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香港潮語:貼地。從前沒有這詞,現在社會很需要,因為一眾高官高官都擺着晉惠帝「何不食肉糜」之姿(這比喻可非出自小女,而是建制第一建筆),訴諸此刻即「離地」價值漠視民間疾苦,例子繁多不勝枚舉。反思之時方驚覺,家教之中從沒尺度量度究竟要小女有多「貼地」,甚或怎樣才可教養出比較「貼地」的孩子。
從前家貧的人沒有離地感覺,只因呱呱墮地一刻已爭扎求存:見父母朝晚為口奔馳老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地呢喃自己,貧童知道要向上流只得努力發奮做好本份,偶然還得為家事張羅分憂,心理比生理成熟快很多,長大成人後即使沒成社會「才俊」,也會感受到民間疾苦知道社會問題所在而且珍惜所有。及至社會漸富庶中產開始離地發跡,把孩子推到私校住進私樓塞進私家車假期飛往外地,孩子自小就慣了離地生活。以為趁假期去扶扶貧週末賣幾枚旗便得昔日貼地之技?幾代下來港孩的舉動告訴父母別傻別天真。
香港還好,見某新興鄰國不單孩童,連父母祖上都被冠以「巨嬰」之號就知道離地者可以有多野蠻可怖。沒有同理心是原因之一;欠缺常識是其二。父母寵出一個個離地巨嬰要社會無限量接收,而且因為國富家強把巨嬰強輸海外製造社會問題,身為父母的在下也覺汗顏不已。雖然事不關己,卻對離地之人的退化有點興趣,起碼希望稍稍了解好讓自己別教出這一種「既非生於帝皇家,卻擺天朝架勢堂」的怪物。
「貼地有甚麼好?離地不好嗎?不是贏在起跑線嗎?」若家中十代無憂當然可以繼續離地,但中產們容我為大家算一下:明天的事我們尚且未知,既要為自己退休籌謀又上有高堂下有妻房,若果孩子真的在消費享樂及人生觀方面大幅拋離社會基層,你以為憑自己的人脈知識身家可以既保自身又保孩兒不滑落向下流嗎?人家富數代當然沒問題,自曾祖幾代都已腰纏萬貫哪怕坐食山崩,可我只是某人住在某區駕着某小車上着某份工作,吃力地在維持中產生活小確幸時又可否確保自己老年身體健康百病不侵又吝嗇享樂好等剩一點浮財予孩子安樂過渡人生?還未算香港已追過日本成為全球平均人壽最長的地方哩。孩子品格行為要貼地應是中產父母最佳的退休計劃,他朝飛黃騰達的應該是孩子們知識和事業而非使費或生活方式。若果不幸調轉,那只能嘆句家門不幸。
社會在進步,偶然消費享受一下其實不應被批判。香港人的貼地和印度人不同,也和美國人無關。孩子的貼地應該是基本的,親民的,伸手可及的。外國教育沒有亞洲般嚴謹嚴格早已知曉,但倒有可圈可點之處:不是死記硬背要愛國愛黨愛人愛民,而是公民教育做得好:打風暴雨後學校很多時會發起清理運動;閒時探訪貧戶感恩節辦籌款賣物捐助社會弱勢社群;教會社區慈善不缺國家災後總有小鎮或村落捐助重建……一點一滴都灌溉着下一代的寬容待人種籽,總有一天孩子長大後會懂怎樣愛惜自己的居住地。只要有一顆善心配上適時行動,人長大後就算居在何方,心都「貼地」得很。
只對社會予取予攜而不懂付出的人才會特別離地。離不離地和你駕車還是乘巴士上班、是否一身奢華吃喝睡香無關。離地,是因為無心肝;不懂民間疾苦是因為你根本不在乎也不懂以心比心。方濟聖人出身貴族,但他不介意委身幫助社會上最低層的貧戶,這非紆尊降貴而是「貼地」。史上有愛民如子的皇帝也有何不食肉糜的九五之尊,人的尊貴和常識並不一定成反比,而是價值觀夠不夠「普羅大眾」。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連區區一個風災都沒想過善後需時而要市民等班不會到站的列車的所謂「領袖」,不單止離地簡直是離譜。還記得美國911嗎?雖是人禍但破壞力不下於天災,市長茱利亞尼成功把災後創傷減到最低,給予市民(其實那一刻的紐約人人皆可比難民)最適切的安慰和支持。可能你會以為「天災每個人都不想啦,沒人死都已經要感恩」,可香港自稱「國際大都會」,面對可預見的天災,政府可否做得好一點?多一點?適切一點?這一切都關乎人命,而坐在管理層最高的一位卻告訴你:我們都不錯了,大家彈性處理吧。這就算不是泯滅人性也算得上鐵石心腸吧?
