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錫蘭 YouTube 影片,談談所謂的「內容搬運工」文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昨天看到錫蘭新上架的 YouTube 影片「台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 有些感觸,也有些經驗跟想法,趁著午餐時間寫了一篇文章,蹭一下(欸)。


很巧的事情是,前陣子vocus 正在跟一些媒體重新洽談方格子直送 2.0 ,希望未來取用方在拿取內容時,媒體也能夠為了取用的內容付費,除了直接以內容計價外,在取用的內容中出現廣告,(而廣告的收益會再拆分回來給平台、創作者)也是一種形式。

同事跟我回報說說,其中一家大型媒體集團,對方編輯在會議上是這麼回覆的。廣告模式因為牽涉到不同部門,難度會比較高。如果是收費的話,希望價格可以降到我們提出的 1/3 甚至更多,因為:

直接到 PTT 等社群找話題改寫,流量更高,長官會認為為什麼要花這個錢。

驚訝嗎?其實還好。因為很多「自稱為媒體的媒體」,採用這種知識、內容搬運的模式,早就行之有年了,每天打開手機,你可以看到這種源源不絕的搬運內容。

內容搬運工文化是如何煉成的?

延續著上面談到的,我認為從流量的角度來看,這位編輯說的觀點其實並沒有錯。這個追求流量的產業鍊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1. 長官 KPI 要流量
  2. 曾經努力想要產原創內容,結果沒有人看,被長官在會議上狗幹一頓
  3. 好吧,我嘗試去各大論壇、社團,作業抄一抄、改一改
  4. 哇!想不到效果很好,而且只要花我不到 30 分鐘耶
  5. 長官 KPI 要更多流量
  6. 好,我就給你搬運更多,一天 10 篇
  7. 無限循環

有流量就有廣告受益,嗎?

因為只要有流量,就會有廣告收益,所以才會形成這個結果。這件事情只對了一部分。廣告收益也是一種價值的結果,同樣的流量下,有人的收益可以是你的 10 倍,有的流量則是含金量低到不行。

原因很簡單,你既然是抄 PTT、抄 Dcard、抄爆料公社,別的媒體也在抄,對閱聽眾來說,今天抄的是不是你,根本一點都不重要。也就是說,你之於閱聽眾,可取代性非常高,可以說一點價值都沒有。既然沒有價值,那廣告收益怎麼可能會高呢。

raw-image

再說,閱聽眾難道不能直接去使用 PTT、Dcard 這一類的 UGC 平台嗎?這樣的知識、內容搬運工,不過是在賺取資訊的落差而已。雖然資訊的落差永遠都會存在,但至少在可見的未來,有部分可能會被科技逐漸剷平,這是媒體的風險。

舉例來說,不只媒體,有很多檯面上的創作者,甚至只是翻譯國外媒體、社群熱點,這樣的工作以後 AI 不能做嗎? AIGC 會比你慢嗎?


最低的水果摘完後

搬了內容後,食髓知味,進入到新的循環:

  1. 長官很開心,下令要更多流量,
  2. 既然搬運內容有流量,那我就搬更多內容
  3. 發現流量很大,但廣告收益的含金量沒有很高
  4. 簡單,那就一個吃不飽吃兩個,再榨更多的內容跟流量出來
  5. 從正職新聞記者、內容編輯改成不需要太多專業的「記者」工讀生繼續搬運

沒有辦法產出獨特的知識、經驗,選走了最簡單的路,最後越來越像是內容農場。這時候,有些媒體又會拐一個彎,主打自己有「媒體影響力」,大意是自己的覆蓋率很高,是老牌子的媒體,有一定的信任基礎,以此為基礎,跟企業兜售一整包的廣編、全行銷專案。

目前這樣的做法,我個人的觀察,以現況來說似乎是行得通的。左手拿著便宜、海量(但稀薄)的流量,右手拿著過去累積起來,純正、原汁原味的品牌,混在一起兜售。

然而 10 年後呢——仰賴廉價方式產製、搬運的內容,在新一代閱聽眾心中還能有多少信度?當那個舊有的信度(你說陰德值也好)消耗殆盡,而新的信度也建立不起來時,就是死亡交叉的開始。


現實、經營上的兩難

但實際上,誰不想做有頭有臉的事,又能賺到錢?

raw-image

點閱率跟流量就明擺著在那,我花了很久寫出來的原創,就是比不上我去隔壁棚抄改,這怎麼可以怪新聞媒體、怪記者呢?要怪就怪閱聽眾的胃口。

而也是有聰明的經營者,一邊用盡可能低價的方式,搬運內容、獲取流量,同時另一邊投注在有品質、原創的內容,或是另一個可能的第二成長曲線上。

類似的討論,這幾年也經歷過數次,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我感覺都有點麻木了。個人是沒有什麼高見,只是把其中的困難點出。

You are what you vote and what you buy.

