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錫蘭 YouTube 影片,談談所謂的「內容搬運工」文化

2023/09/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昨天看到錫蘭新上架的 YouTube 影片「台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 有些感觸,也有些經驗跟想法,趁著午餐時間寫了一篇文章,蹭一下(欸)。


很巧的事情是,前陣子vocus 正在跟一些媒體重新洽談方格子直送 2.0 ,希望未來取用方在拿取內容時,媒體也能夠為了取用的內容付費,除了直接以內容計價外,在取用的內容中出現廣告,(而廣告的收益會再拆分回來給平台、創作者)也是一種形式。

同事跟我回報說說,其中一家大型媒體集團,對方編輯在會議上是這麼回覆的。廣告模式因為牽涉到不同部門,難度會比較高。如果是收費的話,希望價格可以降到我們提出的 1/3 甚至更多,因為:

直接到 PTT 等社群找話題改寫,流量更高,長官會認為為什麼要花這個錢。

驚訝嗎?其實還好。因為很多「自稱為媒體的媒體」,採用這種知識、內容搬運的模式,早就行之有年了,每天打開手機,你可以看到這種源源不絕的搬運內容。

內容搬運工文化是如何煉成的?

延續著上面談到的,我認為從流量的角度來看,這位編輯說的觀點其實並沒有錯。這個追求流量的產業鍊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1. 長官 KPI 要流量
  2. 曾經努力想要產原創內容,結果沒有人看,被長官在會議上狗幹一頓
  3. 好吧,我嘗試去各大論壇、社團,作業抄一抄、改一改
  4. 哇!想不到效果很好,而且只要花我不到 30 分鐘耶
  5. 長官 KPI 要更多流量
  6. 好,我就給你搬運更多,一天 10 篇
  7. 無限循環

有流量就有廣告受益,嗎?

因為只要有流量,就會有廣告收益,所以才會形成這個結果。這件事情只對了一部分。廣告收益也是一種價值的結果,同樣的流量下,有人的收益可以是你的 10 倍,有的流量則是含金量低到不行。

原因很簡單,你既然是抄 PTT、抄 Dcard、抄爆料公社,別的媒體也在抄,對閱聽眾來說,今天抄的是不是你,根本一點都不重要。也就是說,你之於閱聽眾,可取代性非常高,可以說一點價值都沒有。既然沒有價值,那廣告收益怎麼可能會高呢。

raw-image

再說,閱聽眾難道不能直接去使用 PTT、Dcard 這一類的 UGC 平台嗎?這樣的知識、內容搬運工,不過是在賺取資訊的落差而已。雖然資訊的落差永遠都會存在,但至少在可見的未來,有部分可能會被科技逐漸剷平,這是媒體的風險。

舉例來說,不只媒體,有很多檯面上的創作者,甚至只是翻譯國外媒體、社群熱點,這樣的工作以後 AI 不能做嗎? AIGC 會比你慢嗎?


最低的水果摘完後

搬了內容後,食髓知味,進入到新的循環:

  1. 長官很開心,下令要更多流量,
  2. 既然搬運內容有流量,那我就搬更多內容
  3. 發現流量很大,但廣告收益的含金量沒有很高
  4. 簡單,那就一個吃不飽吃兩個,再榨更多的內容跟流量出來
  5. 從正職新聞記者、內容編輯改成不需要太多專業的「記者」工讀生繼續搬運

沒有辦法產出獨特的知識、經驗,選走了最簡單的路,最後越來越像是內容農場。這時候,有些媒體又會拐一個彎,主打自己有「媒體影響力」,大意是自己的覆蓋率很高,是老牌子的媒體,有一定的信任基礎,以此為基礎,跟企業兜售一整包的廣編、全行銷專案。

目前這樣的做法,我個人的觀察,以現況來說似乎是行得通的。左手拿著便宜、海量(但稀薄)的流量,右手拿著過去累積起來,純正、原汁原味的品牌,混在一起兜售。

然而 10 年後呢——仰賴廉價方式產製、搬運的內容,在新一代閱聽眾心中還能有多少信度?當那個舊有的信度(你說陰德值也好)消耗殆盡,而新的信度也建立不起來時,就是死亡交叉的開始。


現實、經營上的兩難

但實際上,誰不想做有頭有臉的事,又能賺到錢?

raw-image

點閱率跟流量就明擺著在那,我花了很久寫出來的原創,就是比不上我去隔壁棚抄改,這怎麼可以怪新聞媒體、怪記者呢?要怪就怪閱聽眾的胃口。

而也是有聰明的經營者,一邊用盡可能低價的方式,搬運內容、獲取流量,同時另一邊投注在有品質、原創的內容,或是另一個可能的第二成長曲線上。

類似的討論,這幾年也經歷過數次,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我感覺都有點麻木了。個人是沒有什麼高見,只是把其中的困難點出。

You are what you vote and what you buy.

我還蠻認同這句話的,我只要看到有媒體發這種廢文,就立刻退追蹤。不是說自己多清高,而是我對自己不是很有信心啊(笑)。這種廢文很容易吸引人點擊,抽空滑個 60 秒,每天就有一分鐘過去了。

而每天身處的環境跟接收的資訊來源,會很大程度影響到一個人的視野和看事情的角度,能夠有意識降低這種噪音來源,當然砍一個是一個。

改變不了世界,可以改變自己,至少晚上睡覺的時候問心無愧。

9.1K會員
100內容數
這裡主要會用來分享和紀錄不正經的東西,有時候也可能是關於內容產業的觀點(我的觀察啦)、工作的心得,不過,說不定大多時候都還是亂七八糟的東西和雜談。總之,不正經跟業餘的就在「下班剝洋蔥」,正經的東西會在「上班剝洋蔥」,歡迎付費支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