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8/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 Canon

    嗯,記得十幾年前,有一齣韓國愛情喜劇片叫做《我的野蠻女友》,這片讓全智賢成為一線女星,紅遍全亞洲。由韓國歌手申昇勳演唱的主題曲《I Believe》也紅極一時。
    當然,這邊我不是要介紹這個 XD
    電影裡頭有個女主角全智賢彈奏鋼琴,然後男主角上台獻花的橋段;而她彈奏的是 Variations on the Canon by Pachelbel (帕赫貝爾的卡農變奏曲) 。
    帕赫貝爾的卡農變奏曲,是最完整的卡農版本之一。電影所採用的是由喬治·溫斯頓(George Winston)改編,將帕赫貝爾版的D調改爲C調,收錄在專輯《December》中。
    說到卡農 (Canon) ,它其實不是樂曲的名稱,而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和賦格一樣,是複調音樂的寫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對位法的模仿技法。卡農同時也指以此種技法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
    卡農的所有聲部雖然都模仿一個聲部,但不同高度的聲部依一定間隔進入,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輪唱也是一種卡農。在卡農中,最先出現的旋律是導句,以後模仿的是答句。
    根據各聲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為同度卡農,五度卡農,四度卡農等;根據間隔的時間長短,可分為一小節卡農,兩小節卡農等;此外還有伴奏卡農,轉位卡農,逆行卡農,反行卡農等各種手法。
    卡農 (canon) 約出現於 13 到 15 世紀,據說起源於義大利與法國。
    卡農的名稱最早作「caccia」,古法語作「canon」,故一般認為其稱謂來源於古法語,意思是「依靠」。(此說存疑,維基英文版的相關詞條說古法語的「canon」意為「learned」——博學的,學術的。疑是誤將learned寫成leaned,leaned意為「依靠」。)
    (這一古法語的「canon」從語源上說來自於德文的「kanon」,意為「規律、法則」,因此一般認為卡農的原意為「規律」。)在 15 世紀上半期至 16 世紀中期(尼德蘭樂派(Netherland School)時期),算是最輝煌的時期。
    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奏鳴曲常用卡農手法,其中最著名者就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莫札特《安魂曲》第二章《垂憐經》合唱部分也運用了卡農手法。也有以卡農為藍本,加以現代元素的曲子。
    帕赫貝爾(Johann Pachelbel)的《D大調卡農》(Canon in D Major)是卡農作品中的代表作。在大提琴8個四分音符的固定低音下(樂曲以4/4為拍子,即合共2小節),三部小提琴同樣以相距2小節的間距先後加入。小提琴的旋律,既能成為主要旋律,亦可作為和聲伴奏,更能成為兩部或三部的旋律疊奏。由於受到大提琴的固定低音所限制,和聲進行亦只能在有限的規範中進行,但整體的旋律及和聲卻不會讓人覺得單調之餘,反而每每感覺到變化中的驚喜。
    此曲還作為代表人類文明的成就之一,被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通過人造衛星送入太空。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