我還蠻認同這句話的,我只要看到有媒體發這種廢文,就立刻退追蹤。不是說自己多清高,而是我對自己不是很有信心啊(笑)。這種廢文很容易吸引人點擊,抽空滑個 60 秒,每天就有一分鐘過去了。

而每天身處的環境跟接收的資訊來源,會很大程度影響到一個人的視野和看事情的角度,能夠有意識降低這種噪音來源,當然砍一個是一個。

改變不了世界,可以改變自己,至少晚上睡覺的時候問心無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提摩西-avatar-img
2023/09/20
完整看完了錫蘭最新的 YouTube 影片,對我個人也是很好提醒!因過去也曾擔任過科技採訪編輯,確實也曾進行過內容搬運之類的工作,但對象是從英語世界的文章,將它們翻譯成繁體中文,然後上傳到自家的官網,但一定會先知會作者,如果作者同意翻譯,我才會進一步進行翻譯,並會在繁中的文章中給予作者合適的 Credit,並附上原文網址,好讓讀者們可以連結、觀看原文。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個人覺得一定是要讓雙方互利,例如,我們可以獲得流量、點閱率,而原文作者可以獲得繁體中文世界的知名度、曝光度。我覺得,底線是一定要尊重原作者的意願及智慧財產權,不會做出違反原文作者意願及智慧財產權的事情。當然,以我現在成為撰文者的角度來看過去當編輯時的工作,我會覺得,如果能夠給予作者合適的稿費會更好,但因為當時這樣的方式在公司內算是嘗試,我們也還沒有找到經營內容平台必定會獲利的模式,所以上面的老闆也沒有授權給我可以給稿費。總之,能做到尊重作者的意願與智慧財產權,我覺得是內容搬運的底線!但在推動內容有價、內容付費的這條路上,還很需要積極地在台灣推廣這樣的觀念!而方格子跟各位前輩們在推動內容有價、內容付費上的努力,真的很棒!以上是我一點經驗分享。
莉莉讀書-avatar-img
2023/09/19
身為過去在內容農場工作過的我,看完David的文章心有戚戚焉,也更感激方格子團隊正在努力做的直送2.0計畫,沒有人行動,就沒有人能改變這個生態。記得今年的時候,某人力銀行的編輯部也是寫信詢問是否可以授權轉載文章:「以『原文原PO,並註明原文作者及出處連結』的方式轉載於我們的某人力銀行相關網站使用(包含edm推廣、行銷廣告),並轉發於FB粉絲團? 讓更多人看見您的面試心得、更多職場面試分享文。」我回道:「由於您提及此文轉載edm推廣、行銷廣告,我解讀為這個授權為商業行為,故以一字 3 台幣計價,本文大約1900字,故詢問是否願意以 5700 台幣作為授權稿費。」後來對方就回說:不好意思目前本專欄已經徵文額滿了 :)
翁子騏 David-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9/20
莉莉讀書 原來莉莉你有在內容農場工作過! vocus 內部有平台留言的監控系統,也經常會看到各種轉載需求,哈哈。瞄到罐頭訊息的時候,我都會點過去看一下是哪個「媒體」。實際上,檯面還是有願意付轉載費用的媒體,價格大約落在 1,000-2,000 台幣之間不等,已經是很不錯的區間了;因為價格再高,就可以直接邀稿了。不過既然有轉載的費用,對內容品質的要求也就更高些,跟亂槍打鳥的「媒體」有差。說回來,我可以理解背後的難處,但還是無法認同這個行為,總之我個人是不會給人隨意轉內容的(畢竟我不是靠這個吃飯的,沒有差那點能見度 )。但轉載有轉載的好處,創作者自己想清楚便是了。
認同「從正職新聞記者、內容編輯改成不需要太多專業的「記者」工讀生繼續搬運」。記者這份工作的本質和意義被檯面上部分記者和老闆們漸漸扭曲,社會也因為這些記者惡性循環的行為模式,而開始對記者這份職業產生了偏見,相信對想在該領域一展長才、挖掘事實真相、關注公眾利益的記者朋友們有相當大的影響,作為採訪編輯,這種現象真的令人感嘆,也以此作為工作上的謹惕:)
翁子騏 David-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9/20
萊拉 Leyla 我對身處一線採訪、做調查報導的記者,永遠有最深的敬意,真的不容易。
Dodson-avatar-img
