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大量轉載文化」來改變媒體體質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台灣的網路媒體產業要能健全發展,除了常見的資金充裕啦、企業體質健全啦、引進編輯人才啦等等,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要拋棄文章交換、盜用稿件之類的「大量轉載文化」。

 
當然,以目前的風氣、網路的便利性、以及普遍以流量獲利的商業模式,要普遍性的改變這個狀況是不太可能的。
然而退一百步說,如果多數媒體(包括大眾媒體、垂直媒體、或是自媒體)都不賺錢、或是只能靠相對少的流量來賺取微薄的便當錢,那麼反向思考一下也不是壞事,大不了跟現在一樣而已。

大量轉載文章造成的現象

先撇開盜用的問題不談。目前這種文化盛行的結果,就是經常可以看到:
  • 同一篇文章在A、B、C、甚至更多媒體上都可以看到;尤其是比較紅的、或是文章點閱率高作者的文章。
  • 因為各家都希望文章看起來「不同」、或是嫌原標題不夠吸引人,於是就改標題、改中小標等等。如果編輯的文字功力夠,還可以為文章錦上添花;但如果不夠,一個糟糕農場標毀了一篇文章、甚至為作者帶來麻煩的狀況也並不罕見。
  • 一般來說,媒體使用這種轉載文章都沒有稿費預算;作者並不會因為被轉載三次就拿到三倍稿費(一次都拿不到也是正常現象),而且文章往往出現在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
  • 在大量轉載文章的媒體中,編輯的工作往往是在網路上掃描「合作媒體」(很多標榜「被合作」的媒體其實只是「轉文來源」)、或是個別作者的文章,然後要求免費轉載,而非管控或提升文章品質。簡單的說,就是「有就好」。

轉載文章的問題

這種來源的文章固然可以增加每日刊登量(理論上也增加全站點閱數);但無論品質好壞,都會:
  1. 讓媒體經營者錯估內容取得成本;
  2. 無法從內容屬性建立獨特品牌形象;
  3. 讀者缺乏黏性與品牌忠誠度;
  4. 因為內容重複度高,很難採用收費閱讀的商業模式;
  5. 只能靠操作手法來把點閱數拱大,無法以品質來競爭;
  6. 因為這類媒體文章量大、洗版速度也快,編輯不會花太多時間整理校對、或是管控內容的瑕疵(例如筆誤、引用資料不正確、論點矛盾等等);雖然作者的文章理論上被更多人看到了,但這樣的形態對於作者自我經營品牌並不一定有幫助;
  7. 讀者往往不知道文章是哪裡來的、作者或譯者是誰,媒體也無法藉由刊登稿件與作者建立長久關係。
誠然交換一下文章可以讓大家都有稿子登(尤其是幾乎沒有自產和論述能力的大眾媒體),有稿子登多少可以帶點流量來賣廣告,但如果辦媒體的目的只是「大家都有稿子登」、或是有流量可以賣錢,那又何必做媒體呢?

理想狀況

在我的理想中(當然只是理論上而已,要實現很難;但至少有興趣的人或媒體,可以往這個方向思考看看),除了純粹的聚合媒體之外,媒體彼此不要再交換文章,盡可能自產或邀稿。
或者講得直白些,讓沒有能力產出內容、也沒有合理經營模式的媒體倒一倒;讓提供好稿費、有好編輯、形象可靠,能邀到高品質獨家稿件的媒體生存下來,以內容彼此良性競爭。
岔題一下:「倒一倒」這個說法是有點直白。但就跟任何產業的企業或新創一樣,除非有政策任務(例如遊戲媒體搭配遊戲商品)、金主純支持、非媒體目的(機構傳聲筒之類)、或是志在資本市場遊戲等等,在一般的環境下「讓沒有能力賺到錢的XX倒吧」應該是正常現象。

尤其是對於誤認為「內容不都是免費拿就有嗎」的經營者而言,這並不算特別殘酷,只是現實。

當然,實際上的商業環境是更複雜的,沒能力賺到錢的不一定會倒,能賺點錢的也不一定能生存;但我可以確定的是,目前的現實媒體環境並不健康。
同時,讓作者獲得應有的報酬、讓媒體品牌、內容編撰、編輯、行銷企劃等單位,都有發揮能力、成為競爭勝敗決定因素的空間,也讓廣告主選擇適合自己產品和調性的媒體,來精準投放廣告。
當然這只是幻想而已,頂多只能在能力範圍之內自己實踐。
也因為如此,要交換文章的、或是來乞丐的媒體就別找我了(但歡迎付費授權);也不用跟我說「幫你打流量」這一套,流量現在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

