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3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這條路的名字叫希望》由衷的…

電影原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某地名馬卡拉
遙遙大道,上路的是希望還是絕望?
  世界很大,但主宰國際與主要消息的一般都是我們熟悉能上得了檯面,叫得出名堂的大國,許多國際大小事,一般也都以這些國家的生活與文化為主,這也說明了一點,我們口中所說的國際化也許並不全面,而是依附在這些強勢主體文化下所展現給我們的東西。紀錄電影《這條路的名字叫希望》以華人或亞洲地區較為不熟悉的國度,為於非洲大陸剛果民主共和國中馬卡拉的一戶賣炭人家生活紀實片,敘述非洲國度貧困結構,無論如何努力卻永不翻身的社會結構,偏遠鄉村的人沒有選擇的權利,貧窮像是他們世代的遺產,如此殘酷的環境,還能談所謂的「生命價值」嗎?
家住偏鄉的工人,得為了家庭工作寄望脫離貧窮
  「剛果民主共和國」是一個我們生活中很少會提到,也不曾了解的國度。但實際上這個國家是非洲第二大國,也是世界裡最多使用法與的人口。而就像許多國家必經之路相同,剛果的國家之路也是一路坎坷。從過去被比利時屬統治的剛果殖民地到剛果民族運動崛起、後經獨裁者蒙博托政權、和最慘烈的非洲版世界大戰「剛果政權內戰」,讓死傷達到四百五十多萬人,流離失所被迫流亡的人民也一百多萬人,被國際認為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最慘烈的戰事。
  剛果共和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鈷礦、銅和工業鑽石產地,擁有世界近七成的礦產,不難想像為何過去歐洲等地想要佔有這片非洲國度,如今也是如此,但也造成過度依賴採礦業,各種強盜走私、財團霸佔礦場等,造成其地民生與社會制度低落。紀錄片《這條路的名字叫希望》中主要拍攝的馬卡拉一戶人家正是這些人民其中一角的社會寫照,在即使你讀書也不能翻轉的不平衡結構下,依舊生活於此的剛果人,只為了賺取更多金錢而踏上名為「希望」的道路。
踏上漫長的道路到城市,獲取的是希望還是絕望?
  電影剪輯的方式像是劇情電影,但在這裡貧窮的很戲劇化。有妻小的二十八歲賣炭男子,透過一包包手工木炭堆上腳踏車踏上需要不知幾個白晝黑夜才能到達城市的柏油馬路,去找尋可以為家新增一些些所求的「希望」。紀錄片中忠實的呈現這路途中男子遭遇到的困境與城市中販售所經歷的狀況,從這裡可以看見剛果地方混亂社會與通貨膨脹的狀況,甚至見到一角該地宗教信仰的狀況劇,與市集和路途中晚間少見旅者們的熱鬧群聚。
  雖然剛果的官方語言是法語,但以班圖語系為母語的人口佔約八成,雖對話不多,但從電影中也可以聽到市集中交錯著人們不同的口音,《這條路的名字叫希望》導演長期拍攝紀錄電影,並有不少以剛果和非洲人為主題的紀錄電影,如交織於中國土地上新非洲人紀錄電影:《我是新來的》、《塵埃帝國》等,讓人可以看見剛果與非洲各地於世界上是需要被看見的一群,來自第三世界需要被看見「希望」的人群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所有文章皆無業配,每天五分鐘了解一部作品。部落格:https://reurl.cc/9GoDZO 出版作:《營長的除靈方法》、《三三五日軍中手札》、《七三七日同居手扎》、《少年仔》、《軍中輔導》、、《父親的情色錄影帶》等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