2023/09/18
我是這樣看待的,以下是我的淺見:對於讀者或TA來說,或許可以用資訊不對稱來解析。國外第一手資料相對來說,需要一點語言門檻,因此當搬運工翻譯成繁體中文時,第二手資料相對入門容易,即時性變得不那麼重要。我自己是覺得搬運工文化沒有不好,而是我們能不能知道內容之後,願意花時間到原文的網站去閱讀或研究。本質上,我們都是為了獲取新聞或是知識。撇除完全搬運過來的狀況,我覺得如果可以將內容呈現的有自己的風格,或許也是一種經營之道,像是老高的頻道,雖然前陣子有風波,但不得不承認有其成功的道理。總結來說,我們能問心無愧就好,誠如 David 執行長所言。
翁子騏 David-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9/19
Dodson 內容和知識的搬運,有些賣的是人設跟風格(某種表演形式),是需要下功夫的,這點很同意啊。反過來,像是 B.C. & Lowy,我個人就比較無法苟同。
築夢人-avatar-img
2023/09/18
本人只會寫小說,什麼都不懂,僅在此發表一點點淺見。如果按各媒體的定義和結論,也不用找工讀生來瞎忙了,直接訓練AI當內容搬運工,成本更低。問題在於,沒有創意及可看性的改寫或照抄內容,真的能維持高閱覽率嗎?在大網站或大平台或許可以撐上一陣子,一等閱聽者的好奇心或話題熱度過了,又要再找話題去炒作。報告老大,這就是惡性循環。
avatar-img
剝洋蔥
21.7K會員
138內容數
這裡主要會用來分享和紀錄不正經的東西,有時候也可能是關於內容產業的觀點(我的觀察啦)、工作的心得,不過,說不定大多時候都還是亂七八糟的東西和雜談。總之,不正經跟業餘的就在「下班剝洋蔥」,正經的東西會在「上班剝洋蔥」,歡迎付費支持。
剝洋蔥的其他內容
2024/04/05
一早起床後,搭車到五條附近的「烤魚早餐 LORIMER KYOTO LORIMER KYOTO」準備吃早餐,想不到店家說只接受預約,改訂明早後,Google 了一下,走到附近的やよい軒簡單吃頓早餐,搭京阪本線前往伏見稻荷。伏見稻荷大社已經變成一個充滿遊客的景點,大多都是為了千本鳥居的網美照而來⋯⋯
Thumbnail
2024/04/05
一早起床後,搭車到五條附近的「烤魚早餐 LORIMER KYOTO LORIMER KYOTO」準備吃早餐,想不到店家說只接受預約,改訂明早後,Google 了一下,走到附近的やよい軒簡單吃頓早餐,搭京阪本線前往伏見稻荷。伏見稻荷大社已經變成一個充滿遊客的景點,大多都是為了千本鳥居的網美照而來⋯⋯
Thumbnail
2024/03/28
明明是「近期」的各種反思,但這篇文章2月就完成了,靜靜躺在草稿裡超過1個月以上....看到後順手發布。 跟創作者經濟產業有關的 過度追求流量,會迷失自我。被演算法綁架真的不是一個好事。我仍然認為,如果能服務好 1000 個人,會比討好 1000 萬個人來得輕鬆多了。演算法的紅利,會讓創作者以
Thumbnail
2024/03/28
明明是「近期」的各種反思,但這篇文章2月就完成了,靜靜躺在草稿裡超過1個月以上....看到後順手發布。 跟創作者經濟產業有關的 過度追求流量,會迷失自我。被演算法綁架真的不是一個好事。我仍然認為,如果能服務好 1000 個人,會比討好 1000 萬個人來得輕鬆多了。演算法的紅利,會讓創作者以
Thumbnail
2023/09/29
今年 8 月中跟 9 月底, Google 分別調整了核心演算法跟權重,導致 vocus 也遇上亂流,搜尋流量在今年第一次出現衰退,雖然以長期趨勢來看仍然是高點,不過今年持續爆炸成長的數字稍微劃下了句號。這件事情給了我兩個反思的角度:創作者害怕被科技巨頭綁架,其實平台也害怕...
Thumbnail
2023/09/29