後記

先前在Facebook貼出上面這篇文字的簡單版時,有朋友認為上述的說法是「傳統媒體思維」。
或許形式上來說,確實有點走回傳統媒體的幾個特性:
  • 品牌明顯(幾大報、某週刊等等);
  • 內容區隔明顯(基本上不會在X日報看到跟Y時報同樣的文章);
  • 能產出採訪或評論的主筆/記者/編輯是基本配備;
  • 以編輯信賴度和合理稿費維繫與作者之間的關係。
然而我想說的是,我的出發點並不是要大家「走回頭路」,而是從商業角度思考(雖然可能現在來說是「非主流」),當一家媒體走進流量死胡同,到後來只能靠接標案、辦活動、賣東西來賺錢的時候,還有什麼合理的、不需要大幅度組織變革、而且可以長遠經營的方式來轉型。
換言之,我認為以異質的、獨特的、專注的內容來經營媒體,才是擺脫點閱率泥淖的方法(或許實際上並不是,但不同的觀點可以討論)。
而這樣的商業思維,並不是沒有可以向過去借鏡的地方。網路內容極低的尋獲與閱讀成本、以及複製的便利性,以及過去十幾年來網路圈對UGC(用戶貢獻內容)認知的過度擴張,導致了媒體對於內容和獲利的來源單一化(內容和獲利都是UGC就好),更弱化了本身的內容控管、議題操作、以及廣告行銷能力。
當然,如果是現在就已經坐擁龐大流量、業外生意做得盤滿缽滿,而且過去和往後都不擔心流量、稿源、內容品質的媒體,可以不用理會我的說法沒關係。
長久之後,這樣的模式變成了一種糖衣毒藥:文章少了不行、沒有流量不行、讀者不點廣告不行(所以我們有了各種各樣阻礙閱讀的廣告形式),至於前面提到的品質、瑕疵、矛盾、亂下標等問題,在這樣的模式下都不重要,而且還越陷越深。
要再次強調的是,在網路和外界環境因素不變的前提下,媒體圈不會再回到紙本時代;而前面提到的種種問題和討論,也不是唯一的解法。
但如果有垂直領域(汽車、動漫、科技等等)媒體、以及注重內容品質的主流媒體願意開始參考這樣的方向、做些適度的調整,或許我們就有機會看到一些進步和改變。
換個科技圈的例子來說好了:每一家基本上都差不多的白牌手機,跟深入客製研發差異化的品牌手機,在獲利與競爭力上的差異。或許這個例子不夠貼切,但我想後者並不是「傳統思維」。
至於改變之後一定就會比較賺錢嗎?我還不知道,但長期來說我是樂觀的,最差也不過就跟現在一樣而已;但是對讀者來說,至少不會再到處看到同一篇文章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84會員
258內容數
生涯橫跨科技、出版、行銷顧問業;曾創立過多家數位媒體,並擔任雜誌總編輯與社長。專注商管、網路、科技、語言、軍事等領域;曾任教大學中文系,並擔任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目前為企業與新創公司媒體策略、產品行銷、語言應用顧問,提供品牌再造與中英文文案教學等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傅瑞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在前面一篇文章〈技術譯者的基本功〉中提到,技術譯者必須做的一件事情,是回頭把一些基本知識溫習一下,而不一定要在網上急著找答案。
今天跟某位文章作者聊了一下,談到有些人的文章雖然內容好,但卻有點「難讀」的原因;在討論中提到了一些文字內容的組織方式,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
前一篇寫到企業文件的「科技專業度」問題,其實還沒有講完;「編輯專業度」屬於另外一個角度的問題,所以放到這篇來寫。
我們往往可以從一些小地方,看出一家公司在資訊科技方面的專業度。這在英文中有個說法叫做「technological savviness」,但中文裡頭好像還沒有類似的詞兒,所以就暫時稱它做「科技專業度」吧。
「嘗試不靠臉書推文,暫時發覺難度頗高。」有位朋友在寫作社群中這樣說,以下則是我的加長版答覆。
這是篇內容不太紮實的感想文,寫的是從事編輯多年的一點體會、以及我至今仍喜愛這份工作的理由。因為不是很正經的文章,所以用了我最討厭的「農場體」來訂題目。 就往下看吧。
我在前面一篇文章〈技術譯者的基本功〉中提到,技術譯者必須做的一件事情,是回頭把一些基本知識溫習一下,而不一定要在網上急著找答案。
今天跟某位文章作者聊了一下,談到有些人的文章雖然內容好,但卻有點「難讀」的原因;在討論中提到了一些文字內容的組織方式,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
前一篇寫到企業文件的「科技專業度」問題,其實還沒有講完;「編輯專業度」屬於另外一個角度的問題,所以放到這篇來寫。
我們往往可以從一些小地方,看出一家公司在資訊科技方面的專業度。這在英文中有個說法叫做「technological savviness」,但中文裡頭好像還沒有類似的詞兒,所以就暫時稱它做「科技專業度」吧。
「嘗試不靠臉書推文,暫時發覺難度頗高。」有位朋友在寫作社群中這樣說,以下則是我的加長版答覆。
這是篇內容不太紮實的感想文,寫的是從事編輯多年的一點體會、以及我至今仍喜愛這份工作的理由。因為不是很正經的文章,所以用了我最討厭的「農場體」來訂題目。 就往下看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我又要恢復Substack那邊的電子報的發報。其實五月之後我的發文頻率就很高,累積文章量也很多,一直沒有發電子報的原因,是在思考「方格子」這邊的文章,有哪些是持續保持上鎖,不會把精簡版放到電子報去?
