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完蛋了」、「你死定了」…】為何我們在教養中有這麼多的恐懼用語,真正恐懼的又是什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天讀到洪仲清心理師在臉書上的文章:
說實話,這些恐懼性地話語常見於我的日常觀察裡。
我曾經在餐館目睹一名年輕母親威脅加嘮叨碎念小孩,因為吃太慢要丟下他在餐館洗碗。
也曾經在公園裡見到母親半威脅要遠離邊哭邊追著她跑的孩子(孩子在後頭哭得稀巴爛,實在感覺很不忍,卻又不好介入家務事)
我想起在前年回國之際,跟我媽分享了我第一次與外國人交往的經驗。她的反應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劈頭就下結論:
「你為什麼這麼髒啊?你是不是有問題啊~為什麼不好好找台灣的男生交往?」
「跟人家亂來,你會嫁不出去。」
「你死定了,以後相親不要跟人家講這個,人家不要你。」
「你有病。」、「你頭腦有問題。」
📷Photo by Eric Ward on Unsplash
那一瞬間我對自己的經驗產生被鞭笞的感覺,原來我的母親都沒有先問我為什麼做這個決定的邏輯與原因,就急著先用社會功能性的角色推演出下列邏輯:

她被"用"過了=沒價值了

不要讓人知道,會自貶身價

嫁不出去,沒人要用的二手貨


到後來,才知道母親背後的擔憂是:

怕自己的女兒不被自身所屬的社會接受。

因為在她那個年代的觀念裡,沒有女性自身衍生價值的觀念,而是靠著一種"冰清玉潔我最有價"的觀念標準來評判女性。
我知道過多的苛責母親都是已來不及的事,因為一個人最難改的就是"觀念"兩字,根植在心底最深的也是觀念,只是在我心中,那個始終為自己依靠的母親的形象開始瓦解了。
文章裡有段很令我唏噓不已:
我在想,那些「你完蛋了」、「你死定了」,是不是大人在表達自己的焦慮與恐懼?可是,又投射到孩子身上。然後,不想面對某些無助又無力的狀態,打罵孩子,獲得虛假的控制感 — 好像藉由激起怒氣,能讓全身充滿力量,驅走那些不斷在心底徘徊的無奈或哀嘆。
有的時候,如果已經身為大人的我們能有多一點練習醒覺、有多一點覺察發現自己是否處在過多的憂慮狀態,深一點探究其背後原因,而不是仿製被對待模式一股腦地洩在孩子身上,
也許因此受傷的孩子就會少一點了。
📷Photo by Leonardo Burgos on Unsplash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017年初,因為感情受傷的關係,我透過研讀心理學、自我書寫等療癒與探索,進行了"情緒覺察"的修煉與覺醒課程。 學習以同理心的視野了解他人,並策略性的挑選與採取適合應用的情緒策略來對應情境。 提供優質的文章與音頻內容,轉換思惟的情緒教育,協助大家提升情緒健康,提升情緒作業系統。 幫你整理出伴隨情緒,活出真實生命的方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生中難免會遇到遭人捅刀的時候,無論是工作、愛情、朋友、家庭。 近在網路上讀到個人意見的文章,有段生命記憶浮上心頭: 這段時間裡。我發現且承認了一件事: 原來自己忽略了自己的內心感受,卻沒有去體察自己為什麼憤怒的原因。 自己不允許自己有生氣的舉動,但自己也沒有給時間讓自己好好的復原。
  自2016自國外返台之際,我當時面臨到一段感情的流逝與對方接下來分離的情緒焦慮,也因此我在此機緣之下接觸到了 艾倫‧狄波頓 不是學會解決問題,而是學到如何定義問題。其解決問題的角度自然會因此改變,因應而生。
2017年得到最大收穫 那就是我透過”情傷”順便鍛鍊了”情商”, 透過歷經這個經驗的產生,我開始了一連串自我心理剖析的治療過程。 當學會分辨情緒的產生感之後,我開始覺悟到自己的內在恐懼很大部分起因於原
  Photo by Courtney Clayton on Unsplash 有一種女生,開口閉口就是我男朋友說,我都稱呼她們為「我男朋友小姐」。 跟這種女孩相處起來,如果加深言談與意見交換之間會有
六月底時, 我在整理過往來不及產出的靈感文章之後發現: 2017.12.13世新情殺事件   (我曾經因為想藉此寫文倡導情緒教育) ↓ 還在蒐集資料,來不及有架構性的分析邏輯、產出 ↓ 2018.6
  確實地過好每一天, 才是對自己生命負責任的態度。 而不是單身與否。
 人生中難免會遇到遭人捅刀的時候,無論是工作、愛情、朋友、家庭。 近在網路上讀到個人意見的文章,有段生命記憶浮上心頭: 這段時間裡。我發現且承認了一件事: 原來自己忽略了自己的內心感受,卻沒有去體察自己為什麼憤怒的原因。 自己不允許自己有生氣的舉動,但自己也沒有給時間讓自己好好的復原。
  自2016自國外返台之際,我當時面臨到一段感情的流逝與對方接下來分離的情緒焦慮,也因此我在此機緣之下接觸到了 艾倫‧狄波頓 不是學會解決問題,而是學到如何定義問題。其解決問題的角度自然會因此改變,因應而生。
2017年得到最大收穫 那就是我透過”情傷”順便鍛鍊了”情商”, 透過歷經這個經驗的產生,我開始了一連串自我心理剖析的治療過程。 當學會分辨情緒的產生感之後,我開始覺悟到自己的內在恐懼很大部分起因於原
  Photo by Courtney Clayton on Unsplash 有一種女生,開口閉口就是我男朋友說,我都稱呼她們為「我男朋友小姐」。 跟這種女孩相處起來,如果加深言談與意見交換之間會有
六月底時, 我在整理過往來不及產出的靈感文章之後發現: 2017.12.13世新情殺事件   (我曾經因為想藉此寫文倡導情緒教育) ↓ 還在蒐集資料,來不及有架構性的分析邏輯、產出 ↓ 2018.6
  確實地過好每一天, 才是對自己生命負責任的態度。 而不是單身與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老娘我怕了你一輩子,懷孕時,怕你畸形;生下時,怕你生病;小學時,怕你成績差;初中時,怕你有叛逆;高中時,怕你搞早戀;大學時,怕你不回家;工作時,怕你不順心;結婚時,怕你不幸福;我老了,怕你不在身邊;我死了,怕沒人疼你。”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老娘我怕了你一輩子,懷孕時,怕你畸形;生下時,怕你生病;小學時,怕你成績差;初中時,怕你有叛逆;高中時,怕你搞早戀;大學時,怕你不回家;工作時,怕你不順心;結婚時,怕你不幸福;我老了,怕你不在身邊;我死了,怕沒人疼你。”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