今年 8 月中跟 9 月底, Google 分別調整了核心演算法跟權重,導致 vocus 也遇上亂流,搜尋流量在今年第一次出現衰退,雖然以長期趨勢來看仍然是高點,不過今年持續爆炸成長的數字稍微劃下了句號。這件事情給了我兩個反思的角度:創作者害怕被科技巨頭綁架,其實平台也害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或影片,覺得很有趣或有用,但卻發現它們並不是原創的,而是從其他地方轉載或抄襲的?這種現象在網絡上越來越普遍,有些人甚至以此為業,被稱為「內容搬運工」。他們通常不會註明出處,也不會尊重原創者的版權和智慧財產權,只是為了吸引流量和賺取廣告收入。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或影片,覺得很有趣或有用,但卻發現它們並不是原創的,而是從其他地方轉載或抄襲的?這種現象在網絡上越來越普遍,有些人甚至以此為業,被稱為「內容搬運工」。他們通常不會註明出處,也不會尊重原創者的版權和智慧財產權,只是為了吸引流量和賺取廣告收入。
Thumbnail
我想錫蘭所指出的是,自智慧型手機開始普遍、人們對社群應用程式的依賴與著迷遠比網際網路剛興起的過去數十年還來得深,「媒體」發覺到了「快而且要短」的資訊需求,進而開始了爭奪流量的網路現象。
Thumbnail
我想錫蘭所指出的是,自智慧型手機開始普遍、人們對社群應用程式的依賴與著迷遠比網際網路剛興起的過去數十年還來得深,「媒體」發覺到了「快而且要短」的資訊需求,進而開始了爭奪流量的網路現象。
Thumbnail
剛剛方格子翁先生發了一篇文,{談談所謂的「內容搬運工」文化},大致回覆了我之前的抱怨與疑惑。(當然不是針對我而回覆,應該是很多數人的問題,統合回答) . 目前方格子正與大媒體集團在談「直送2.0」的方案。要幫原創者增加收益,但是,大媒體集團的長官認為:好像不用花這個錢。 作者用了這樣的引言
Thumbnail
剛剛方格子翁先生發了一篇文,{談談所謂的「內容搬運工」文化},大致回覆了我之前的抱怨與疑惑。(當然不是針對我而回覆,應該是很多數人的問題,統合回答) . 目前方格子正與大媒體集團在談「直送2.0」的方案。要幫原創者增加收益,但是,大媒體集團的長官認為:好像不用花這個錢。 作者用了這樣的引言
Thumbnail
驚訝嗎?其實還好。因為很多「自稱為媒體的媒體」,採用這種知識、內容搬運的模式,早就行之有年了,每天打開手機,你可以看到這種源源不絕的搬運內容。媒體這種「知識搬運工」實在很不入流,不過實際上,誰不想做有頭有臉的事,又能賺到錢?
Thumbnail
驚訝嗎?其實還好。因為很多「自稱為媒體的媒體」,採用這種知識、內容搬運的模式,早就行之有年了,每天打開手機,你可以看到這種源源不絕的搬運內容。媒體這種「知識搬運工」實在很不入流,不過實際上,誰不想做有頭有臉的事,又能賺到錢?
Thumbnail
記得前幾天聽PODCAST的時候,有聽到經過統計,現在人類在閱讀型的文章,整體專注力大概只有前26秒,不同於以往的傳統媒體,記者都大篇幅且落落長地陳述。現在反而越長越硬的報導,越難受到讀者的青睞。
Thumbnail
記得前幾天聽PODCAST的時候,有聽到經過統計,現在人類在閱讀型的文章,整體專注力大概只有前26秒,不同於以往的傳統媒體,記者都大篇幅且落落長地陳述。現在反而越長越硬的報導,越難受到讀者的青睞。
Thumbnail
作為新聞媒體的使用者,你以為自己是新聞媒體最重要的客人?別鬧了,現代新聞媒體的營收來源之多樣化,早已超出很多人的想像。在使用者早已不再是媒體最大收入貢獻者的情況下,新聞機構怎麼會害怕使用者的不滿,還有成功機率很低的大規模串連抵制?
Thumbnail
作為新聞媒體的使用者,你以為自己是新聞媒體最重要的客人?別鬧了,現代新聞媒體的營收來源之多樣化,早已超出很多人的想像。在使用者早已不再是媒體最大收入貢獻者的情況下,新聞機構怎麼會害怕使用者的不滿,還有成功機率很低的大規模串連抵制?
Thumbnail
自媒體的未來方向探索 無論在文字或者是影音創作方面,侷限於台灣使用者數量與閱聽習慣,再成功的創作者都可能面臨粉絲人數發展成長率持平或下降的天花板困境,或者是必須跟隨環境轉變做出轉型的決定。
Thumbnail
自媒體的未來方向探索 無論在文字或者是影音創作方面,侷限於台灣使用者數量與閱聽習慣,再成功的創作者都可能面臨粉絲人數發展成長率持平或下降的天花板困境,或者是必須跟隨環境轉變做出轉型的決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