Thumbnail
我不太清楚新手寫作者到底是出自於哪來的自信,認為只要把專欄塞得滿滿多元,就會很吸引人。可是在實際的內容市場上,這種豐富、多元的內容滿街跑,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免費的;看在讀者眼裡,他們只會覺得「呃,你就一個小作者寫出來的觀點大概也不怎樣吧?光看標題就知道是那種隨便搜一下都有的農場文章。」
Thumbnail
在網紅時代,為了吸引觀眾,一些網紅創作內容低質化、散佈假新聞、忽略個人隱私等問題成為普遍現象。為瞭解決這些亂象,建議加強內容品質和監管,提高觀眾的媒體素養,並規範網紅的行為。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我的熱情能夠轉化為收入嗎?」「堅持理想與追求實際收益,是否註定是場拔河?」 相信許多創作者都曾有過這樣的掙扎。在這個自媒體滿天飛的時代,被各種「變現密技」、「流量秘笈」淹沒,卻忽略了內容創作的本質。大家好像都很賺錢,但... 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常常看著自己的存款簿嘆氣,覺得當內容創作者根本就是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自媒體興盛,許多人開始利用業餘時間進行斜槓經營。 寫作和輸出文章雖然可能無法帶來實質收入,但能鞏固知識、融入生活、累積價值內容、串連知識和培養反射習慣。 本文探討這些行為的神奇力量。
Thumbnail
本篇雜談就真的只是純閒聊而已😃 本身不是用自媒體創造斜槓收入的用戶,只是想整理回顧一下這些時間我對自媒體的想法,以及使用自媒體輸出的優點。
Thumbnail
自媒體藉由網際網路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人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範性資訊的新媒體,即由下而上的傳播方式。 或稱「個人媒體」、「公民媒體」。 在網路技術,由部落格、共享協同運作平台與社群網路的興起,使每個人都具有媒體、傳媒的功能 現今這時代 需快速博眼球 刺激感官 才有流量?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於文學創作的新認識
Thumbnail
接下來我又要恢復Substack那邊的電子報的發報。其實五月之後我的發文頻率就很高,累積文章量也很多,一直沒有發電子報的原因,是在思考「方格子」這邊的文章,有哪些是持續保持上鎖,不會把精簡版放到電子報去?
Thumbnail
我不太清楚新手寫作者到底是出自於哪來的自信,認為只要把專欄塞得滿滿多元,就會很吸引人。可是在實際的內容市場上,這種豐富、多元的內容滿街跑,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免費的;看在讀者眼裡,他們只會覺得「呃,你就一個小作者寫出來的觀點大概也不怎樣吧?光看標題就知道是那種隨便搜一下都有的農場文章。」
Thumbnail
在網紅時代,為了吸引觀眾,一些網紅創作內容低質化、散佈假新聞、忽略個人隱私等問題成為普遍現象。為瞭解決這些亂象,建議加強內容品質和監管,提高觀眾的媒體素養,並規範網紅的行為。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我的熱情能夠轉化為收入嗎?」「堅持理想與追求實際收益,是否註定是場拔河?」 相信許多創作者都曾有過這樣的掙扎。在這個自媒體滿天飛的時代,被各種「變現密技」、「流量秘笈」淹沒,卻忽略了內容創作的本質。大家好像都很賺錢,但... 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常常看著自己的存款簿嘆氣,覺得當內容創作者根本就是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自媒體興盛,許多人開始利用業餘時間進行斜槓經營。 寫作和輸出文章雖然可能無法帶來實質收入,但能鞏固知識、融入生活、累積價值內容、串連知識和培養反射習慣。 本文探討這些行為的神奇力量。
Thumbnail
本篇雜談就真的只是純閒聊而已😃 本身不是用自媒體創造斜槓收入的用戶,只是想整理回顧一下這些時間我對自媒體的想法,以及使用自媒體輸出的優點。
Thumbnail
自媒體藉由網際網路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人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範性資訊的新媒體,即由下而上的傳播方式。 或稱「個人媒體」、「公民媒體」。 在網路技術,由部落格、共享協同運作平台與社群網路的興起,使每個人都具有媒體、傳媒的功能 現今這時代 需快速博眼球 刺激感官 才有流量?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於文學創作的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