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6|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困在光陰中的男人-【高壓行動】

映畢。我的大腦沉默。我的備用大腦也沉默。所以我下了個符合自己心情的標題(?)
有鑑於資訊量爆炸,快到黑暗中我的筆再也跟不上我的腦,我的腦也跟不上電影的節奏。乾脆筆記本一闔,專心掉進電影的氛圍裡。
對於中東情勢有興趣甚至有研究的人值得一看。眾多國家、宗教、權力利益糾葛,如果沒有先備知識也沒關係,讓我腦洞大開,提出幾個問題供你觀影前參考:
1. 這部電影在說什麼?
2. 核心人物是誰?
3. 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底下有雷。電到有點痛。
這部電影在說什麼?
十年前,男主角梅森為美國駐貝魯特的外交官。在一場宴會中,恐怖分子衝進突襲,他的妻子被意外槍殺,養子卡林被帶走。事發後,梅森立馬回到美國,像洩了氣的皮球再被踢兩腳,死氣沉沉的擔任地方調解員,每天用酒精壓制停息不了的悲傷。
十年後,他被要求回去貝魯特開一場講座,事實上是好友被綁架,被恐怖分子指定來進行談判。一到談判現場,發現恐怖分子竟然是自己的養子卡林,接著被要求用卡林的恐怖分子哥哥贖回好友。
前半部劇情大致上是這樣,中間推理與槍戰請保持清醒的腦袋。這篇文章要探討的是電影中沒說到,但真正的重要議題──何以促成這次的綁架案?
核心人物是誰?
很明顯的,我的介紹裡只有提到兩個人名。男主角梅森和其養子卡林
梅森原本是個家庭美滿、能言善道、圓滑、聰明的角色,有他在任何場面都能控制。但在案發後,一切似乎超出他的預期,在與恐怖份子對峙中,發揮不了任何談判技巧只能懇求,但妻子最後仍意外地被射殺。所以案發後迅速逃離了傷心之地。他用酒精麻痺自己,靈魂從此停留在十年前的光陰裡。這是常見的自我壓制行為,否則一想起當晚的畫面,那股悲痛會重新洶湧而上。
卡林則是被梅森收養的兒子,來到有錢有權的人家,全能的爸爸、美貌的媽媽,自己也即將進入好學校。一個原本無依無靠的孩童有了避風港,也許對未來有了美好的憧憬,也許是出生在中東戰亂地區的卡林從沒想過的。
但在當晚突然被問到哥哥的事情,從表情看來他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不能說哥哥的事情,接著自己就被恐怖分子劫走。
一夕之間,媽媽死了,爸爸跑了。
家毀了。
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我是恐怖分子嗎?那天我不是,至少那天晚上我還不是。隔天早上才是。」十年後,卡林語帶憤恨地對著梅森說。
原來,困在十年前光陰裡頭的不只是梅森,卡林也是。我們應該這麼說,對於身為孩童的卡林更是。
恐怖事件後,受創者若沒有得到適當的照料與安撫,他會被孤單感襲遍全身,覺得自己被拋棄了。尤其在孩童階段發生的創傷,會持續扭曲他的人格。他得透過一切心理資源來防衛仍有可能受到的威脅,那是他保護自己的方式。破壞性的力量就是其一。心理學家茱蒂絲‧赫曼提到,心理創傷的核心經驗是權能喪失(disempowerment)與失去連結(disconnection) 〔1〕。換句話說,就是感覺自己什麼都做不了,並且與整個現實世界斷了關係。就像漂浮在時光的真空中,動彈不得。而在卡林所處的環境中,正好有現實的軍火資源可供提煉出心靈中欲保護自己的暴力元素,能讓他「做點什麼」(奪回權力與連結同伴)。於是,他成了所謂的「恐怖份子」。
如果十年前的晚上加上一幕卡林的畫面,那也許是他縮躲在牆角,低頭默想著:「爸爸會來救我,爸爸會來救我,爸爸會救我出去的。」
但沒想到身為爸爸的梅森自顧不暇,直到隔天早上卡林得知爸爸跑了。一瞬間,他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全然斷裂,重新變回被拋棄的孤兒。
全能的爸爸竟然拋棄自己了,還有什麼好留戀的?對了,還有哥哥。或許小小的心靈發起這樣的毒誓:「我要找哥哥,唯一的親人哥哥,用盡任何手段也要找到他。」
一個人得找到與世界的連結,否則他是活不下去的。
對梅森與卡林都是。
因此當梅森被找回貝魯特時,他明顯知道那不單純是個演講,他仍留戀那裡,他的靈魂還在那裡,就像他一幕一幕閃現的畫面、以及回到斷垣殘壁的「家」懷舊。強烈的悲傷底下,壓抑著深藍色的思念。酒精欲掩蓋的不只是傷痛,更是懷念當地的生活、當初的家人、以及巧妙斡旋多方的談判工作。
而卡林除了尋找哥哥,或許還有他對爸爸的離去既失望、傷心、又憤怒,在潛意識中也懷著:期待再次見到全能的爸爸,這是與爸爸團聚的機會,也是向爸爸展示拋棄自己的報復。
到頭來,「關係」才是一切的重點。假如沒有那場宴會意外,卡林在梅森為首的外交官家中長大,他還會是今天的恐怖份子嗎?假如梅森能夠有人支持,共同面對遭逢的苦難,他會不會就有力量處理自己的悲傷,而不是只能與酒精作伴?假如梅森在意外發生後,仍積極尋找卡林,讓卡林知道戰亂中仍有人不顧一切地尋找自己,他會不會和今天有那麼一點點不同呢?
好多的假如,溢滿的懊悔。
假如我們都能替身邊人多想一點,不只是利害關係,這個世界會不會溫暖一些?
更多文章,歡迎至臉書逛逛: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參考資料:
〔1〕Herman, J. L. (2018). 施宏達, 陳文琪, 向淑容(譯)《從創傷到復原》。台北:左岸文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諮商心理師,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諮商、諮詢|探究強迫症、焦慮憂鬱、感情困擾、原生家庭議題等。種種向內尋回自我的可能中,讓我們共同發掘,你心底渴望的生活模式,找回生命的真實與自由,以及腦袋的主控權。最新著作:《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梳理你的原生家庭,走出鬼打牆的愛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