讀到某富幾代的漂亮女兒親手下區幫忙清理倒樹,不論人家批抨她是否「做show」、「呃like」,起碼她懂得反應,知道社區此刻最需要的是甚麼。人家父親身家多得要數零頭都不知數到猴年馬月,可幸她仍活得貼地,行為合情合理。而我們的一位前特首還在輸掉司法覆核後無理取鬧指摘興訟者政治指控他。請問為甚麼公眾要犧牲航空安全去為你女兒送個忘記帶上機的手提行李?
身教重於言教,狗口長不出象牙,見孩子野蠻魯莽,要問因由觀察一下他的父母或照顧者已露點點端倪。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9會員
164內容數
本來以為一邊當媽一邊學做媽,怎知反過來被女兒每天調教的是小女子。所謂親子,原來是互動而非從上而下的教養。拋棄八股的君臣父子兄弟等包袱,原來當媽所得更教我驚喜萬分。有孩子的人,是上天多賜重活一趟的機會。把握這機會把點滴記下來,提醒自己無論當媽當爸當甚麼,最重要其實是當好一個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eresa H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換血不打緊,但你把辛苦經營好的香港交給利益集團,然後把老人、再沒有利用價值的香港人送往新區,還得大灑金錢向國內省市「交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步不僅是無恥而是遺棄對香港貢獻多年的退休人士。「用到你老弱殘,返上去啦,我們給了高價租金內地你才有地方住啊!別阻着香港發展,你安息啦,記得感恩祖國收留你。
有人說埋怨的市民不感恩,這話難聽過粗口我無謂反駁。「山竹」並未正面吹襲而是向西登陸已造成重大傷亡(植物為主),說感恩是對但對象非無能政府,停不停工也罷,我想說的是香港人為了揾食,真的可以「去得好盡」,而始作俑者就是政府的態度。
香港時至今日,民生尚可,民主和政制不用問誰都知是垂死掙扎半點不由人。本地人和新移民的矛盾;政府的大花筒方式擴展基建;中共的政治打壓;年輕人的向下流……大家心知肚明。很喜歡編劇巧妙地以兩婆孫在不同年代的掙扎去述說兩個年代香港人的甘苦與共,偏偏中間一代就像缺塊砌圖般沒在劇中着墨過。
成年人的快樂很多元也複雜,但小孩子的呢?九歲的人兒,快樂不外乎是:「爸爸媽媽多陪我玩」;「吃雪糕」;「和朋友多見面」;「看電視/玩電玩」;「別要做太多功課」;「給我一點空閒時間」之類……但為何要九歲人兒快樂起來知易行難?
沒了學校,孩子和家人的規律都沒有了。暑假快到時充滿憧憬:今年暑假甚麼都別做,除了玩!結果玩是玩,玩死自己條老命啦。但見到這刻都未完成作業的女兒睡前趟在牀上高呼「媽媽今天我很開心啊!因為我又和最好的朋友見面了!」
「你知道我在這次亞運看得最感動的地方是甚麼嗎?」我告訴女兒「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的態度才是催促自己進步的定律。「別容易放棄自己熱愛的事啊!」當然前提要找到自己熱愛的事,一頭栽下去,再從挫敗中成長。
換血不打緊,但你把辛苦經營好的香港交給利益集團,然後把老人、再沒有利用價值的香港人送往新區,還得大灑金錢向國內省市「交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步不僅是無恥而是遺棄對香港貢獻多年的退休人士。「用到你老弱殘,返上去啦,我們給了高價租金內地你才有地方住啊!別阻着香港發展,你安息啦,記得感恩祖國收留你。
有人說埋怨的市民不感恩,這話難聽過粗口我無謂反駁。「山竹」並未正面吹襲而是向西登陸已造成重大傷亡(植物為主),說感恩是對但對象非無能政府,停不停工也罷,我想說的是香港人為了揾食,真的可以「去得好盡」,而始作俑者就是政府的態度。
香港時至今日,民生尚可,民主和政制不用問誰都知是垂死掙扎半點不由人。本地人和新移民的矛盾;政府的大花筒方式擴展基建;中共的政治打壓;年輕人的向下流……大家心知肚明。很喜歡編劇巧妙地以兩婆孫在不同年代的掙扎去述說兩個年代香港人的甘苦與共,偏偏中間一代就像缺塊砌圖般沒在劇中着墨過。
成年人的快樂很多元也複雜,但小孩子的呢?九歲的人兒,快樂不外乎是:「爸爸媽媽多陪我玩」;「吃雪糕」;「和朋友多見面」;「看電視/玩電玩」;「別要做太多功課」;「給我一點空閒時間」之類……但為何要九歲人兒快樂起來知易行難?
