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7/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聽講彼個北頭少年欲返來鹿港啊!

「北頭」是一處位於鹿港街鎮西北方的漁村

本輯節目介紹: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阿愷之聲直播放送閣來啊!
這輯阿愷之聲節目,阿愷欲來闖入萊兒費可唱片的當期展覽「請問北頭漁村怎麼走?」,邀請展覽人楊禾江一起上節目,就想問他:「對啊,所以北頭漁村怎麼走?」
這不只是楊禾江在崑山科大空間設計系的畢業展而已,這場以家鄉北頭漁村為題的展覽,阿愷很好奇,為什麼楊禾江會想要做這個建築設計?在這些展覽作品的背後,楊禾江是怎麼在漁村長大的啊?
本輯節目非常特別,如果聽眾朋友還記得先前有一次直播節目邀請牛墟頭廟口少年楊邵翰的話,這次阿愷用盡辦法邀請楊邵翰一起上場主持,一方面是阿愷怕自己冷場外,最重要的,是期待這兩位在牛墟頭與北頭長大的少年家,他們如何看待家鄉咧?
總而言之,這場直播打算在6月9日(禮拜六)暗時七點發生,希望各位聽眾朋友能夠打開臉書,咱還是會開放call in,作伙來講鹿港!
咱空中來相會!

關於楊禾江這場以家鄉為題的畢業設計展:

昔日,鹿港這座為了抵禦海風與海盜的北頭漁村,在聚落的空間形式上呈現了緊密相依的合院風格,文學家尤增輝就曾在《鹿港斜陽》中深刻的描述迷失在北頭漁村的空間經驗:「筆者雖然經常前往該地,可是往往被蛛網似的小巷所困惑,仿似走入迷津,不辨東西,甚至誤入民房鬧出笑話。(尤增輝,1976:68)」然而,北頭漁村過去這種家戶緊鄰、私人空間鞏固的空間特性,在面對今天城鎮人口結構日益老化、青年人口外流時,北頭漁村又可以有什麼樣新的想像?
昔日作為私宅的三合院大埕,有沒有可能作為社區具有照護共能的公共空間?
北頭漁村長大的楊禾江,他在崑山科大空間設計系的畢業設計,就是以自己家鄉的蔡氏古厝為基地,藉由空間規劃重新想像自己從小長大漁村空間。他大膽的「打開」漁村的閒置空間成為社區住戶的公共空間,提供老人家聊天、互助的社區廚房,同時,也回到傳統合院的空間概念兼顧家族的私領域,將蔡氏古厝注入新意,讓這裡成為漁村社區節點(node)的各種可能。
究竟在鹿港、在北頭漁村這個公/私領域仍屬保守的城鎮,有沒有可能藉由空間設計,回應當今城鎮人口結構轉變的問題?
換句話說,正如禾江所關懷的,那些每天下午都聚在漁村巷弄聊天的阿公阿嬤們,有沒有可能在一個更安全友善的空間裏聊天與互助,同時,等待伊的孫子回家?
總之,能夠在松菸展場看見鹿港的空間議題被思考,同時在展場裡用鹿港腔談設計,就覺得很爽,很感動!
2018.5.19,阿愷之聲記錄於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崑山科大畢業設計展現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