎?
所謂統一,就是列入同一個體制下,接受該體制的權利和義務,特別是限制。換句話說,如果兩個國家統一,則通常會使某國的限制,延伸至另一國。
臺灣與日本「統一」的遺跡之一,高士神社鳥居。(攝影:劉其昌)
把結論說在前頭:兩個難以合作的體制,統一只是為了令一個體制可以強制另一體制做事。而兩個體制若能互相信任,合作無間,反而比統一更好。

並不是越大越統一越好

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限制,日本也不例外,日本的原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他曾襲擊過美國。即使今天和平而民主化,那個原罪還是不會完全消失。
對現在的日本有個形容,叫「戰後時代」,二戰之後的日本,就算強大,卻因為背負著過去而只能是個不完整的國家。之前有和平憲法,限制了日本的軍事發展,日本被限制不能擁有很多種類的武器,例如航空母艦,轟炸機,不能徵兵等,那是因為日本的潛力太大,美國不太敢放鬆控制,即使是盟友也沒辦法。現實世界無論再友好,現實主義的國際關係,還是建立在層層提防上。更不要說日本軍事上的強大,會引起韓國的猜忌。
相對而言,臺灣就沒有這樣的限制,臺灣相比起任何國家,都比較沒有「原罪」,因為臺灣長期而言都是被侵略者而不是侵略者,軍力長期都僅夠自保,而不能對鄰居構成威脅。換句話說,就這地區來說,臺灣是少數發展軍事最不會引起問題的國家,最有意見的也只有中國而已。
因此,一個願意與日本的合作的臺灣,比起成為日本國的臺灣邦,其實對日本更有利。況且,先不論如何運作,臺日真的統一,必然會被中國以「大日本帝國再興」的理由,去拉攏南韓,引起骨牌效應。
地緣政治講的是平衡。而不是越大越統一越好,適當的距離就像國家的三權分立一樣,它某程度上是加強了穩定性。當初之所以要支持、創造「亞洲四小龍」,也就是新加坡、南韓、臺灣和香港,本來就是為了在中日二強當中創造一些小國屏障,隔開他們的直接衝突。同時也使日本不用再考慮向東南亞發展,改由美國守護南海的資源貿易,這也是冷戰時期和平的一個重要架構,隨便取消這種距離的結果,就是重新導向新的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時,因臺北大空襲遭到美軍轟炸的臺灣總督府。

「統一」會使國家間的互補性消失

而且一旦發生防禦性的戰爭,兩個國家的存在是有用的。舉個比較簡單的做法,例如中臺開戰,日本不一定要直接介入,也可以將海上自衛隊大規模移到臺灣東部外的日本海域,以人道任務的名義,負責護送民間船對臺灣做補給,而且那戰力也可能隨時介入戰爭時。
日本和臺灣是兩個國家時,中國就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是否向海上自衛隊主動開火?這會引致的國際政治問題很巨大,但如果任由日本在東部補給臺灣,勢必令拿下臺灣變得困難很多。
臺日的互補性,正是因為他們是不同的國家,如果變成同一個國家,那種互補性就會消失。今天日本不用為臺灣做的事情負責,限制日本的事也限不了臺灣,倒過來說臺灣也一樣。還有很多用途,例如由誰負責僱用傭兵。就像公司一樣,兩個獨立互不持股的法人互相合作,往往比起一間公司更好。
我建議鄉民可以這樣解釋給他的日本朋友聽,臺灣如果能和日本友好合作,不統一其實才是1+1>2。


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並不介意觸及一些可能你們覺得很敏感的問題,例如臺灣為何不是獨立國家呢?如何穩固中港臺的人的基本人權?要如何面對中國那不可定的未來,會帶來經濟、政治和主權上的種種疑問?</p>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