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前,緬甸經歷長達50年的軍政府獨裁統治,那是一個完全談不上新聞自由的年代,報章雜誌都受到嚴格控管,不符合當局利益的內容,不是被人用粗黑筆塗掉,就是乾脆剪成空窗。外國媒體除了中國的新華社外,一概不准在緬甸駐點,各大通訊社只能聘雇當地的媒體從業人員幫忙發稿,重大事件發生時,則派記者以各種名目,冒著被逮捕的危險前往做非法採訪。 2012年3月,緬甸由軍政府轉為文人政府,雖然包括總統登盛以降,新政府要員幾乎全為軍人換穿西裝,但至少名義上已告別軍政府統治,並且在當年4月破天荒首度開放國際媒體前往採訪國會補選。 2015年11月,翁山蘇姬所領導的緬甸「全國民主聯盟」(全民盟)在國會大選中贏得壓倒性勝利而於次年開始執政。這是近60年來真正的民選文人政府,所有的人都認為緬甸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紀元,以往對新聞自由的種種壓制都將不復再現。 但真實的狀況是否如此呢? 政治行動團體「緬甸自由表達」及其夥伴組織在今年1月至4月間對200名緬甸新聞記者做了訪談,並在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當天發表報告,指出近半受訪者認為他們現在所享有的新聞自由比一年前還要少,「新聞記者對於政府沒有兌現競選諾言增進新聞自由,都表示非常沮喪」。 至於政府在保衛新聞自由方面的表現,79%的受訪記者表示政府表現得「差」或「非常差」。「路透社」記者就這份報告的結果詢問緬甸政府發言人兆泰,結果兆泰推給訊息部。「路透社」記者接著聯繫了三位訊息部官員,但都不得要領,又被推給其他官員。 前述報告發表之前,位在巴黎的「無國界記者」組織已經在每年發佈的新聞自由指標報告中,將緬甸往後挪了6個位置;在180個國家中佔第137位。主要的原因就是緬甸利用司法對付記者,同時限制媒體記者進入有衝突發生的地區。 去年12月12日,緬甸啟用殖民時期的官方機密法逮捕並拘押了兩名「路透社」記者——今年32歲的瓦隆以及28歲的喬梭歐,兩人被控以據有國家機密文件,面臨最高達14年刑期。不過在日前庭審時,當初負責逮捕他們的一位警員指稱,他是接到命令設下陷阱,誘使前述兩名記者接受文件後立即予以逮捕。 瓦隆及喬梭歐兩人負責調查報導緬甸軍方殺害十名羅興亞人的案件。 另一位被捕但已於去年9月獲釋的記者拉維溫表示,他本來是流亡在外的緬甸民主之聲記者,長年待在泰國北部鄰近緬甸地區進行報導,但在2012年11月響應登盛的號召,和許多一樣流亡在海外的媒體記者回國,就是對當時計畫對外開放的緬甸政府有所期待,「當時登盛指出,在他所要進行的民主改革中,媒體是不可或缺的第四權」。 2016年,「全民盟」政府上台,拉維溫更是興奮莫名,認定新聞自由的春天終於要到了,哪裡曉得卻被捕了。拉維溫表示,他是專門報導衝突事件的記者,去過克欽邦、撣邦、若開邦等衝突地區許多次,從來未遇到任何問題,和各衝突地區的軍人也都相處得很好,卻沒想到自己會在「全民盟」政府上台後被捕。 拉維溫在北撣邦的錫袍被關了兩個月零六天,罪名是「與反叛團體接觸」。 拉維溫也指出,現在的情況是,只要我們(媒體記者)對軍隊、政府做出批評,就會被視作「麻煩製造者」,「『全民盟』是個很不能接受媒體批評的政黨,因此在現時的新政府之下,媒體記者的聲音是很微弱的」。 拉維溫認為,緬甸憲法賦予軍隊很大、幾乎已到為所欲為程度的權力,而軍方在不願意讓「全民盟」政府獨佔推動改革令譽的情況下,就藉著逮捕記者來顯示自己仍然大權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