沒了學校,孩子和家人的規律都沒有了。暑假快到時充滿憧憬:今年暑假甚麼都別做,除了玩!結果玩是玩,玩死自己條老命啦。但見到這刻都未完成作業的女兒睡前趟在牀上高呼「媽媽今天我很開心啊!因為我又和最好的朋友見面了!」
「你知道我在這次亞運看得最感動的地方是甚麼嗎?」我告訴女兒「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的態度才是催促自己進步的定律。「別容易放棄自己熱愛的事啊!」當然前提要找到自己熱愛的事,一頭栽下去,再從挫敗中成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生於斯長於斯,這裡如何熔爛,再多破損,也是我家,是我的出生地。曾經被稱為福地的香港,如今很多東西都沒有了,但是作為香港人,我仍為這地方感到自豪,不管這地方日後如何,如何變遷,永遠也是我的家,是我最愛的地方之一。
Thumbnail
由於看見,不管日本、台灣、韓國,與我們相近的國家,社會都充斥著類似的問題,好像可以是個時機討論了 關於『啃老』的轉型正義? 現況 在現代,我們不斷地看到,長輩結邦拉派抱怨孩子啃老,的同時,孩子要獨立出戶必須“自己付出”龐大代價 到,開始有“繼任世代”(孩子繼承父母錢財房產變得理所當然?
Thumbnail
像我家這類型的新住民,選擇居住地的考慮因素會稍微多一些。除了一般購屋必要考量的條件以外,對於融入僑居地有所影響的因素,也會一併列入考慮。 為了讓孩子能融入當地社會,也為了不被看成少數族裔的蓄意聚集,我們選擇購屋的郊區會稍微離開台灣人多的社區。由於移居之前,我們並沒有當地朋友的引導,因此所有資訊都來
Thumbnail
孩子都上學以後,一直就有個自我承諾,就是希望每一天親自接送孩子上下學。當年的僑居地是北島的漢彌頓 (Hamilton) ,這個小鎮畢竟不是個都會型的城市,沒有車子就像是沒有腳一樣。 無奈,想像的和現實總會出現無法契合的地方。為了把企管碩士唸好,又可以即時銜接遠距的亞洲上班時間,若要有效率的接小孩下
Thumbnail
千萬不要覺得經濟獨立是一切解案,父母的無能正在藉由你的「懂事」來開脫。
Thumbnail
家裡的長輩如果有行善的觀念和習慣,很容易影響下一代模仿,耳濡目染下,善的種籽理所當然埋進子輩的心田,就好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在我周遭有許多家庭,經濟富足、生活無虞,但是煩惱也沒有比較少,一下子擔心老大工作太操勞,一下子嫌棄媳婦貪婪、好吃懶做,一下子又擔心孫子學業跟不上,天天操煩到睡不著吃不好需要靠安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生於斯長於斯,這裡如何熔爛,再多破損,也是我家,是我的出生地。曾經被稱為福地的香港,如今很多東西都沒有了,但是作為香港人,我仍為這地方感到自豪,不管這地方日後如何,如何變遷,永遠也是我的家,是我最愛的地方之一。
Thumbnail
由於看見,不管日本、台灣、韓國,與我們相近的國家,社會都充斥著類似的問題,好像可以是個時機討論了 關於『啃老』的轉型正義? 現況 在現代,我們不斷地看到,長輩結邦拉派抱怨孩子啃老,的同時,孩子要獨立出戶必須“自己付出”龐大代價 到,開始有“繼任世代”(孩子繼承父母錢財房產變得理所當然?
Thumbnail
像我家這類型的新住民,選擇居住地的考慮因素會稍微多一些。除了一般購屋必要考量的條件以外,對於融入僑居地有所影響的因素,也會一併列入考慮。 為了讓孩子能融入當地社會,也為了不被看成少數族裔的蓄意聚集,我們選擇購屋的郊區會稍微離開台灣人多的社區。由於移居之前,我們並沒有當地朋友的引導,因此所有資訊都來
Thumbnail
孩子都上學以後,一直就有個自我承諾,就是希望每一天親自接送孩子上下學。當年的僑居地是北島的漢彌頓 (Hamilton) ,這個小鎮畢竟不是個都會型的城市,沒有車子就像是沒有腳一樣。 無奈,想像的和現實總會出現無法契合的地方。為了把企管碩士唸好,又可以即時銜接遠距的亞洲上班時間,若要有效率的接小孩下
Thumbnail
千萬不要覺得經濟獨立是一切解案,父母的無能正在藉由你的「懂事」來開脫。
Thumbnail
家裡的長輩如果有行善的觀念和習慣,很容易影響下一代模仿,耳濡目染下,善的種籽理所當然埋進子輩的心田,就好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在我周遭有許多家庭,經濟富足、生活無虞,但是煩惱也沒有比較少,一下子擔心老大工作太操勞,一下子嫌棄媳婦貪婪、好吃懶做,一下子又擔心孫子學業跟不上,天天操煩到睡不著吃不好需要靠安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